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麗
論教學學術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
于紅麗
(黑龍江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50)
教學改革要求高校的課堂應該更具有活力、更具有開放性、實效性。這就對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又參差不齊,教學學術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徑。教學學術的實踐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實踐智慧的形成、教學學術的參與機制促進教學內容設計能力走向深入、教學學術的反思成分促進青年教師創新能力的提升、教學學術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根本動力。
教學學術;教學能力;觀念;策略;機制
一
教學學術是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會主席歐內斯特·博耶在1990年提出來的。博耶在《學術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這篇工作報告中,針對美國研究型大學不重視本科階段的教育,重科研、輕教學的狹隘學術觀,建議拓展學術內涵,將教學學術引入到學術范疇當中,并初步構建了教學學術的理論。博耶認為,學術不僅包含知識的研究、整合和應用,還包括知識的傳播,即“教學學術”。教學學術應該包括發現的學術(scholarship of discovery)、綜合的學術(scholarship of integration)、應用的學術(scholarship of application)和教學的學術。好的教學要求教師應既是一名學者又是一名知識的傳播者。他認為教學是一個能動的過程,教學就是要在知識與學生之間搭起橋梁,好的教學不僅促進學生的發展,也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
此后,學者紛紛對教學學術的內涵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教學學術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例如,李·舒爾曼提出:“在高等教育中,教與學是密不可分的”。“教學學術應當包括教的學術和學的學術”。教學學術到這時也已由“教的學術(ST)”發展成為“教與學的學術(SOT)”。賴斯也曾指出,教學學術至少包括三方面內容,首先是概括的綜合的能力,其次是教學法知識,再次是學習的能力,主要研究學生如何學會學習。第二,教學學術必須能夠接受同行評價,并且能夠提供可評價的公開的教學成果,而且還須進行教學反思。第三,教學學術是教師的教學從實踐到實踐的能動過程。英國學者特里格維爾等人構建的教學學術模型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須要以知識為背景進行教學實踐,產生相應的成果,同時這些成果又會反過來影響教師,構成新的知識和實踐。因此,教學學術可以大致總結為三種能力,一是綜合能力,二是創新教法的能力,三是學習的能力,主要研究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和反思自己教學的能力。
關于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國內外學者也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的到來,高校中出現了青年教師這一龐大的群體。而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當今大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有學者審慎地概括出32項教學能力要素,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教學中的講解能力、熟悉教材與把握重點難點的能力、教學語言表達能力、掌握教學大綱的能力、確定教學目標的能力、制訂教學計劃的能力、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及思考的能力、獲取教學反饋信息與改進教學的能力、教師學科專業知識的深度、了解學生與評價學生的能力、選擇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和教師的知識廣度。[1]從實證研究的結果來看,大學青年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要素可以概括為7點:教學內容的理解、轉化和表達能力;教學方法手段和媒體的選擇與運用能力;教學諸要素的整合、設計能力;教學組織、交往溝通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能力;教學評價與反思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2]其中,高校青年教師普遍教學創新能力弱,教學設計研究能力差,這些都說明高校的青年教師在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方面須要提高。教學創新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包括教學內容設計能力)不僅需要雄厚的知識底蘊,更需要青年教師在豐富的教學實踐中的歷練。教學專業知識的迅速積累,教學方法在短時間的優化,教學實踐平臺的搭建等問題,都可以通過教學學術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解決。可以說,教學學術是提高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
新一輪的高校教學改革,對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對教師的定義是“教書匠”,而如今,這一稱呼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教書匠”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面對傳統課堂,這樣的教師角色是可以勝任的。但是,教育改革的目標是為了讓當今的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做一個創新型的人才,這就要求老師首先是一個創新型的老師。現代的教育要求學校應該能培養會實踐能實踐的合格的大學生,需要老師首先能夠會實踐,能夠指導實踐。可以說,教學改革給高校的青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呢?教學學術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
1.教學學術的實踐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實踐智慧的形成。博耶的在《教學反思》中強調,教學學術應該注重應用的學術,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高校的青年教師,因為剛剛工作,對教學內容還不夠熟悉,大部分精力還停留在簡單的文字處理,不具備教法方面的實踐經驗。如果單純研究專業知識,也許專業素養過硬,但卻造成未來科研專業素質高,教學能力差的狀況。傳統觀點認為,學者就是良師,但是在挑戰無處不在的今天,學者還未必就是良師。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曾說,一個人可以既是一名杰出的學者,同時又是個糟糕透頂的教師。[3]因此,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對教學學術的深入鉆研,迅速提高認識,在熟悉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掌握教育教學技能。教師從課前備課、教學手段的選擇、設計教學環節等方面,都是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生成設計假設,解決教學問題等動態過程。在設計中研究,在研究中設計,青年教師通過教學學術的研究,在實踐中解決問題,通過經驗的積累,進一步提煉、升華理論知識,指導教學實踐。同時,教學學術有利于教師生成教學技能。通過技能的提升,來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正如學者所言,教學傳遞著學術,支撐著學術,沒有教學的支撐,學術的發展將難以為繼。
2.教學學術的參與機制促進教學內容設計能力走向深入。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教學相長、互相促進的過程。既在培養學生,也在造就學者。以李·舒爾曼為代表的“教與學的學術”范式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認為教學學術既是關于教的學術,也是關于學的學術。教師應該關心教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學生的學,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與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的思想不謀而合。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就會進一步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況的深入研究,教師可以完善教學理論,深化教學認識,更利于教學實踐生成理論,反過來,更易于理論指導新的教學實踐。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這一群體也表現出來多樣性。大學生對教師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馬丁·特羅教授描述了高等教育規模擴張使學生多樣化、差異性增加的現實。他指出,使大學面臨教授那些具有多樣性傾向與多樣性學術潛能的新型學生所構成的挑戰。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想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有針對性地按照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教學內容設計的能力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加上簡單的教法,而更加密切地體現了兩者之間特定的獨特的聯系。教學學術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也是教師創造、構建、推進教學內容的過程。同時,教學學術更強調同行的評價。通過參與別人的作品和成果的評價,以此來縱向橫向評價自己,達到加深認識,提高水平的目的。
3.教學學術的反思成分促進青年教師創新能力的提升。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教學行為。教育家波斯納曾指出教師的成長公式,即經驗+反思=成長。可見,反思在一個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課堂教學,有成功的收獲也有失敗的遺憾,通過教學反思,可以使教師及時總結成功的經驗并為今后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同時,教學的失誤也可以使老師清醒地認識到問題所在,反觀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改進教學方案,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能力,形成自己對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的想法,不斷地超越自己。教學反思可以培養青年教師的創新意識,大學教法的靈魂是教會學生“學會學”,在教學反思過程中,教師既是引導者,又是評論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教與學的結合,才能讓教師更好地理解如何學,才能讓教師更好地理解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沒有教師給學生的個人的直接影響,深入到學生性格中的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改正錯誤,不斷地深入思考,創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想法的不斷涌現,青年教師的創新能力才能逐漸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提升了,才能教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創新型的大學生。
4.教學學術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根本動力。教學是一個實踐活動,青年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摸索,才有機會掌握教學的實踐技能。對教學學術的研究,使得青年教師能夠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形成新的教學理念,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對教學學術的研究,青年教師能夠不斷地在實踐中形成新的教學理論,指導未來的教學實踐,進而提高教學能力。教學能力的提升反過來又能促進教學學術水平的提高,使得教學學術與教學能力形成良性互動的教學的兩個方面。
三
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有很多途徑,但最突出的因素,應該是教學學術的提升。那么,青年教師如何通過教學學術來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呢?
首先,青年教師應該樹立教學學術的觀念意識。教學實踐的順利開展,需要教師樹立行動研究的意識,需要青年教師建立對教學學術的深度認同。唯有如此,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才能在原有的理論成果的指導下,開展基于設計的研究。通過實踐的平臺,不斷地修正、改善和擴充已有的理論來提高教學能力。沒有教學,就不是一所大學;沒有以教學作為學校工作的中心和基礎,就不是一所意義完整的大學。[4]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對教學學術的研究是教學工作的核心,教學學術也是學術。教師只有認同教學學術,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研究教學學術,形成教學理論進一步指導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能力。
其次,通過多樣化的教師發展模式策略來提高教學能力。一是教師自身專業素質提高模式。青年教師大多數都是高學歷的人才,在專業知識方面有充分的積累。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具有知識優勢。通過對教學學術的關注,豐富專業知識,在實踐的平臺中,擴充知識底蘊。二是教師自身實踐教學技能提高模式。教學學術不僅關心知識的積累與設計,更注重知識的應用與課堂效果的反思。通過教學技能的提高促進教學水平的進步。
再次,建立配套相關制度,促進教學學術的發展,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相關部門應該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同行間客觀的評價,學校全面的認可,更利于教師關注教學,研究教學,促進教學學術的發展,提高教學能力。同時,完善教師的獎勵與晉升機制,教學與科研同樣重要,學校應該認識到教學與科研是源與流的關系,沒有教學,科研就是失去了發展的平臺,從事教學的教師與科研人員同樣為學校作貢獻。
總之,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各高校的重要議題。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乎到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學學術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無疑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教學學術與教學能力是一個互動過程的兩個主體。教學學術水平的提高,能夠促進教學能力的提升,而教學能力的提升,反過來又能促進教學學術研究的深入。
[1]任訓學.中學教師教學能力的調查報告[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2]張忠華、李婷婷.論大學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與發展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3(4).
[3]馬克斯·韋伯著,馮克利譯.學術與政治[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21.
[4]殷慧,姚利民.對教育目的的幾點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03,(9):3~4.
于紅麗(1979-),女,黑龍江肇源人,講師,吉林大學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政治及高校教學能力研究。
黑龍江工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視野內的閑暇教育研究(編號:JG201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