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瑋
(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南師附中新城實驗小學,江蘇南京210019)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多次強調教育中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作為以培養人為根本任務的學校教育除了在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方面擔負著責任之外,也應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在促成良好習慣的養成方面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發揮其教育的優勢作用。其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習慣養成不僅僅局限于學習本身,其還可以包含更為寬泛的內容,如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的習慣。所以習慣養成教育應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和層面,滲透在各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課間活動等每個時間段。在人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很多學生在成才后均非常感謝他們的小學老師,因為,習慣的養成在小學階段是最關鍵的,也是效果最顯著的。
樂于傾聽是最基本的學習習慣,更能充分體現人之基本素養,是尊重他人的美好品德。能夠靜下心來傾聽的習慣絕非一日之功可以養成,其需教師更多的長期堅持和努力。由于低年級學生十分好動,其注意力很難堅持長期之關注一項內容,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樂于傾聽的學習習慣。例如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盡可能選擇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新鮮素材,讓學生覺得數學課堂是豐富多彩的,十分有意義的。
如在對《分一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準備了大量的圖片和實物,提出問題:今天媽媽不在家,小朋友們如何幫助媽媽整理房間?看誰是家里的小主人!學生們十分興奮,一個個踴躍地舉起了小手,這樣的導入課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帶著好奇心去探索新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將展示的圖片和實物進行分類,小組討論后說明分類理由,反思分類的方法。這樣的課堂導入設計和素材準備盡可能將學生所學習的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創設了更為巧妙的教學情境,提高課堂的互動性,每一位學生均能夠很好地加入研究和思考,不僅僅可以很好地優化教學效果,更可以提升學生勇于思考、樂于傾聽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對勇于表達自我想法并樂于傾聽他人思考的學生適時給予鼓勵,樹立榜樣,促使其他學生積極向優秀的同學靠攏,主動地完善自我,更好地培養學生在傾聽中思考、質疑并勇于提出自我反思的習慣和能力。
筆者參加工作以來,多次學習同事們的課堂教學,很多老師對低年級學生積極舉手的場面均非常欣賞。大家均認為勇于質疑的能力非常重要,低年級學生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最喜歡問“為什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可以更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將課堂由教師教轉為學生主動的學。提出問題是一個人能夠超越他人的最基本能力。教師想讓學生具有提問的習慣就必須在日常教學中盡其所能地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童的好奇心,但教師須要做好引導,通過案例指導學生質疑的技巧,不是毫無根據的猜疑,而是在深思熟慮下得出的絕妙想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驗證,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向老師提出來,這樣的質疑才有質量。其次就是教會學生怎樣的將這種質疑完整的有條理的表達出來變成問題,這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點尤為重要。
比如在教學《認識位置》時,在學生認識了左右后,可以出示一張小朋友下樓梯的照片,讓學生說一說這個小朋友有沒有沿著右邊下樓,為什么?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迅速讓學生意識到左右其實是相對的。對于部分性格相對內向的學生一開始在課堂上可能因情緒緊張不敢在全班提問,教師可以循序漸進的引導他們先在學習小組內發言,尋找機會讓這部分孩子適時展現自我。也可以借助多說多做多想,激勵學生勤于提問,如在對《有余數的除法》教學時,當教師出示要將10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小孩的問題時,可以讓學生說說這樣平均分可能嗎?會出現什么情況?有些學生這時開始懷疑起教材上的題目了,有些則直接提出了是不是書上題目出錯了?這時引出有余數的除法,使學生意識到除法不但能解決“剛好分完”這種情況,也可以解決“分完之后還余幾個”這類情況。
古語有言:自如人面。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在熟悉新班級時可以很快從學生的作業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筆者總是從接手新班級學生時就明確要求書寫的基本要求:坐姿端正、規范書寫,很多教師總是覺得這似乎是語文教師的任務,其實不然,筆者就很注意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書寫要求:數字的書寫、符號的規范都要嚴格要求。比如在數學學科書寫時,不僅僅和語文學科相同的對學生寫字姿勢、執筆技巧、筆順等方面的具體要求,更有就數學學科獨有的書寫習慣要求,如橫式、豎式、遞等式等的具體寫法;答案書寫的具體位置;四則混合運算、文字題、應用題等書寫過程,這些均是數學學科應養成的基本書寫習慣。
以上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因為一旦形成了較好的書寫習慣,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同時,工整書寫、規范格式還可以提高小學數學解題正確率,避免走彎路,當然形成認真書寫的習慣應該是學生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得以養成的,所以,教師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這一習慣養成需要教師始終將這一教學目標貫穿始終。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是促使學生完善自我書寫素養的重要動力,想正人須先正自己,很難想象書寫很糟糕的教師能培養出具有較高書寫素養的學生。
現行的課程標準對合作學習十分重視,其為當前學生學習的三種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合作學習是讓每一位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的重要平臺。其主要目的不只是分享,更是激發,通過同樣學習階段的小組伙伴的相互促進可以產生更多的思維火花,在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的同時,牢固伙伴關系,在共同進步中融洽班級學生之間的關系。基于對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的深刻認識,筆者所在的學校通常以班級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數學課堂學習的重要開展方式。研讀《課程標準》后,我們不難發現其非常明確指出真正有效的數學課堂學習不能是機械的模仿和單調的重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實踐、動眼睛去看、動大腦去思考、動嘴巴去交流已成為能夠真正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迸發更多的思維火花,分享更大的成功喜悅,發現身邊的數學道理,這一切對吸引學生濃厚學習興趣意義深遠。教師應依據學生個體特點如在學習能力、態度等方面綜合考量,選擇好學習小組成員,安排好小組發言召集人,尤其在小組學習初期時更應明確小組學習的任務和具體要求,不然,缺乏準備的合作學習很容易流于形式,思考難以深入,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失去參與的興趣。在低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師盡可能控制好合作學習的時間和范圍,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和難度,盡可能以習慣性養成為目的,如在進行《認識時分秒》一課時可以同桌之間互相撥鐘進行提問,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但是有時也需要別人的幫助來進行學習同時自己也能幫助別人學習,合作的種子便在幼小的心里生根發芽。
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將學生習慣的養成當成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去努力達成,因為我們的教育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為順利推進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學習。當然,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每一位科任教師的共同參與和教師的全程努力,筆者在自身實踐中得出了一些思考,期待能夠為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有提供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