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張雅男
(黑龍江教育雜志社,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教學反思的立場與切入點
——從編輯加工角度談如何創作、修改教學反思
李莉,張雅男
(黑龍江教育雜志社,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教學反思是教師日常教學經常涉及的內容,但很多教師在寫反思時無法抓住要領。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教育編輯在組織與加工反思類稿件時,如何使優秀的稿件反思主題更加明確,使還須要再加工的文稿件能夠升格為內容與主題都深入的稿件,以期為編輯在加工處理這方面稿件時提供借鑒與參考。
教學反思;編輯加工;深化主題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其中涉及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關照與思考,就其中作者感觸最深的內容進行創作,對教學觀、教學內容等進行重新認識與深化,從而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是提高教學水平的必然思考過程,也是教師反觀教學最好的契機。而在組織與編輯加工稿件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教師在創作教學反思時,很容易走入一個誤區,認為教學反思就是談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優點與缺點,很明確地把反思分成優點與缺點兩個部分,并把這樣的體例作為寫反思的固定體例,反思真的是這樣寫嗎?
每位編輯在審視一篇稿件時,總有他對稿子的初步認知與進一步的思考,并且要從雜志定位與讀者需求出發,考慮應該用一個什么方式,找一個什么樣的角度,讓作者把對課堂教學的認識說清說透。但不管從什么角度出發,所談的問題一定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且發人深醒。
有位作者執教了《擁你入睡》一課,作為一節參與過初賽、復賽、決賽的公開課,作者從教學設計如何設置,到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會其中的情感,并在同事與相關教研部門專家的指導下,做得相當用心,在教學反思中,作者寫到:
回望整個備課、授課過程,學生始終被我擺在了首位,我認為這是任何一節課想要成功的前提。從學生的思維出發的設計才是有效的設計,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維度是最沒有考試分數上的實效、卻是學習語文,乃至感知生活的根基。語文課應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所以,無論教學設計如何調整,我始終堅持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由淺入深感知文字,最后達到思想的升華,才是一節合格的語文課。
…………
從上面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反思都是在教育界達成共識的常識性內容,缺少自己對此課的獨特感悟與具體分析。作者對于反思的認識還停留在總結的階段,并沒有通過設計、執教、修改、再教、再次修改這樣的過程,總結出自己是如何通過這一個個的環節讓自己的課特色更鮮明,主題更明確。于是筆者在審讀后,提出以下意見:
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教師做得相當用心,但反思卻無法體現作者通過這一教學過程所獲得的深刻體悟,如作者在反思中寫到:“始終堅持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由淺入深感知文字,最后達到思想的升華,才是一節合格的語文課。”本節課,教師在這一方面確實下了很大工夫,如果就如何優化教學設計,帶領學生感知文字,并達到思想升華,從這一方面進行反思與思考,那么反思會更加深刻。
通過與作者的不斷溝通,作者又重新整理思路,按著編者與教者共同理順的線索,進一步深化了教學反思,最后拿出讓人滿意的稿件。
很多教師在寫教學反思(也包括其他類似的稿件內容),很容易把一些自己認為“高大上”的理論加到自己的文章中,或引經據典,或侃侃而談,孰不知,恰恰是這樣的文字暴露了在理論研究深度與視野廣度的缺陷,這樣的反思不僅是浮在表面,而且無法讓作者真正通過反思而有所反思。因此無論作者寫什么樣的文字,自己不斷的實踐與切身的經驗才是最珍貴的。
有位教師設計與執教了《醉花陰》一課,此課基本上是按著詩歌教學的基本思路來設計的:細致閱讀——品詞析句——體會思想感情。
在反思中,作者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詩詞是中國人靈魂的詠嘆,是中國人浪漫精神、文化氣質的體現與象征。這節課又給了我們一次與詩詞文化面對面的機會。《醉花陰》全詞充滿作者思夫之愁和傷景之緒,如此濃重的愁緒是學生們不能輕易理解的,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想通過賞析詞中的意境來品讀愁情,并通過作者與丈夫的生活故事來品味詞中濃濃的愁意,加之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聲、光、電的結合,確實在意境的創設上達到了一定的效果。課堂采用誦讀法、探究法、比較閱讀法,以學生自主賞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使得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比較好地完成了。但是,開課班級所限,學生思維比較狹窄,不夠開闊,也不夠大膽,對于賞析層面的東西缺乏領悟能力,以至于課堂上學生自主發言不夠踴躍,老師說的仍然太多。
此反思可謂面面俱到,從詩歌分析、教學手段至教學缺點,短短的一段文字包括這么多東西,我們說這些內容不可能去分析更加深入且獨到的觀點,這也幾乎是很多老師在寫教學反思時的通病,那么如何來修改與深化呢?
認真分析教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及教學實錄,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教師在反思中提到學生思維比較狹窄,也不夠大膽,對于賞析層面的東西缺乏領悟能力,那么課堂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教師在設計教學中,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估計不足,還是教學所設計的環節出現了問題,再或者是教師在課堂為了趕進度,使閱讀品味的時間與深度都不夠,教師如果能從這些方面出發,從教學環節中所出現的問題入手,那么是不是可以反思出這堂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以給存在相同問題的其他老師提供借鑒與參考。
通過這樣的溝通,作者立即認識到,反思的另一方面意義是通過課堂反映出來的問題,反觀自己的教學,通過深入分析每個問題,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磨煉自己的教學技藝。
和作者溝通時,有些作者在課堂教學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更進一步的探索,他們以課題研究課的形式來組織教學,有一個明確的課題研究主題,然后在課題的指導下進行課堂教學,觀察課堂動態、反觀課堂效果、總結所反映的問題,這樣的課,反思的時候,就很明確,有一條從始而終的主線,圍繞這個主線,進一步深化課題研究的內容。我們所說的這種反思就類似于這種內容,他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而整堂課也基本上是圍繞這個主題來進行的。
如《黑龍江教育·中學》2013年第3期,筆者編發了一篇《讀清一種結構讀懂一組形象讀出一番感悟——〈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學紀實及反思》,作者在組織教學與進行教學反思時,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把讀放在第一位,以讀貫穿始終,在反思中,作者提出一個問題:什么是“以讀貫穿”,對于這樣一篇課文又要讀什么,從題目中所體現中的三點,作者作了深入的分析,結合自己的教學,細致入微地進一步解釋了作者在這三個方面是怎么樣的,如何做的,又是如何來認識的,這樣就更進了一步。
如果在一段時間重復上過同一堂課,那么作者對這一堂課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可能認識更深筆者編者組織了一篇《聚集:讓課堂提問更有效——以〈散步〉教學為例》,這一課并不是作者來執教的,但作者同時都觀摩了這一堂的兩次執教。第一次執教時,教者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從課堂效果來看,這三個環節都不成功。作者分析后,認為是收與放,發散與聚集,很多問題設計得過于空泛,偏離了教學目標與文本所體現的價值,在如此的分析之上,教者又作了一次修改,力求在主問題上讓所提問題聚集,讓課堂提問更有效果,作出修改后,課堂完全變了樣,在反思中,作者引出了發散與聚集的討論,并從教學價值與教學目標兩個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綜上所述,作為編輯,一方面要廣泛閱讀相關書籍雜志,從優秀的教學反思中尋找編輯稿件的靈感,提高自己審視稿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和作者一起,分析課堂教學,幫助作者抓住問題的實質,從而為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甚至編輯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礎。
編輯∕高偉
李莉(1979-),女,中級職稱,現為《黑龍江教育·中學版》執行主編,研究方向:中學語文學科、心理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