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榮
(湘潭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湘潭411100)
2011 年,初高中物理教材隨國家《課標》作了新的修訂,物理課堂教學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選擇“兩型”物理課堂教學模式與實施策略作課題研究,旨在引領我市物理教師探索新教材背景下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和實施策略,構建低耗高效的生態課堂(簡稱“兩型課堂”),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兩型”物理課堂是秉承“以人的發展為目標,關注學生可持續發展”新課程理念,構建“低耗高質,和諧共長”的新型物理課堂。
2.1.1 依據“教學共振”理論,構建低耗高質課堂
依據物理學共振原理,運用類比推理、經驗提煉等方法,探索班級物理課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實現和諧共振、共鳴的條件和操作要領,提出“教學共振理論”,構建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運用調查、檢測評估、同課異構、同行評議、教學反思等方法、手段,在教學實踐中檢驗各模式和相應策略的有效性,論證“教學共振”理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2.1.2 構建生態課堂,實現環境友好,和諧共長
依據系統理論、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和教育生態學的耐度定律與最適度原則,從物質環境、制度環境和文化環境三個方面入手,構建與課型匹配的生態課堂,在教學實踐中加以論證、完善。
課型的分類隨基點的選擇不同而不同。不同課堂內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教學對象、評價標準不同,與之匹配的教學方式應不同。運用“積件”思想,以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的性質作為物理課堂課型分類基點,將物理課堂劃分為概念課、規律課、物理方法課、技術創新課、技能訓練課、科普閱讀課、講評課、習題課、單元復習課、專題復習課等十個基本課型,按課型類別展開研究,可以實現在提高研究的效能的同時保證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按“課型→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方法與手段”的研究思路,以引領教師轉變物理課堂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促進“兩全”的落實、促進師生和諧共長為目標,依據教學共振理論、系統論原理、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分類理論和學習理論、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構建與課型匹配的假設模式,再在教學實踐中修訂、完善,再通過調查、檢測評估、教學反思等手段加以論證。
物理概念是從物理現象、物理事實和實驗中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抽象出來的,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的特征或屬性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具有內涵和外延,概念會隨著客觀世界和學生認知的變化而發展。概念是思維加工的基本單元,物理概念是構建物理理論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掌握物理規律、培養能力的基石。概念課是以“概念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概念課在物理新課教學中占的比重最大。
依據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分類理論、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共振”理論以及概念建構的思維程序[1],以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心理需求為根本,以學生的問題、興趣、基礎是教學為出發點,設計出概念課教學的假設模式:“示例→列舉→概括→釋義→遷移”,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個別到一般,感性到理性,比較到分類、抽象到概括、分析到推理、歸納到演繹等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思維進程,在沖突中自主建構新概念[2]。課題組通過多次實踐、反思、修訂、優化,最后形成概念課教學模式。
引導學生觀察或搜集研究對象的相關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比較、分類、歸納、抽象、推理、概括等方式加工、處理和檢驗,經歷由事實性知識向概念性知識的轉化過程,讓學生自主建構概念[1],同時培養學生思維技能。該總目標的細化分解目標,見表格“教學意圖”欄目內。

表1 概念課教學模式的操作要領和教學意圖
例如,建構力的概念時,可按表1 和圖1 引導學生自主建構。
教師在運用該模式時,要對整個模式的進程進行有效控制,依據學生學習心理狀況,選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啟發性問題或任務,恰當地把握“教”“扶”“放”的時機,引領學生以合適的順序和時機,流暢的從一個流程過渡到另一流程,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抽象、概括、合作研討、交流評價等學習進程中,完成對物理概念的自主建構。物理概念主要有兩類:一是只有質的規定性概念,二是既有質的規定性又有量的規定性的概念(又稱為物理量)。因不同類別的概念甚至同類別的不同概念,需要搜集整理的事實性材料的復雜程度以及難易程度差異大,故教師運用該模式時,不能簡單生硬的套用,而應根據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和學情,強化或弱化結構流程中的某些環節,調整某些環節的實施策略和操作手段,隨機應變,以生為本,順勢而為,追求教學共振。
該模式是以學生活動為主,注重對事實性知識的探究和概念的自主建構,引導教學從關注教師怎樣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問題和興趣,構建營造民主、公平、寬松、和諧的課堂生態環境,實現教學方式的有效轉變,讓教學方式服務于學習內容、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概念課教學模式也可簡稱為“自主建構模式”。它與傳統概念教學模式對比有明顯優勢。優點:注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發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頻繁,概念建構在沖突中水到渠成,概念理解與辨識訓練到位,思維能力發展有序高效,對既有質的規定性又有量的規定性的概念內容教學效果優勢明顯。缺點:知識容量、習題訓練量等不大,教師事實性材料準備和調查了解學情的工作量較大,大班額課堂學生活動展開不充分,教學實效有待驗證。

圖1 概念課教學模式流程圖
[1]侯世闖.高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1.
[2]代蕊華.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