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望軍,劉春花
(湖南文理學院 經管學院,湖南 常德415000)
學術交流是指學術主體為了交流相關知識、經驗、成果,針對某一共同主題,進行專門的集中探討、論證或研究的活動。學術交流是科學研究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研究者學術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更是人類知識的一種生產方式。學術交流的目的是使知識從靜止狀態進入流動狀態;從隱性變為顯性;從獨占轉為共享[1]。高校作為新的知識技術、思想觀點創造和傳播的主要場域,學術交流是實現其功能的基本手段和途徑。但是,長期以來各個高校更傾向于重視對外學術交流,而學校內部的學術交流往往被忽視。這種現象在新建地方高校更為普遍,而對此相關研究也很是少見。因此,探討地方高校內部學術交流的實踐價值,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隨著現代大學辦學理念的開放化與合作化程度的提高,國內外高校越來越重視開展對外學術交流。特別是一些綜合性、高水平大學日益把舉辦學術交流作為提高學術水平,擴大學校影響的重要途徑。學術交流的活動形式、舉辦次數和參與人數也越來越多,而且國際化趨勢日益增強。據國家教育部科技司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國內高校以國際合作與國際學術會議為代表的國際化學術交流活動日漸增多,見表1。

表1 2009 ~2012 年國內高校國際科技交流
但是,不同規模或層次的高校對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視差異很大。統計數據顯示,就以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而言,“211”及省部共建高校舉辦的次數要遠遠高于其他本科高校和高等專科學校,見表2。

表2 2009 -2012 年不同類型高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次數
如果按照主體來源進行分類,學術交流可分為對外交流和內部交流。對外交流主要是指高校與校外人員、機構、組織之間開展的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內部交流主要是指高校內部人員、部門、機構之間展開的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毫無疑問,學術交流對高校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與外部學術交流蔚然成風的趨勢相比,各大高校對舉辦校內學術交流活動的積極性卻要低得多。特別是一些新建地方高校,由于長期以來主要專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缺乏學術研究傳統,學術研究氛圍不濃,不重視學術交流,更不重視內部學術交流。以作者所在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2013 年舉辦各種類型、規模的學術交流活動近40 場,而由學校內部科研人員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不足10 場。大部分學術交流活動是以校外專家學者為中心進行的。這種重“對外交流”而輕“內部交流”的觀念和做法值得反思。
對外學術交流固然很重要,但完全忽視內部學術交流,不僅僅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外部經驗,也不利于培養高校自覺自主的學術精神。事實上,同外部學術交流一樣,高校內部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是高校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外部學術交流的重要補充,對促進科研人員之間的信息溝通、思想交流、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并真正培養自身的學術研究能力和水平,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屬于同一單位的科研人員因為經常在一起工作,對各自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專長彼此熟悉,相互了解,組織內部學術交流則有利于進一步加強研究人員之間的彼此聯系,相互交流,達成共識,便于匯聚各學科領域、專業方向的優秀人才,各取所長,組建學術團隊,選定共同的研究目標,開展合作研究。
眾所周知,舉辦一次大規模、高層次的校外專家學術交流活動所需的交通、食宿、宣傳、勞務費等接待費用不菲,如果次數較多則開支更甚。這對一些新建地方高校而言則是不小的負擔。況且有些所謂的學術活動也只是徒有影響之名,而無學術之實。開展校內學術交流則可以充分利用校內人員、場所、設備設施等各種便利資源,可以大大節省外請專家所需費用,而將其用于學術活動本身。這樣可以節約學術交流的時間成本與經費成本,從而提高學術交流效率。
由于具備便利的資源和條件,校內科研人員可以根據學術研究的實際需要,以定期或隨機,正式或非正式,小型的或全校性等各種方式開展學術交流,為本校研究人員解除了教學、時間、經費等條件的約束和顧慮,方便更多的研究人員參與學術交流,從而提高學術交流的積極性。
學術交流的終極目的在于通過討論交流,將對方的觀點、經驗、方法轉化為自身的思想和觀點,以促進彼此提高。學術交流的關鍵在于吸收借鑒。外部交流的效果在于通過內部消化得以實現。因此,積極開展校內學術交流有助于研究者將通過外部交流學習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進一步消化吸收,與自己思想和研究融會貫通,達到真正提高自身學術研究能力的目的。
由于歷史傳統及發展定位等原因,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基礎薄弱,學術交流氛圍不濃。但如果舉辦校內學術交流的次數多了,參加的人員多了,就可以形成一種示范效應和良性循環,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從而在校內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培養科研人員的學術自覺和學術自主。這對提高研究人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不無裨益。
隨著高校對學術交流重要性認識的日益增強,各個高校紛紛不惜重金、勞師動眾邀請各個領域、行業的名家來校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其中不乏海外專家、國內院士、企業領袖甚至政府高官。而一些新建地方高校認為校內研究者的學術視野不寬,水平有限,影響不大,不能達到學習提高的效果,只有請到名家大腕,這樣的學術交流才上層次、有影響、有價值。這種過度追求學術活動的“名人效應”與“社會影響”的觀點勢必導致對內部學術交流的輕視。當然,這種認識的形成也與地方高校長期側重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缺乏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傳統與習慣有關。
由于認識不足,新建地方高校對開展校內學術交流在組織發動、經費投入、制度安排等保障措施上存在諸多不完善。學術交流的開展牽涉到人員組織、時間確定、場地安排、主題選擇、資料準備、交流方式等一系列的具體事務,需要專門的人員和機構來組織實施,也要提供相關經費支持和物質保障。此外,學術交流是一種長期積累和潛移默化的學術活動,其效果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因此需要通過制度來保障學術活動舉辦的規范性和持續性。據了解,一些新建地方高校對內部學術交流并沒有專項經費支持,各層面的管理部門對舉辦校內學術交流沒有制度性安排,具有較強的隨意性。
由于缺乏內部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的習慣,一部分新建地方高校教師只注重自己在學術上的“深研細究”和“單打獨斗”,把學術交流活動當成“份外工作”甚至是“負擔”[2]。一些從事科學研究特別是技術研發的組織和個人有意識對研究工作或是研究成果進行過度保護,不愿意與同行共同探討相關問題,這就阻礙學術特別是技術上的交流[3]。還有一些科研人員對參加內部學術交流抱著“功利主義”的態度,希望從一兩次交流或講座中就得到他人的研究“秘訣”或著找到“捷徑”,如果不能得到現場效果,就認為這樣的學術交流沒有意義和價值,不值得參與。
隨著新建地方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科研生產力逐漸成為高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學術交流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新建地方高校一定要轉變重外部交流輕內部交流的觀念,從科研管理部門、教學院系、研究機構等各類組織到各級領導、研究人員都要提高對內部學術交流重要性的認識,大力支持和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內學術交流,積極營造學術研究的濃厚氛圍,增強科研人員開展內部學術交流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促進學術交流的內外結合,最大限度的發揮學術交流對學術研究的推動作用。
針對新建地方高校內部學術交流零散性、隨機性、不規范等特點,發展校內學術交流要制定相關文件制度加強引導和規范管理。學校科研管理部門和院系均要制定內部學術交流年度計劃,規定每年舉辦一定各種內部學術交流活動的次數;對高學歷、高職稱人員要求每年完成一定場次的學術交流活動;各單位應對舉辦的內部學術交流活動情況進行記錄和相關資料整理報備;對主題適應專業范圍廣,準備充分,意義重大的學術交流活動可在全校范圍內進行。
經費支持是內部學術交流得以持續進行的重要保障。要擴大內部學術交流的來源,一是學校要設立專項經費,對內部學術交流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與外部學術交流經費區分使用。二是要積極拓展其他經費渠道。如在專業建設經費、學科建設、基地、重點實驗室以及其他平臺建設經費中預留一部分專門于內部學術交流,也可在科研項目經費中預留部分用于內部學術交流。三是可動員校外相關企業和單位資助聯合舉辦學術交流。
對于教師而言,參與一場學術交流活動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付出更多的勞動,更或會與教學相沖突;對管理部門而言需要專門的人員和經費來組織實施,為了激發各單位和廣大教師參與校內學術交流的積極性,要從多方面采取激勵措施。第一,將參加內部學術交流的工作量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評優評先、學習深造等的考核指標;第二,對主持或參與內部學術交流的人員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以對其付出的勞動予以肯定。
[1]霍 良.高校學術交流組織工作研究[J]. 學術動態(成都),2002(2):30 -34.
[2]熊彩純.高校學術交流作用及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J].科技信息,2008 (11):205 -249.
[3]余 晴.知識信息與學術交流工作的觀念導向[J].科技創業,2003(8):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