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江蘇連云港222100)
談高中語文教學的思路與審美問題
——以《蘭亭集序》為例
高揚
(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江蘇連云港222100)
《蘭亭集序》是以寫景記游為主的散文,然而文中融合了敘事、抒情、寫景、議論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文章因作者的感情變化而出現(xiàn)從平靜到激蕩再到平靜的變化,極盡抑揚頓挫之美感。從這篇經(jīng)典散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善加提煉應(yīng)用,完全可以吸取到類似篇章教學的諸多經(jīng)驗,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散文教學思路與審美教育融合兩項。
《蘭亭集序》;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梅堯臣有詩曰: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一些經(jīng)典的教材篇章特別是古代散文名篇猶如生長多年的老樹,而教師的職責就在于如何讓這些篇章煥發(fā)出青春的活力,讓學生更易接受[1]。筆者的看法是,理順課堂思路是其基礎(chǔ),融入審美意蘊是其延伸,二者緊密結(jié)合之后,課堂才能成功,學生才能領(lǐng)略到老樹著花的無盡魅力。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里面收入了書法家王羲之的散文名篇《蘭亭集序》,此外還有一些山水游記類文章。教材編寫的理念目標在于:一方面要使學生懂得欣賞文中的自然風光,另一方面也要使學生通過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感悟文章所寄寓的無盡意趣,借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與欣賞美的能力[2]。而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山水游記類文章教學之不易,這類文章不僅取材廣泛,而且寫法不拘一格,學生把握起來難度很大,再者,很多文章表面上是寫山水,實際上卻融入了深刻的議論說理。鑒于這兩項原因,如果拘泥于初中教材中的散文教學思路,課堂未必達到理想效果。
經(jīng)過權(quán)衡取舍,筆者的看法是:最好可以直接從文章體裁入手教學,這樣做不但節(jié)省時間,而且節(jié)省精力,學生也更加容易把握。此處謹以《蘭亭集序》一文為例加以說明。《蘭亭集序》全文一共四個大的段落,前面兩個段落主要講述的是蘭亭雅集的情形,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尚小,而到了第三段以后,作者的情感就變得跌宕起伏起來,從樂到哀,從哀到痛,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增加,到文章最后的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部分,就有相當多的學生感覺無法理解。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本文和普通的游記類文章比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也就有教師慨嘆,文章的確好,但是卻越教越吃力。而如果從“序”這種文章體裁著手,對課堂組織進行再度挖掘,則會顯得豁然開朗。
當處理重點詞句與文章大意等常規(guī)問題以后,教師可以嘗試給學生介紹“序”這種文體的有關(guān)知識,讓學生了解到序可以有贈序及文序等的區(qū)別[3]。初中時接觸過的《送東陽馬生序》為贈序,而本文為文序,屬于文序里面的自序。贈序、文序,他序、自序一類的知識難度不大,學生易于接受。而當這些問題處理完畢之后,接下來教師即可刪繁就簡,重點講解作者寫此文的目的,即“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人生感悟。所以文章的前半部分,教師大可不必耗費大量精力,這部分內(nèi)容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弄懂,教學的難點恰恰是極枯燥晦澀的后半部分,作者的情感劇變,是因為聚會時歡樂的場景而來,而這種生命的感喟卻是無奈的,只能寄寓在詩文之內(nèi)。無論是景之所述,還是情之所寄,無不從“序”這種文體中來。教師讓學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學生也就會順理成章地懂得作者為什么沒有將本文寫成純狀物的山水游記了。
而這篇文章給我們帶來的教學啟示正在于:對于教材中的一些內(nèi)容來說,文本可能是權(quán)威不可移易的,但是教學思路卻是靈活的,教師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學會常教常新,學會在熟悉的地方尋找別樣的風景。
蘇教版語文教材里面,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包含了無盡的美學元素,這是高中生審美能力內(nèi)在進步的客觀基礎(chǔ),教師須要從教材及學生特點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有機會接受潛移默化的審美熏染,以提高其思想認識,陶冶其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其愛美旨趣。而若想達到融入審美意蘊的預(yù)期效果,教師須要做好下述幾點。
一是求趣,讓學生從視聽中得到美的體驗。荀子有言: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這和夸美紐斯的觀點極為相似:在教學時須要讓所有東西可被學生看見、聽見、感覺見,以達到從趣從情、從情入理的效果[4]。讓學生從視聽中得到美的體驗,多媒體教學是一種便捷方法,它可以把無聲的教材文本用有聲的視聽資料方式呈現(xiàn)出來,給語文課堂帶來強烈的感情色彩,從而起到撩動學生心弦的作用。比如在講述《蘭亭集序》一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插入大量有關(guān)圖片,如蘭亭的自然環(huán)境、鵝池的人文環(huán)境,以及蘭亭修禊的有關(guān)繪畫作品等。在這些圖片面前,學生能夠真切地領(lǐng)悟到蘭亭聚會的魅力所在。當學生產(chǎn)生了對本文的興趣以后,才會深入思考王羲之提出的具有哲學高度的問題,并進一步讀懂作者對人生與對命運的感傷氣息[5]。
二是融情,讓學生從問題中得到美的思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一些巧妙的問題,讓問題同情境及學生心理相互配合,能夠有效調(diào)動學生情感體驗,增加其求知欲望。比如在講述《蘭亭集序》一文時,教師可以安排這樣的問題:我們借用《滕王閣序》里面四美具、二難并來分析本文的主客雅集是如何實現(xiàn)的。學生或者自主思考,或者相互討論,得到盡可能接近正確的答案,了解到蘭亭之會實際上是魏晉名士風流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再比如可以安排這樣的問題:作者在文中表達出哪些“痛”?經(jīng)過提示,學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將動、靜兩類人分開來寫的思路,繼而分析出這兩類人都難以永保歡娛的悲傷情緒,這種情緒在作者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解釋中走向終極,使學生深化理解了文章的整體脈絡(luò)。
三是化境,讓學生在寫練時創(chuàng)造美的價值。與上面提到的問答比起來,寫作練習更具自主性,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給學生提供貼近生活真實的情境,培養(yǎng)其觀察力與理解力,讓學生在此基礎(chǔ)上自由徜徉在美的世界里。當《蘭亭集序》教學接近尾聲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仿照范例,寫一些讀后感悟。并給學生提出要求:一要注意書寫字跡同本文的書法文本特性相一致,也就是要有書法的美感[6];二要注意用詞盡可能豐富,句子盡可能流暢,使人看后產(chǎn)生有文采的感覺;三是內(nèi)容要與文章相關(guān),從文章生發(fā)進行深層次理解。在本節(jié)課或者下次課開始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寫作練習文本中,看到學生詞藻的渲染能力、句子的表達能力,發(fā)現(xiàn)學生在文字中寄托境界之美的積極性與能力情況,而這些都是審美教育成功與否的標志,也是文本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
教師只有把教材文本的處理思路理順,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感受到語文教學的流暢,只有把審美教育有機地融入課堂,語文教學才能發(fā)揮更大的教育功能。實際上高中語文教學的思路問題與審美融入問題并非是互不統(tǒng)攝的兩個內(nèi)容,將其揉而為一,學生才會在與文本、作者的對話過程中領(lǐng)悟到什么是文心、什么是詩意,也才能讓老樹之花更加繽紛多彩。
[1]徐艷萍.《蘭亭集序》教學案例[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1,03,25~26.
[2]詹曉慧.《蘭亭集序》教學設(shè)計[J].新課程學習(中),2011,06,16~18.
[3]許愛華.文本搭橋:鋪砌審美的臺階——碎語《蘭亭集序》教學的切入[J].語文天地(理論綜合),2013,09,39-40.
[4]梁永超.評黃玉峰老師的《蘭亭側(cè)畔說〈蘭亭〉》[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3,10,14~15.
[5]戴文錦.巧妙質(zhì)疑,突破難點——《赤壁賦》、《蘭亭集序》主題思想的教學探討[J].考試周刊,2011,03,32~34.
[6]韓發(fā)潮.生命教育,永恒的教育母題——浙江紹興《蘭亭集序》場景教學之我觀[J].考試周刊,2014,06,30~31.
高揚(1987-),女,江蘇贛榆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