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明
(大慶師范學院,黑龍江大慶163712)
自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準商務英語成為獨立本科專業,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發展方興未艾。這是世界經濟全球化、中國加強對外經貿合作的大勢所趨。實習、實訓教學環節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小覷,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盡快將專業知識轉化成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但目前國內商務英語專業職業技能實習、實訓現狀令人堪憂。各院校對實踐教學目標認識不統一,實習、實訓內容設計相對單一,方法陳舊,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尚不健全,普遍缺乏相對穩定的實訓基地。不少院校實習、實訓環節僅流于形式,學生沒有在實習過程中真正得到職業能力提高和就職鍛煉。高校商務英語人才培養以社會需求為標準,因此商務英語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提高應以人才需求為目標。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作為一種工具,被廣泛運用于校驗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設計的有效性。通過需求分析,商務英語專業職業能力實習、實訓科學設計與有效實施可以更大限度地滿足專業學習者就業、人才市場需求、相關行業發展等諸多方面訴求。
Brown將需求分析(也稱作Needs Assessment)定義為一系列收集信息的活動,設置能夠滿足某類學生群體學習需求的課程通常以這些信息為基礎[1]。Hutchinson和Waters將需求分析定義建立在“需求”和“缺乏”基礎之上。其中“缺乏”主要表現學習者在目標情境中所需能力和所具備能力之間的差距。此定義把語言需求視為一種學習者和社會的協商過程。Witkin和Altschuld把需求分析視為一個系統過程,目的為決定設置課程優先性、組織改進和有效分配資源[2]。
在ESP研究領域,許多研究者已形成自己的需求分析模式。需求分析模式始于Munby提出的交際需求過程,過程包括參與者、目的領域、情境、互動、工具、方言、目標水平、交際實踐和交際關鍵點9個組成部分。Tarone和Yule在目標情境分析框架下,在Munby模式基礎上,增加了整體、修辭、語法—修辭和語法4個層面的組成部分。Jordan將需求分析分為“目標情境分析”和“當前情景分析”。這一分析模式在ESP和ESL的需求分析領域最具影響力。
需求分析理論常被運用于學術類和職業類成人語言課程設置的研究中。Eggly運用需求分析進行英語語言能力和成功美國實習醫生之間的關系研究。Lambardo以200名學生為實驗對象,調查研究學生的需求以及學習英語這門外語的態度。Al-Busaidi調查研究英語二語習得者的學術需求。Almulhim研究來自101家公司代表不同部門的沙特員工的語言需求。在ESP教學領域,需求分析被運用于不同目的的課程設置研究,由此可見,商務英語實踐體系構建,實習、實訓模式研究以該理論為基礎,具有一定科學性。
需求分析是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3]。以需求分析理論為基礎,充分考量社會、職場、相關行業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在校生以及畢業生對就職能力提高的要求,從“就業崗位與任職要求”“典型職場任務描述”“任職崗位與職業能力”3個維度進行商務英語專業人才職業能力需求分析。
通過問卷形式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和相關從業人員的調查表明,國內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就業較集中的崗位大致包括:高級商務助理或辦公業務、進出口業務、國際會展業務、星級酒店管理及國際導游業務、空乘及豪華游輪乘務管理業務等方面。高級商務助理或辦公業務要求畢業生將商務英語專業基本技能運用于辦公業務實踐,其中包括處理辦公室日常工作,如客戶接待、會議安排,掌握英文電子郵件寫作,互聯網信息查詢以及外事翻譯。進出口業務要求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基本了解進出口企業的類型、公司機構設置和相關管理制度、進出口貿易業務流程。會展業務要求從業人員熟悉會展與節慶的策劃和營銷、文化類產業的管理,具有一定跨文化知識背景。酒店及導游業務要求從業者熟悉并掌握旅游服務、酒店管理服務、管理理念,熟練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尤其是酒店、旅游行業用語。國際導游方面對從業者文化、歷史、地理等綜合人文素質要求較高。
由上述需求分析可以將就職崗位對商務英語專業職業能力的具體要求概括為以下4方面。第一,商務英語聽說職業能力要求:進行商務語境日常交際、外事翻譯、商務談判等;第二,商務英語閱讀職業能力要求:閱讀產品說明書、工程項目書、合作意向書、合同文件等;第三,商務英語寫作職業能力要求:商務英語信函、會議通知安排、合同文件等;第四,商務英語翻譯職業能力要求:翻譯合同文件、工程項目書、設備說明書等。
職業能力實習、實訓內容分為專業基礎技能實訓、專業拓展技能實訓和畢業頂崗實習三大模塊。專業基礎技能實訓模塊以在跨文化商務背景下熟練掌握英語口語交際技能為基本要求,包括商務禮儀、商務接待、跨文化商務交際實訓。專業拓展技能實訓模塊以培養商務翻譯技能、外貿業務相關技能為職業技能培養目的,包含商務英語翻譯實訓、商務管理實訓、國際商務業務流程綜合實訓。畢業頂崗實習模塊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商務綜合業務能力[4]。
為實現商務英語人才培養在本科教學4年內實訓、實習、見習不斷線,理論、實踐不缺失的培養目標,除保證學生在第八個學期連續八周的集中實習之外,每學期增加一周實踐周,進行校內、校外的實訓或見習。分散在各學期的實踐周與8周的畢業頂崗實習相結合,形成實訓環節、實訓內容、實訓方式、所學理論與實踐操作的真正“聯動”。只有學生不斷進行實踐總結,才能將既得經驗再一次融入下一步學習之中。實踐周將全程配備指導教師,促進教師了解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資料,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安排下一步課程學習計劃。
社會對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是一個動態過程。為滿足社會發展、經濟進步、人才市場需求變化,商務英語人才職業能力培養是商務英語教學研究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聯動式”實習、實訓設計以需求為標準,不斷改進現有實習、實訓模式的局限,多為學生開拓可利用的實習、實訓資源、推進實訓模式改革,開展真正有實踐意義的實習內容,多方位利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5]。
[1]B rown JD.T 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 B oston:Heinle and Heinle,1995.
[2]W itkin&Altschuld.P lanning and Conducting N eeds Assessments:A P ractical G uide[M].L ondon:Sage P u b lications,I nc.,1995.
[3]陳冰冰.國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3):125-129.
[4]王友良.商務英語課程設置的ES P需求分析視角[J].廣州大學學報,2012(1):89-93.
[5]馮靜.高師英語專業學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3(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