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程唐明
(安徽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使得眾多投資者景仰的金融巨頭倒下,貝爾斯登、著名的對沖基金凱雷資本、花旗銀行均在此次金融海嘯中因陷入資金鏈斷裂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此后的研究表明資金鏈斷裂是導致這些金融巨頭倒下的根本原因,陳志斌(2009)發現成功渡過金融危機的公司都具有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的經營現金流運營穩定健康。金融危機使市場認識到經營現金流的重要性,現金流量表開始受到投資者的普遍關注。
隨著經營現金流量決策有用性的提升,資本市場開始擔心上市公司通過操縱經營現金流量來掩飾真實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相關研究也驗證了經營現金流量操縱的存在性,揭露了一些經營現金流量造假的行為。對經營現金流量操縱行為的研究將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伯利和米恩斯因為洞悉企業所有者兼具經營者的做法存在著極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論”,倡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權,而將經營權利讓渡,所有者和經營者分別扮演著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委托代理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委托代理關系是隨著生產力大發展和規模化大生產的出現而產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產力發展使得分工進一步細化,權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識、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權利了;另一方面專業化分工產生了一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的代理人,他們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權利。但在委托代理的關系當中,由于委托人與代理人的效用函數不一樣,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財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資津貼收入、奢侈消費和閑暇時間最大化,這必然導致兩者的利益沖突。在沒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為很可能最終損害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廣泛存在經濟形象中,在現金流量的管理中,同樣存在著委托代理問題。作為代理人的管理者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信息,這為現金流量的操縱提供了機會,一旦現金流量操縱的收益大于支出,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進行現金流量的操縱。
美國會計學會(AAA)1966年首次提出決策有用觀,該觀點認為“假如我們不能提供理論上正確的財務報表,至少應該使財務報表更加有用”,并于1973年在影響廣泛的Trueblood委員會報告中得到了強調。不同于受托責任觀的過去導向,決策有用觀強調未來導向。它認為,財務報告應該提供了這樣一種信息系統,能幫助財務報告使用者如投資者、借款者、管理者、工會、準則制定者以及政府等各團體預測未來公司收益或者現金流量,從而做出合理的經濟決策。
作為財務報告四表之一的現金流量表,它提供的現金流量信息同其他會計報表信息一樣重要,是財務報表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投資者可以根據從現金流量表中獲得的信息,作出增資、減資甚至撤資的決策;根據現金流量信息,債權人會作出要求公司提前還款或展期還款的決策;政府監管者會透過現金流量表反映出的信息制定相應的監管政策,規范資本市場秩序;其他利益相關者也能夠根據各自獲得的現金流量信息作出合理的經濟決策。
處于經濟轉軌期的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尚不成熟、市場機制不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仍存在漏洞,因而有必要識別以管理者為操縱主體的現金流量管理行為,提高現金流量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Burgstahle 和Dechive(1997)最早提出經營現金流量操縱的觀點,他們是在研究管理層操縱凈利潤進行盈余管理的過程中,發現了操縱經營現金流的行為。
Defond 和 Hung(2003)、吳聯生(2007)通過研究也發現會計盈余的操縱并不是上市公司粉飾企業業績的唯一方式,操縱經營現金流量也是方式之一,并且廣泛存在。
王嘯(2004)以我國A股市場2002年再融資的48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研究這些公司在再融資前后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再融資前一年經營性現金流凈額顯著高于再融資當年,表明這些公司為滿足再融資要求而進行了經營現金流量的操縱。
Roychowdhury(2004)研究表明公司通過虛構銷售收入的盈余管理行為,必然會影響經營現金流量,從而間接證實了經營現金流量管理行為的存在。
王嘯(2004)總結了我國上市公司經營現金流量操縱的手段,一是利用準則的原則導向在各活動中進行分類轉換;二是控制經營現金流量流入和流出的時間,如利用關聯方交易,有意減少期末庫存,提前收回應收賬款,推遲支付應付賬款等方式;三是對經營現金流量進行造假。
張俊瑞、郭慧、王瑋(2008)指出上市公司操縱經營現金流量的方式主要包括加快收回應收賬款、提前銷售大量積壓存貨、獲得一次性稅費返還、延遲支付稅費等。
葉志鈴、胡玉明、納超洪(2009)重點研究銀行借款融資動機,結果發現上市公司為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存在將微負經營現金流量調控為微正經營現金流量的經營現金流量管理行為。
孟艷玲、張俊瑞(2010)研究認為,應當將“確保經營現金流量為正,符合分析師的測以及超越上年度經營現金流量凈額”作為經營現金流量操縱的三大動機。
郭慧婷、張俊瑞、李彬(2011)認為經營現金流量操縱的三大動機——經營現金流量為正,符合分析師的測以及超越上年度經營現金流量凈額的強烈程度是逐漸遞減的。他們還發現管理層操縱經營現金流量往往存在多重動機。
Lee(2012)實證研究指出,公司在四種情況下存在經營現金流量管理的動機,它們分別是:財務困境、分析師的預測、投資信用評級臨界值以及經營現金流量管理和股票收益之間高相關。
經營現金流量和會計盈余是反映企業業績好壞的兩大基本項目,會計盈余的核算基礎是權責發生制,眾多研究顯示人為操縱會計盈余的可能性大,其可靠性受到外界普遍的質疑。而相比會計盈余,經營現金流量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受會計政策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王嘯(2004)認為經營現金流量比會計盈余可靠,信息含量更高。然而,隨著對盈余管理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操縱經營現金流量是上市公司粉飾企業業績的方式之一,經營現金流量管理廣泛存在(Defond and Hung,2003)。從操縱現金流量不同出發點考慮,我們可以將經營現金流量操縱的原因分為兩大點:現實原因和制度原因。
企業所處市場以及自身狀況是經營現金流量操縱的現實原因,因此我們可以從資本市場、管理者個人利益以及監管要求等方面來分析經營現金流量操縱的現實原因。
1.基于資本市場角度而產生經營現金流量操縱
在20世紀初期至30年代中期,收付實現制曾經是財務報告中廣為采用的基礎,尤其是眾多中小企業曾經側重于采用收付實現制確定經營收支和收益計算。但此后隨著是收益表的重要性上升,會計理論中主流觀點認為權責發生制可以更好地反映期間內的收入和費用以及凈收益。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西方財務會計中才以“現金流量表”的形式正式對外報告。學者們普遍認為,這一發展標志著財務會計理論對現金流量報告的重新認識和重視。
FASB于1984年公布的SFAC No.5中明確肯定現金流量信息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中應報告期間內的現金流量。因此,它于1987年正式公布了SFAS 95現金流量表。FASB解釋現金流量信息更能體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更有助于現在和潛在的投資人、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評估企業現金流動前景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方面的信息,能更好地幫助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人士評估企業在未來創造有利的凈現金流量的能力。近幾年學者們對現金流量信息的研究層出不窮,絕大多數研究發現現金流量信息具有決策有用性,有助于投資者的決策分析,市場應當給予現金流量信息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正如學者們呼吁的,市場已經對現金流量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和重視,股票價格、企業的市場價值也越來越多的與現金流量相關,市場對現金流量的認可激發了管理當局操縱經營現金流量的動機。
2.基于資本市場管理者自身利益角度而產生經營現金流量操縱
當經營現金流量的決策有用性被整個資本市場所認可后,管理者便有了操縱經營現金流量的動機。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所導致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又為管理者操縱經營現金流量提供了可能。一旦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經營現金流量存在一定預期或者某種要求,尤其是管理者自身利益與其掛鉤時,管理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往往進行經營現金流量的操縱,以使經營現金流量數據達到利益相關者的要求。
3.基于監管要求而產生經營現金流量操縱
隨著現金流量信息決策有用性的增強,監管部門逐漸意識到單一的會計盈利指標不再適合作為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唯一條件。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證監會就開始要求上市公司于財務報告中披露“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這一指標。2001年證監會要求在報表中披露“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以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減額”等指標。2006年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中要求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時,“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平均不少于公司債券1年的利息”。最新頒布的《證券法》中,對經營現金流量的規定也相當嚴格,如在主板或中小板首發股票的上市公司要滿足“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
可見,監管部門在證券發行方面越來越關注經營現金流量的信息,一旦上市公司現金流量數據不符合監管要求,要么受到懲罰,要么不能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這將導致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無法進行,直接損害了股東的利益。因此對現金流量監管的加強無形中給上市公司增加了壓力,也就產生了操縱現金流量的動機。
我國于1998年正式出臺了《現金流量表準則》,將現金流量表列為第三大財務報表,同時對現金流量表的編制要求作出了規定。根據現金的不同用途,現金流量分為經營、投資和籌資活動三大類列示于我國現金流量表中。相比于投資和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經營現金流量產生于公司的生產經營過程,它更能反映公司主營業務帶來的收益,預測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續性。除此之外,2001年中國證監會再次提出要求,上市公司還需要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進行披露。同時,中國證監會2006年頒布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中也明確要求上市公司的相關經營現金流量財務指標只有在滿足要求時才可以公開發行股票。隨著政策制定部門和相關監管部門對于經營現金流量的關注不斷的增加,經營現金流量相關指標的地位也不斷凸顯。現有的制度體系無形中也為上市公司經營現金流量的操縱創造了條件。
與會計利潤不同,經營現金流量是無法憑空創造的。因此也就有了經營現金流量比會計盈余可靠,信息含量更高的觀點。雖然經營現金流量的總量無法人為改變,但是企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改變經營現金流量的方向以及重新分配經營現金流量在不同項目中的金額。現實生活中,企業操縱經營現金流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虛構交易來操縱經營現金流量是最直接、最極端的非法手段,一般企業是通過虛構營業收入來實現經營現金流入的增加。東方電子和藍田股份都曾通過虛構銷售收入來操縱經營現金流量。以東方電子為例,在2000年,東方電子同時虛增“主營業務收入”和“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公司將10億元投資收益納入主營業務收入,同時計入“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以至于東方電子報告當年主營業務收入高達13.75億元,相應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也達到11.09億元之多。直到2002年,公司才被迫將2000年每股收益由0.52元調減到0.107元,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由0.41元調減到0.12元。
我國現金流量表格式目前采用國際上比較普遍的“三分法”,將現金流量分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和籌資活動產的現金流量三部分。正是這種“三分法”為會計人員的現金流量分類提供了一定的選擇和操縱空間。對于一個正常生產經營的公司來說,公司運營良好的重要標志是主營業務突出且收入穩定,而主營業務收入又是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的主要來源,因此相比于投資和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財務報表使用者往往更關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因此,為了美化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現金流量,公司會利用會計準則存在的選擇余地或判斷空間,甚至是違反會計準則,將原屬于投資或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流入納入到經營現金流量流入,將原屬于經營現金流量流出歸集到投資或籌資活動的現金流。會計實務中由于缺乏明文規定,公司通常將原本屬于公司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融資行為的應收賬款出售和中長期票據貼現的現金流納入到經營活動現金流中。
經營現金流量的決策有用性使公司越來越重視經營現金流量的“包裝”,而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給了公司“包裝”經營現金流量的機會。在準則法規允許范圍內,出現了很多“合法”操縱經營現金流量的行為。為了使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現金流量數據更加美觀,公司會利用一系列的理財策略或營銷手段加速經營現金流入尤其是第四季度,同時放棄信用政策推遲采購付款,從而實現報告期經營現金流量的短暫提高。這種操縱經營現金流量的手段,雖然不違反會計準則的要求,但卻是以犧牲未來經營現金流量為前提。
推遲支付應付賬款,能夠減少會計期間內經營現金支付,提高了經營現金凈流量。美國家得寶公司曾經就采用這種方式來調節經營現金流量,家得寶公司在2002年大幅增加了應付賬款的支付期限,相比2001年提高了7天,比2000年提高了19天之多,這一舉措使得家得寶公司2002年經營現金流量有了多達8億美元的 司要想再獲得持續增長的經營現金流量,就只能靠提高盈利能力了。
從已有的研究和實踐經驗來看,經營現金流量操縱在企業中已經普遍存在,而且操縱方法多種多樣,經營現金流量操縱這種行為的存在不僅與市場效率、公司治理結構相關,還會同企業的外部監督密切相關。利益相關者是企業操縱經營現金流量的最大受害者,為了保護相關者的利益,就要求必須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嚴格限制有關經營現金流量計量的選擇方式,加強監管,嚴懲經營現金流量造假的行為。
[1][加]William R.Scott.財務會計理論[M].陳漢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7-80.
[2]王嘯.我國上市公司現金流量操縱現象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2004(5).
[3]郭慧婷,張俊瑞,李彬.上市公司現金流操控動機選擇研究[J].管理科學,2011(5).
[4]吳超鵬,吳世農.基于價值創造和公司治理的財務狀態分析與預測模型研究[J].經濟研究,2005(11).
[5]葉志鈴,胡玉明,納超洪.基于銀行借款融資動機的現金流量管理研究—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商業會計,2009(5).
[6]孟艷玲,張俊瑞.上市公司現金流量操控程度研究—來自中國A股市場的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5).
[7]張俊瑞,郭慧婷,王瑋.再融資公司現金流操控行為研究—來自中國A股市場的數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10).
[8]陳志斌.現金流管理水平與金融危機應對能力的考量—合俊控股集團破產案例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2).
[9]Burgstahler D.,Dichev I.Earning management to avoid earnings decreases and loss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
[10]DeFond M.,M.Hung.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na?lysts'cash flow 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35).
[11]Lian Fen Lee.Incentives to Inflate Reported Cash from Operations Using Classification and Timing[J].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