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
摘 要 高中地理教學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貫徹教學大綱的精神,根據當地所處的特別區域,從學生個體的差異出發,達到啟發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體學科愛好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地理教學中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方法,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知識理解能力的作用。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探究
高中地理教學中涉及的知識十分龐大,有的知識比較抽象,在教學過程中不容易被學生理解。這樣就要求教師的授課能夠深入淺出,結合當地地理的具體情況闡明知識點,也就是在授課中因地制宜,融入鄉土地理。同時,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較大,知識水平、情商智商不盡相同,要求教師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對不同的學生采取恰當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因地制宜,以鄉土地理融匯知識
中學課程標準規定:“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學生對自身所處鄉土十分熟悉,更能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愛家鄉的情懷。課堂教學中適當引入鄉土地理是必須的,也是有益的。
1.課堂中利用當地的具體情況,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地理教材中所講述的知識與學生生活的實際大多十分遙遠,不容易引起學生的直觀感覺,學生對知識理解不深刻甚至根本不理解。將學生家鄉的氣候、地貌等特點與教材中的知識點相對照,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新知識,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更高了。
學生在本鄉土生土長,對周圍的山脈、河流、森林、草地、季節等都了如指掌,這些都停留在感官印象上,還沒有經過地理知識的系統化。課堂教學中涉及大量的地理術語和抽象的概念,如果把這些術語和概念與鄉土地理對照起來,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地理知識。
2.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
首先是案例教學。高中學生活動的區域和生活經驗相對有限,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有一定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選取學生較熟悉的鄉土地理作為案例,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知識點,尤其是比較抽象和理性的地理知識,學生更需要從感性資料來達到理性的認識。比如,在講授比較抽象的氣候概念時,可以援引鄉土地理的氣候特征,讓學生理解氣候的季節變化與年際變化;在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時,可以援引當地河流兩岸地形不同來證明。
其次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地理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指在地理知識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模式主要有:實驗、觀測、文獻資料、野外考察、社會調查、思辨、建模、論證等。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取一個項目來研究。如調查城鄉人口分布、工農業區域布局、商業網點區位、地形地貌、環境問題原因等。
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野外考察,增強對地理學科特點和知識的理解。
二、因材施教,以個性差異傳授知識
《論語》中記載孔子教育子路、冉有采取的不同方法,可見自古以來因材施教就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現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得到發揚光大,尤其在新課標中得到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學習能力、自身素質等方面的不同,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高中地理的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以偏概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將知識點講解過后,急于進行下一個教學項目,草草問一下學生“明白了沒有?”,理解能力強、成績較為突出的學生說“明白了”,于是教師就認為全班都理解了知識點,而忽略的可能還有很多人還沒有明白。
其次是“照貓畫虎”式的教學模式。兩個或幾個教師交流教學經驗,有的教師沒有考慮所教學生的個體差異,照貓畫虎照搬別人的教學模式,結果反而造成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
2.針推學生個體差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高中學生面臨高考的壓力,很多學生學習地理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對地理學生沒有什么興趣。教師要從每個學生的心理出發,關注每個學生的思想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正如古語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其次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對癥下藥”的教學方法。有的學生接受能力比較慢,教學時不能急于求成,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循序漸進地接受知識;有的學生可能基礎比較薄弱,要幫助學生打牢基礎,建立知識體系和構架。在實際教學中,應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辦法。
總之,地理教學應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始終從以學生為中心出發,把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新知識的吸收做為目標,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地理學科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袁勤倫.在高中人文地理的案例教學中如何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以季風水田業為例[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3,(2)
[2]曾永泉.高中地理教學開展因材施教的初探[J].新課程·中學.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