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構建低年級跨越式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在踐行“以語言運用為中心,把大量讀寫課內化”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實現讓閱讀成為“悅讀”。
一、巧妙創設各種情景,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景又是激發學生濃厚興趣的動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運用多種方式、手段,通過實物、圖片、音像等教學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例如在教學《窗前的氣球》這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孩子們,你們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出示:氣球)說說看,你玩過氣球嗎?你在什么地方見過氣球?當時的心情怎樣?孩子們看到氣球,就打開了話匣子,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然后我順勢導入:看來小小的氣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樂趣,增加了歡樂的氣氛。可是今天的這個氣球卻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它呀,變成了一劑治病的良藥呢!讓我們來看看這是哪里的氣球?(板書課題:22《窗前的氣球》)齊讀課題。這樣的引入,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好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生動傳神的表演,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當學生閱讀一些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或神話故事時,我會擠出一節語文課,通過表演進行閱讀交流活動。讓孩子們先預習,做準備,然后談自己對故事角色的理解,最后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來進行表演訓練。這樣既鍛煉了孩子們的表演能力,也促使孩子去認真閱讀,抓住書中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的特點進行模仿創新,在一陣陣笑聲中,孩子們也嘗到了書籍帶來的快樂。例如在教學《酸的和甜的》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來扮演故事中的狐貍、小松鼠、兔子和小猴子,抓住狐貍神氣活現狡猾奸詐的特點、抓住松鼠和小兔子的沒有主見輕信別人、小猴子聰明機靈敢于實踐的特點來進行創造性地表演。學生在表演的同時,深刻地領悟到其中蘊含的道理。
三、巧妙設置疑問,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跨越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這就要求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在語文教學中,若能激發學生主動質疑,既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自主質疑的機會,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如在教學《清澈的湖水》這一課時,我利用課件出示插圖,問學生:“同學們,當你看到這幅畫后,有什么疑問嗎?”同學們紛紛舉手暢談心中的疑問。對于學生們提出的疑問,我在肯定的同時又進行了梳理,同時鼓勵學生來自主解疑。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引入課內外資料,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為寫作打好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跨越式教學提倡讀寫相結合,每一節課都會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小練筆,我會根據每一篇課文內容設置一些問題,先讓學生討論,再將自己的話寫下來。比如我在教學《荷葉圓圓》一文時,我在學生閱讀了拓展資料后,我給他們這樣一個句式,說:“荷葉是我的________”,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的結構以詩歌的形式寫一寫其他動物。為了降低難度,我還把幾種小伙伴請到了我們的課上,有烏龜、蝴蝶、小蟲、螃蟹、小朋友等。有了課文作范本,又有了這么多素材,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就被打開了,結果孩子們模仿得很有興趣,很多同學能夠寫出和課文結構相同的小詩歌。留下了這些精彩的話:小蟲子說:“荷葉是我的游樂場。”小蟲子在荷葉上爬來爬去。小烏龜說:“荷葉是我的休息亭。”小烏龜在荷葉下悠閑地乘涼、休息。小蝴蝶說:“荷葉是我的賞花臺。”小蝴蝶停在荷葉上欣賞美麗的荷花。小螃蟹高興地說:“荷葉是我的游樂園。”小螃蟹在荷葉上快活地爬來爬去。小朋友說:“荷葉是我的涼傘。”小朋友把荷葉舉在頭頂上,遮住刺眼的陽光。學生在交流發言時,我耐心、仔細地傾聽,用多種方法表揚、鼓勵學生大膽說,放心說,說出自己的所悟所得。一次次的說話練習,給學生提供了人人說話的機會。我還讓學生自己準備一本專用的筆記本,讓學生從開始讀書便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在平時閱讀中將自己認為精彩的句子,優美的修辭,好的用詞……可以摘錄下來,在空閑的時候可以拿出來讀一讀,加深記憶。這樣循序漸進,在閱讀中擠了一些原始的東西。引導學生寫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之類的,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這樣寫作文時就可以順手拈來,水到渠成了。
五、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誦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讀能力。通過朗讀,使學生對詞和句子有明確的認識;通過背誦,又把這些知道的知識植根于腦海。我通過讓學生復述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重點文章的印象。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找出烏鴉喝水時的動作,感受烏鴉的聰明、辦法的奇妙;再讓學生閉上眼睛,順著老師給出的詞將整篇文章的脈絡整理順暢了。這樣條理清楚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將文章的內容說出來,也就不是什么難題了。
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熟讀而精思,長吟而反復。讀得越熟悉對文章了解越深,那自然就知道話怎么說,詞怎么用,文章怎么寫。誦讀能提高學生閱讀速度,這也是閱讀能力提高的一個標志。背誦多了,知識的網絡聯結更緊密了,也就熟能生巧,舉一反三了。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加,經驗的積累,思想的深化,將不斷得到閱讀能力上的積累甚至提高。
總之,學生對閱讀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有所得、有所樂。只要我們能將跨越式教學模式落實到日常的教學中,讓它成為一種常態化教學,就不用再為學生不會閱讀,不懂閱讀而絞盡腦汁費盡心血。讓我們與跨越式教學模式相伴,真正讓閱讀成為“悅讀”吧!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