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莉梅
(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校,江蘇揚州225009)
在閱讀教學中,廣大教師能潛心地解讀文本,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但是,我們在與文本對話,深入解讀并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是否想過與編者對話呢?我們是否考慮過編者選用此文的目的,在這篇課文的前后都有些什么課文,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的。如果我們能帶著這些疑問深入鉆研文本,再瞻前顧后地將相關內容縱向聯系,或許能打開閱讀教學的另一扇窗。
葉圣陶先生指出:“閱讀理解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更要緊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大概很少再去關注已經學過的文本,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投向將學的內容。那么,對于未學的新文本而言,已學的內容是否還有再利用的價值呢?我們如何在瞻前中讓舊文再度開花呢?
在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廣玉蘭》一文中,作者在描寫廣玉蘭花的時候,運用了一個比喻句:“盛開著的廣玉蘭花,潔白柔嫩得像嬰兒的臉,甜美、純潔,惹人喜愛。”
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把盛開的廣玉蘭花比作嬰兒的臉呢?學生很容易體會到,因廣玉蘭的花瓣跟嬰兒的臉一樣潔白柔嫩,惹人喜愛。接下來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個環節是不是就可以結束了呢?當然是可以的,不過我們還有停留的理由。
我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導引:“其實,美好的情感都是相通的,作家常常把美好的事物比作孩子。在本學期已經學過的課文當中,就有這方面的例子呢!你們留意過嗎?”可以說這個問題達到了一層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因為他們對《三亞落日》和《煙臺的海》再熟悉不過了。學生答畢,我把“活躍了一天的太陽,依舊像一個快樂的孩童……”“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像個頑皮的孩子”。這兩句話一同出示在屏幕上,把三個句子連起來一讀,學生體會到了三個比喻句的異曲同工之妙,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美妙。試想,如果不與學過的課文相聯系,僅憑文中的一句話,學生能獲得這種新鮮、深刻又獨特的體會嗎?
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思維的基礎。”要想使學生對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教師就要善于從教材中選擇已經學過的、在形式和內容上與正在學習的文本有一定關聯的材料,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再讓學生在對比中求同尋異,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在學習五年級下冊的《談禮貌》一課時,如果局限于單一的文本,我們的教學很容易落入“跟著課文內容跑”的俗套,一不留神就把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毫無語文味可言。但是如果將它和之前學過的《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作比較的話,就會發現這三篇文章既彼此獨立,又互相關聯。它們是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在論證方法上是有梯度的。如果我們把學過的《滴水穿石的啟示》和新課《談禮貌》有機整合,比較閱讀,教學效果會如何呢?學生在反復閱讀兩篇文章后,找到了相似之處:結構相同、事例典型,語言簡潔。但是當教師問到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時,學生陷入茫然。稍加點撥后,學生恍然大悟,《滴水穿石的啟示》在一口氣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位名人的事例后以一句“你看,古今中外的名人……”來小結,而《談禮貌》每個事例后面緊隨議論。教師告知,這叫“一事一議”。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學生不難體會,運用“一事一議”法,說理更透徹,說服力也更強。此之外,學生在對比中還發現,《滴水穿石的啟示》列舉事例時突出人物是怎么做的,而《談禮貌》則突出人物是怎么說的。肯定這個發現后我追問:“《談禮貌》一文為什么側重寫人物語言呢?”學生稍作思考便知,語言最能反映一個人的修養,語言描寫有利于突出主題。通過對比閱讀,豐富和加深了學生對說理文的認識,大大提高了閱讀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運用恰當、合理的比較,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現象去發現和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能夠達到發展語言,激活思維的目的,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大有裨益。
蘇教版教材雖然是以“主題”為中心整合單元內容的,但同一單元的文章除了主題相同以外,不少課文的寫作方法也相似。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圍繞“世界各地”這個主題,安排了《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和《音樂之都維也納》三篇課文。細心的教師會發現,這三篇文章的先后順序是有講究的,是包含了編者良苦用心的。《秦兵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布局方法、上下文過渡銜接以及說明方法的運用等方面是何其相似。因此在學習《秦兵馬俑》一課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從以上這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品讀賞析、揣摩寫法。
在學習《埃及的金字塔》時,我放手讓學生對比《秦兵馬俑》一課的寫作特點嘗試自主閱讀。當然,我給了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去研讀課文。在匯報交流環節,學生的發現和收獲讓人驚喜。學生們發現,《埃及的金字塔》也是“總——分——總”的結構,且首尾呼應;作者用“如此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呢?”這個設問句來承上啟下,使文章層次清晰;在介紹金字塔外觀和結構時,恰當地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在這課的學習中,教師除了向學生介紹“語言描述”這個新接觸到的說明方法外,幾乎沒有再作其他講解和提問,教師只是起到了穿引的作用。
從整節課看,學生讀得專心,議得熱烈,學得輕松。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能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秦兵馬俑》的鋪墊,學生自然而然地將之前獲得的方法、經驗遷移到了本課的學習活動中。這樣既使一組教材形成有機的整體,也幫學生掌握了狀物類文章的結構與寫作特點,這對他們今后的閱讀和寫作來說意義深遠。由此看來,教師須要站在學生發展的高度審視教材,要為學生今后的學習鋪路架橋,要讓學生能憑借例子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研讀文本時,我們除了要考慮同組或同類的文章,還要善于挖掘課外資源,將閱讀從課堂延伸拓展到課后。如在學習《黃山奇松》時推薦學生課下閱讀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黃山奇石》。在學習了《負荊請罪》后推薦學生閱讀《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會讓學生對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有更清楚的認識。另外教材中的不少課文都是名家名篇的節選。在學完了《我和祖父的園子》,可以引導學生追本溯源去閱讀蕭紅的《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會讓學生對茅盾的“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的評價有真切的體會。建立課內精讀與課外閱讀之間的有機聯系,既加深了學生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又豐富學生的讀書生活,擴大知識面。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須要練就對整冊教材,甚至整套教材融會貫通的整體把握能力,既須深入地鉆研獨立的文本,又要走出文本,瞻前顧后地了解教材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合理、有效地用好教材,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2]辛延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鉆研教材[J].語文天地,20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