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
(黑龍江東方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6)
世界合作教育協會的描述是:“合作教育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的實踐中,然后將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見識帶回學校,促進學校的教與學”。
黑龍江區域經濟視域下工學合作教育模式的特點是從哈爾濱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切入,結合“北躍、南拓、中興、強縣”的發展戰略,發掘商務英語專業與下述產業的結合點,包括: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新型裝備制造、材料產業、食品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現代服務等產業。人才培養要結合上述特點實行合作教育,學生到上述企業和社會參加社會實踐和企業具體工作,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使他們畢業之后更加適應社會;同時,大學實行產學研合作教育可以完善大學的學科建設和課程體系,使其辦學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1.語言經濟學
Jacob Marschak指出:語言具有經濟學本質的東西:價值(value)和效用(utility),費用(cost)和效益(benefit)。主要的理論觀點包括:語言本身是一種人力資本,是足以獲得其他本錢(如知識和技能)的本錢;學習第二種語言是一種經濟投資,要考慮投資成本和預期效益;語言的使用體現經濟價值性,語言的經濟價值有高低之分;語言的經濟效用取決于諸多因素。
2.戰略聯盟理論
戰略聯盟可以通過各種協議、契約而結成的優勢互補、風險共擔、要素水平式多向流動的合作伙伴關系。產學研合作正是一種聯合研制型聯盟,因此我們在研究產學研合作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借鑒聯盟成功運作的經驗和教訓,使我們的產學研合作少走彎路,取得更快的發展,獲得更大的成功。
3.戰略協同理論
20世紀60年代,安索夫(H.I.Ansolf)首次提出“1+1﹥2”這一最簡的協同概念。產學研合作是不同組織之間的合作,合作的重要目的就是獲得協同效應,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從而實現合作的高效益。
4.社會建構主義
英國學者Williams和Burden首先提出了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由影響教學過程的教師、學生、任務和環境四個方面組成。任務應當成為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紐帶。社會生態系統是教學的促進因素,學習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
5.社會認知主義
根據社會認知主義理論,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在交際中使用語言,交流的過程與語言成品(linguistic product)同樣重要。語言教學應幫助學生走進真實的話語場景或話語團體,而不僅僅局限于提供語法結構的練習或大量的語言輸入材料。
1.基于需求分析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
工學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專業能力指標體系等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要素,應當基于需求分析來確定。特別要調研分析用人企業的實際需求,收集畢業生在崗工作信息的反饋,使人才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具體手段包括:調查問卷、訪談、實地走訪和現代信息技術定期反饋等。
2.專業能力指標體系構建
商務英語專業人才是否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能否滿足工學合作教育模式下合作企業的實際需要,關鍵在于根據企業和區域經濟的實際需求,結合專業培養目標來構建專業能力指標體系,確定人才培養的規格。
商務英語專業工學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專業能力指標體系應當圍繞以下四大能力展開:(1)語言知識與技能;(2)(與企業實際需求相關的)商務知識與技能;(3)學科思維和創新能力;(4)跨文化交際能力;(5)人文素養。具體可以分解為:(1)通識能力,包括:熟練的現代辦公技術和較強的辦公自動化設備使用能力,具有熟練運用網絡獲取信息及科技文獻檢索能力,各種常用應用文的寫作能力;(2)專業核心知識及能力,包括:語言知識及其運用能力,語用知識與能力,基于專業體裁的商務英語寫作能力,國際商務語境中的語境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3)商務知識與技能,包括:國際商務知識,跨文化商務溝通知識,商務英語教育知識;(4)元認知能力,包括:研究能力,終身學習能力;(5)從業能力,包括:創業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國際化視野及專業;(6)職業操守,包括:職業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感。
3.校企互動的課程體系建設
在進行校企互動的課程體系建設時,要為校企聯合培養提供課程平臺。該平臺的建設應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便于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課程,鑒于這一特點,可以考慮將該平臺建設在選修課程模塊中。具體的課程設置可以根據區域經濟與專業的結合點設置一些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以期更有針對性地為地方經濟服務,也可以根據企業需求針對性地設置課程。
4.多元參與、多維互動的課程建設主體
工學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建設要避免課程開發者的單一性,不應該僅僅由校內專家進行,應當建立校內專家,企業專家,政府職能部門專家,社會就業部門等多元主體參與,多維互動的課程建設主體是工學合作模式課程建設的核心要素,能否滿足用人企業的需求是課程開發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企業專家的主要職責是提供崗位任務與職業能力,提供需要的工作知識和為課程開發的具體問題提供咨詢。
5.轉變教師的角色
在工學合作教育模式下,教師應當成為主體角色,他們掌握著課程開發理論和技術,是整個課程開發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導者,他們的水平會制約課程開發的整體進度和質量,他們的意愿與能力決定著課程開發的進度與成效。教師的角色不應該僅僅是課程的被動實施者,而應當成為課程的決策者和執行者。在工學合作教育模式下的課程體系建設中,教師應當主動積極參與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制訂專業課程標準、編制項目教學方案、開發項目課程教學資源和教材編制等主要環節。
6.有效的保障和激勵機制
促進工學合作教育模式下的課程體系建設,必須建立有效的保障和激勵機制,高校、企業、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就業部門等多元主體要共同營造良好的氛圍,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程建設的質量和效率。
7.多元的教學評估手段
90年代以來,Gardne的多元智能觀評估理論成為美國教學評估重要理論依據,多元化教學評估開始被廣泛地運用于各個學科,成為評估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策略。該評估模式構成了全方位、多元化教學評估的系統,打破終結性評估手段的單一性,做到更科學、更全面、更合理地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績,因此該理論可以為工學合作模式下的商務英語專業教學評估提供指導。
該理論包括診斷式評估(Diagnostic Assessment)、終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包括期末課程考試和水平考試)、形成性評估或過程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ProcessAssessment)、行為表現評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包括學習檔案記錄、課堂活動記錄、訪談和座談)等。
8.“企業工作任務外包式實踐”和“企業真實案例虛擬實習”
為加強學生對于實際工作任務的體驗,更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應用新型人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可以采用“企業工作任務外包式實踐”和“企業真實案例虛擬實習”等手段進行專業實踐。“企業工作任務外包式實踐”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將企業日常性的工作任務移植到學校,由企業導師帶領學生來完成。“企業真實案例虛擬實習”是在學校再現用人企業經歷過的真實案例情景,學生進行具體操作,由企業和教師共同指導完成并評判結果。
[1]嚴明.商務英語能力構念界定和測試[J].當代外語研究,2012,(2).
[2]平洪.商務英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外語,2009,(7).
[3]劉靜.新模式下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合作策略[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