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敬全
摘 要:職業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準備期,我們不僅要教他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更要培養他們應有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處事方法,讓他們成為有責任心和使命感、做事嚴謹規范、善于溝通與合作,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要注重對學生自信心、意志力、與人交流與合作精神和自主管理能力等品質的培養,幫學生成才,促其踏上成功之路。
關鍵詞:品質;人才培養;成功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職業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準備期,我們不僅要教他們知識與技能,更要培養他們做事嚴謹規范、善于溝通與合作的能力,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中職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因為學習成績差、自我約束力不強,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懲罰、同學的冷漠和鄙視、家長的訓斥和責罵,這些負面的刺激使他們自卑心理極嚴重,不愿與他人溝通思想。有的意志力差,哪怕輕易能做到的事情都會說“我不會”,而不去嘗試;缺乏穩定溫和的情緒,在遇到阻力時,他們常常會產生“煩躁心理”。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信心、意志力、溝通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管理能力,幫學生踏上成功之路。
一、幫助學生重拾自信心,培養他們向上的精神和必勝的
決心
據說在印度,如果把一只小象拴在一個木樁上,它經過多次無效掙扎而無法逃脫之后,就會自動放棄逃跑。盡管它后來長得又高又大,可是他依舊像小時候那樣馴服地站在那里,連嘗試逃跑和拔掉木樁的念頭都沒了。只因為他已經相信逃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有人說過:不敢嘗試比失敗更可怕。教師要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充分利用學生的長處為集體、為他人服務,休會他人的尊重;充分讓學生展示才藝和本領,讓學生在別人的贊美中體會到“我能行”的快樂,獲得自信心和向上的動力;對他們的缺點要采取包容、理解的態度,以溫和的提醒、善意的批評、合理的指導,讓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同時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心和期望,促使學生樂于改變自己、接受挑戰,努力爭取成功。
二、培養學生的耐心、毅力、始終如一的做事態度和嚴謹的
風格
要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明白:很多時候所做的工作并不是我們喜歡的,但我們不得不去做好;只有用足夠的細心和耐心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要時刻提醒自己:要細心,不要心慌,不要煩躁,事情想做的完美就要有耐心。日常教學和管理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和鍛煉學生,讓他們完整地做好每一件事。教師可制訂詳細的規范和檢查評比辦法,并嚴格實施和監督指導,如:學習、紀律、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細節等,讓學生形成嚴謹規范、注重細節的習慣。
意志力培養應貫穿于各教育環節,如:老師可以訓練學生專心做事;可以幫助學生根據自己自身情況和愛好,制訂某個項目的提高目標和分階段的計劃。在老師的鼓勵、督促和引導下,克服困難,排除急躁懈怠心態,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完成個個目標,成功多了,信心就增了,耐挫力就會強了。
三、培養學生自我約束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最近看到一項關于80后人群睡眠情況的網上調查,題目及調查結果如下。①通常晚上幾點睡?在23點后約81%。②起床后,總是感覺到很困:結果89.4%的答案為“是”。③睡覺前或起床后總要玩手機:67.8%的人為“是”。④每次晚睡,第二天都要后悔:76.5%的人為“是”。從調查結果及學生的現實情況看,“做自己的主人”是我們要給當今學生上的關鍵一課。只有能夠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以健康的身心、飽滿的熱情、充沛的精力投入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教師要改變以往“家長式”“保姆式”和“警官式”的方法,采用“朋友加導師”的管理方式。如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實行自主管理,讓學生做集體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班級事務人人做,自己的責任自己擔;讓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的謀劃、班規的制定、崗位責任的設定、學習和日常事務細節的分工管理等,教師當參謀,做好指導、協調。這樣,學生可以從管理者的角色中學會管理他人、學會自我管理;讓他們在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的過程中,嘗試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四、培養學生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和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
學生是社會中的人,與別人有效溝通和交流,也是學生必備技能。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能力,必須在日常教育中,謹慎呵護學生的自尊心,以真誠、理解、關心、負責的態度對待學生。在班級中,創造民主平等的交流環境,通過以專業課題、社會問題、身邊發生的事為話題,以討論、主題班會、畢業生回?,F身說法等形式,以真誠、包容、欣賞、鼓勵為原則,讓學生敞開胸襟,說出自己想法和思路,學會欣賞、包容、理解、正確評價他人,并學會采取合適的思維方法、交流方式和談話口吻與他人溝通。教師要注意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并在與學生相處中潛移默化、言傳身教。教師在平時與學生交流時,必須掌握的溝通語言有:“我承認我也有錯誤!”“你干了一件好事!”“你的看法如何?”“咱們一起努力!”“不妨試試!”“謝謝你!”“我們……”時時處處做學生的導師和表率。
通過以小組、宿舍、班級等為單位的考評、比賽等,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學生明白:你只是團隊的一員,只有團隊中每個人都立足本職,不懈努力,與其他成員搞好合作,才能取得最大勝利;每個人都要依靠團隊才能獲得榮譽、利益和自豪感。
已參加工作的畢業生在社會中已非常現實地感受到成功或失敗,參悟出自己經歷過的得與失。請已經參加工作的畢業生回校現身說法,與在校學生進行交流。這種心的感悟與交流既可讓已經就業的學生更深刻地反思自身的不足,又可以讓他們同在校學生一起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不斷變革的社會為職業教育帶來新的挑戰,我們的任務不只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要育人。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掌握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了解社會的真正需求,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行為習慣,較強的耐挫力和堅韌的品格,才能真正為社會輸送有用之才。
(河北省承德市扶貧辦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