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教育的發展性目標,要學生學會學習,并培養自主探究的興趣,作為教師就必須認真研究探索,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索適合于自己獲取新知識和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 自主;合作;探究;快樂閱讀
一、倡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學習
學生的獨立學習,是讓他們獨立思考去發現去感悟。閱讀,沒有學生的獨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的小組協作學習,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關內容的理解,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具有關鍵作用。閱讀并非全是個人的事,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合作學習是重要的認知策略。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這點明了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在自讀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共同解題,教師要深入各組,參與討論,并作必要的啟示和點撥,引導學生再讀書,在讀中解決重難點,把讀和議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劃找歸納,在學生獨立感悟詹天佑愛國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華的前提下,讓四人為小組自行確定選擇詹天佑某一個方面的內容,合作學習,講座篩選,設計展板,布置畫面和解說詞,設計操作,合作為“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事跡展”的講解做準備。學生就是在獨立感悟和合作學習的的探索過程中,加深理解,進行自主讀書,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發現活動
培養創新精神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教師首先必須有創新意識,敢于向傳統的教學方式挑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善于做引導者,讓學生在大膽質疑問題中培養探究發現。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上從疑問和好奇開始的。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途徑。如在《蛇與莊稼》這課中,我設計了這么一個環節:為每個學習小組提供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并用圖示法表示貓、田鼠、土蜂、苜蓿之間存在什么關系。這個問題情境留給學生想象和創新的時空,學生紛紛多角度展開思維。有的用順向分析,有的采用逆向思路進行思考。一個學生談了他的分析:苜蓿長得好要靠誰?要靠土蜂。土蜂怎樣才能很好的傳播花粉?不能有田鼠搗亂。怎樣才能減少田鼠數量?這與貓的多少有關系。學生利用圖片加箭號的方法,言簡意明地分析了這四者之間的復雜關系。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獨立見解,出示生動活潑的局面,標志著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引導學生學會品味語言文字,進行創新學習。
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探究,并從不同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如在教學《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這個問題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海洋里召開一次魚類運動會,小鯨魚興沖沖地跑去參加,誰知被守門的大魚攔在外,小鯨魚難過極了,為什么大鯊魚不讓自己參加魚類運動會呢?”我們在座的各位今天就當一個海洋學家,告訴小鯨魚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動物學家的身份在小組中探討。我的話還沒說完,孩子們就投入熱烈的探究、討論中。小組交流過后,我當小鯨魚請各個“海洋生物學者”給我解答,大家都非常熱心地告我。因為我是哺乳動物,不是魚,所以不能參加魚類運動會。又舉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證據,還細心地給我講了鯨的演化過程,他們說的頭頭是道,這樣就讀懂課文了。
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探究和討論,時而沉思,時而疾筆如飛,使整個課堂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四、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圍繞矛盾提出質疑探究
小學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這樣的句子“……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婦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角還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出示句子讓學生質疑。學生紛紛提出:“這里前后矛盾,照理說凍死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可這里的小女孩還帶著微笑。讓人感覺這是很快樂的事。”再問:“真的矛盾嗎?”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課文,獲取答案,明白這是一種似喜實悲的寫法,有更佳的表達效果。
2.扣爭議點展開自主探究
在《赤壁之戰》的教學中,每談到曹操未能識破龐統所獻“連環計”的用意采用了“鐵索連船”這一決策的利弊時,絕大多數學生往往認為“弊大于利”,讓人無形中感到“曹操很笨”。這時,教師用帶有鼓勵的口吻啟發道:“有不同的見解嗎?曹操可是個雄才大略的軍事家,真的很笨嗎?”在老師的引導下,稍過片刻,便有幾名學生大膽地提出了質疑,認為原先同學們的分析太片面,曹操并不笨,并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觀點。由此,一場小型的課堂辯論會展開了。正反兩方經過一番面紅耳赤的爭辯后,全班同學達成一個“新”的共識:鐵索船有利有弊,是利大還是弊大,關鍵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謹慎。因為“點”選得好,不但使全班同學得到了一次很好的發散思維訓練,而且還產生了創新的見解。
現代教育理論在闡述“教”與“學”的關系時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去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會探究學習,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提高各自的學習能力。
作者簡介:袁興玉(1979-),女,漢族,福建省武夷山人,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