董 靜,李華武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法政系,廣州 增城 511370)
財稅法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課程,其特殊性在于法學理論、法律法規和經濟學知識當中的財稅學知識的交融,而且這些不同質的知識特性相互滲透的深度是其他社會科學難以比擬的。在經管類專業的財稅法課程中更突出地表現為利用雄厚的財稅教育資源向法律滲透的一門復合型、應用型很強的學科課程。
在獨立院校通常開設財稅法課程的專業有財會相關專業、管理學相關關專業、經濟學相關專業、法學專業。那么本文主要討論經濟類和管理類相關專業當中的財稅法課程。在經濟學當中的一些專業當中比如CPA、財稅專業的課程設置及其體系結構中,該課程不得不侵泡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之中,整個課程都被經濟學原理、數理邏輯、運算技巧、方法、運算公式貫穿連接。但是,與此同時筆者也關注到這樣的情況經管類專業的本科學生對經濟學知識具有良好的悟性和敏感性,但是于此同時也同樣因為法律法規和法學理論深入介入財稅學學科之中給經管類專業學生造成了學習上的困擾。筆者認為,不論本科生自己的偏好怎樣,對財稅法的感受如何,原本就不影響財稅法作為普適性的法律應用于企業、集體和公民個人將產生的征納法律關系,財稅法知識結構及其深度的特殊性亦不會也不應該因難度而被削弱,盡管納稅人的義務還有待其他權利的伸張、落實和保障來支撐,但即使是這種實然性狀況,也反證了財稅法知識的普及程度還不足以達到或上升到具有民主國家公民納稅人意識的思想境界,而要建立良好的財稅法法治秩序,作為本科階段凡開設財稅法課程的專業教學計劃的設計,無疑都應當身體力行地承擔起傳播和應用財稅法,服務于稅收法治的重任。從實然走向應然。
以我院為例,現開設財稅法相關課程的專業有:經濟系的金融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管理系的財務管理會和會計學專業、法政系的法學專業。每一學年參與該課程的學生人數大致有1000人(視每一屆的學生人數不同做估算,以三年平均數為準。)那么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結合筆者以及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總結,我們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課題組根據教學改革的目的,結合教學實踐中積累的對經濟法課程教學所存在問題的思考,對廣州大學松田學院2010級財務管理(3)班開展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30份。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對財稅法課程還是有所期待的,尤其是對老師的要求,其中50%的學生認為該科目的教師應該具有財稅學和法學的雙專業背景,除此之外還有43.34%的學生期待課程教師在雙專業背景下還應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在調查問卷中學生還表達了期望能夠調整課程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其中76.7%的學生認為教師與學生比應為1:40,13.3%的學生認為師生比應是1:60,但是現實教學活動中對于該門課程符合學生期待的教師數量在我院暫時為零,還有就是現有的教學活動中針對這樣比較有難度的課程,我們的教師與學生的配比還是較低的。
針對我校經管類財稅法課程歷年所選用的教材也做了一些分析,以近三年的教材選擇為例,針對相關學科的教師和學生發放了3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份。
從調查問卷我們可以看出現有教材存在的一些問題,其中對教材滿意的比例為16.67%,非常滿意的為6.67%,一般滿意的為33.33%,不滿意的為43.33%。在學生喜歡教材的類型為理論論述+案例分析+法律條文連接+課后習題的學生比例為56.67%,更有50%的學生期待任課教師來編寫教材,33.33%的學生期待教師和學生一起選擇教材。學生集中反映的教材問題有教材的形式較為單一,選擇教材的形式過于行政化,有的教材突出理論性,有的教材突出實踐性,很少有教材能夠做到既有理論性強又突出案例教學的特征,所以導致學生不夠重視教材,對教師選擇的教材缺乏學科興趣等現象。
針對我校經管類財稅法課程的教學方法也做了一些調查分析,針對相關學科的教師和學生發放了3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份。
從以上調查問卷以及和教師、學生的交談來看,現有的財稅法課程教學活動過于單一,56.67的學生所上課程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更為期待的教學方式為教師主講+學生參與+互動討論+案例分析,但是根據我們現有的師資力量以及教學課時來看,較少的教學活動能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呈現,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較少。當然根據現有的教學條件,我們要達到一個理想的教學水準還需要各方面的積極努力和大幅度的教學改革
針對以上調查研究成果所展現出的問題,本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筆者提出任何教學改革活動的核心都應圍繞著教學活動以及教與學的各方參與主體展開,加大對教師的培養力度,重點關注學生學習動態,提升本校自編教材質量。在此筆者提出應當根據財稅法相關課程體系的特點以及學科特殊性,還有學生對于學習知識內容的特點來把握課程改革方向。那么在于此門課程當中我們有一些課程內容應當作為通識教育的課程來設置,并且讓所有經管類學科的學生掌握,其次應當開設一些專業化方向的課程,在培養方式上也應當采用精耕細作的,向課程縱深方向發展,以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專業化財稅相關專業人才。
針對我院現有財稅法課程的師資力量來看,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那么,如何提升教師本身專業知識以及教學技能是我們這里要討論的問題。
1.院校給予支持,教師考取相關專業證書
對于經管類的財稅法課程,在開篇筆者就強調了該課程的學科交叉融合性,因此也就意味著對該學科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筆者在此建議,在學校給予一定的支持力度,幫助教師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比如注冊稅務師、法律從業資格證、采購資格證等。那么這里所強調的院校支持應該更為具體,比如說對于教師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如果是跨專業的話,必定需要一些培訓,那么學校是否可以考慮對這樣一些考取相關資格證書的費用給予支持。在教師考取相應證書后,是否應考慮工資待遇標準也有所提升。只有教師首先具有了應用型人才的標準,學生才有可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因此,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的比拼,最終也將落實到教師質量這個具體標準上。
2.校企聯合,給予任職教師實踐機會
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這個目標來說,各大高校以及獨立院校都在提倡,但是具體如何做到,卻是一個現實的困惑。筆者認為,只有教師首先有了實踐經驗,實踐的經歷,那么他才知道如何去引導學生實踐。而不應該造成現實的實踐教學的脫節。因此,筆者在此建議不但要求學生去實踐,也應要求我們的教師去實踐,實現真正的校企聯合。只有教師有了這樣的實踐經歷、實踐經驗,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學職業素養,才能夠真正幫助到學生。
3.引進專業領域精英人才,深入課堂提升實踐教學
現階段我們的財稅法教學過程中展現出理論和實踐相脫節,在專業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上與現實社會需求有些不匹配。教學活動往往限于“象牙塔”之中不能自拔。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許多實踐領域的專業精英人才,在財稅法實踐中所具備的豐富實踐知識,而我們的高校教師一般沒有途徑獲得這些知識,因此可以聘請專業領域精英人才進校授課,以豐富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
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學,但是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院校教師而言,應該減少現有的工作量。我校教師現有工作量每學期252學時,平均每周14學時。對于財稅法學科的任課老師而言,本身學科有交叉融合性,需要更多的時間備課。同時要達到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是否學校可以考慮減少教學工作量,把參加專業培訓、科研課題、編寫教材、撰寫論文、指導學生實習、指導學生論文的工作量增加計算標準,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技能,真正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1.組織相關人員,編寫特色教材
教材在我們整個教學活動中是非常關鍵的,但是我們目前選用的教材大多數是高教版或者是本科高等院校的教材。筆者認為,各院校有者自己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此對于教材的編寫也各有千秋。針對我們獨立院校的辦學特色以及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我們應該編寫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教材。
2.搞活教學,豐富教學形式
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學生和課堂。那么,如何豐富教學活動,多樣化教學形式,自然也離不開教師、學生和課堂。
首先,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對教師的職業素養有著較高要求。那么這里的高要求表現在哪里呢?其次,多樣化的課堂形式到底有哪些形式?我們能走出課堂,能走出教室么?還是就局限于教室這個環境來多樣化?這個問題的解決,筆者認為應當視各專業、各學校的情況來定。就我們松田學院來說,筆者認為我們還不具備走出教室,走出校園的條件。因為我們的地理位置距離廣州市和增城市區還有一些距離,出去后很難保障學生的安全,教師和學校都將承擔一定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建議可以在課程內容需要的情況下,帶領我們部分學生去到地方稅務局、國家稅務局、政府采購部門、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參觀了解,由表現較好的同學在課堂上作匯報。除此之外還可以請相關工作人員來到我們的課堂傳授專業知識,也讓學生有者更為具體的學習體驗,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既然我們是在培養應用性人才,所以一定要深刻剖析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據此才能正確制定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培養學生時一定要嚴格區分通識教育和專業化教育方向,以期形成我院特色教育,培養部分專業化、精英式人才,為社會提供更多符合其需求的專業化人才。
1.在經管類專業中的高年級設置財稅法專業
提出該想法,并不是說在要經管類專業重新設置或者開設一個新專業,而是說在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在大一和大二學年依舊學習其基礎專業課程,到了大三開始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來開設財稅專業,根據該專業的社會需求來設置相關課程和配備相關師資力量。
具體實施方案有,首先確定該專業的開設對學生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也即意味著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選擇該課程,只有基礎學科成績達到較高層次,同時學生愿意進入該領域學習研究,才可進入該專業。其次,在課程設置方面,由于進入該專業的學生先期已經學習過經管類基礎課程比如數學、英語、財政學、財務管理、稅務會計、納稅籌劃等課程,那么在進入該專業后我們可以開設已下課程:刑法、民商法 、行政法、經濟法、財政法專題、稅法專題、國際稅法、財稅法案例研究、公司財務與法律專題等。
(注:本文系廣東省2012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改革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號:粵教高函【2012】204號)
[1]劉劍文.稅法學(第三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李妍.稅收優先制度的法理學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1,(3)
[3]楊小強.稅法總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熊偉.走出象牙塔:稅法學前進之旅”[J].月旦財經法雜志,2008,(14).
[5]王晨光.診所式教育挑戰法學教育[N].法制日報(第11版),2002-12-26.
[6]廣州大學松田學院人才培養方案.
[7]徐孟洲.稅法原理(第1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8]劉隆亨.國稅法概論(第4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張守文.稅法原理(第5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0] 熊偉.稅法解釋與案例評注,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