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波
【摘要】 目的 探討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觀察。方法 選擇90例上消化道出血進行研究, 隨機分為兩組, 標記為實驗組、對照組, 各4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去甲腎上腺素及云南白藥治療, 實驗組患者給予消化內鏡下局部藥物注射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5.56%,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66.67%, 兩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安全性高, 創傷小, 恢復快,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消化內鏡;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療效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來勢洶洶, 其致死率較高, 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臨床上傳統采用藥物治療, 但是療效欠佳[1]。近年來, 消化內鏡逐漸被用于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采用內鏡局部注射無水酒精、電凝等措施, 大大提高了止血效果。本文研究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 取得滿意效果,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消化內科收治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該項研究。所有患者均經由胃鏡檢查確診, 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黑便現象, 嚴重者可出現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將90例患者完全隨機分為兩組, 分別標記為實驗組、對照組, 各45例。實驗組45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齡28~55歲, 平均年齡為(35.5±5.6)歲;對照組45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齡30~58歲, 平均年齡為(36.5±6.7)歲, 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完善檢查, 給予常規治療, 如吸氧、禁食、洗胃, 病情嚴重時可輸血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去甲腎上腺素及云南白藥治療, 具體方案如:10 mg去甲腎上腺素及6 mg云南白藥加上200 ml溫水送服, 1 h/次。實驗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消化內鏡下局部藥物注射治療, 內鏡到達出血病灶后選用腎上腺素鹽水進行局部注射, 在出血血管周圍0.5 cm左右進行多點注射, 出血停止后拔針。
1. 3 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 患者在治療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心率等體征情況。患者在治療前后均要進行血常規、糞常規及大便潛血實驗、肝腎功能等。出血停止指標:患者嘔血停止, 黑便顏色逐漸錢, 逐漸轉變為黃色, 大便潛血陰性, 血壓穩定, 腸鳴音正常。
顯效:患者大便潛血實驗陰性, 嘔血停止, 胃管內引流液清亮透明, 血壓穩定。有效:黑便顏色減輕, 嘔血停止, 胃管內引流液顏色變淡, 低血壓癥狀改善。無效:患者繼續嘔血, 黑便癥狀無改善, 甚至發生血液循環衰竭。
1. 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率比較, 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具體見表1。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5.56%,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66.67%, 兩組患者比較, χ2=7.68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發病突然, 病情發展迅速, 內科醫生多采用止血藥物進行治療, 但是藥物起效緩慢, 部分患者因為止血效果不佳而進行外科手術止血[2]。近年來, 內鏡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技術逐漸成熟。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可以直接觀察到出血病灶, 根據出血病灶的具體情況進行止血治療, 如局部藥物注射、無水酒精、電凝及曲張靜脈套扎等措施。消化內鏡治療主要的適應癥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上消化道手術治療后局部再次出血、血液系統疾病、血管畸形等。但是對于大量出血及失血性休克患者不應該采用消化內鏡治療, 因為內鏡插管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另外, 消化內鏡治療無效的上消化道出血或者經過內鏡治療后再次出血患者不適用采用內鏡治療[3]。
消化內鏡治療原則為在盡快糾正休克、穩定生命體征后爭取在24 h內控制出血。對于大量失血患者, 首先建立靜脈通道, 補充血容量。對于嚴重貧血患者, 首先進行抗貧血治療, 將血紅蛋白補足至70 g/L后進行內鏡止血治療。對于躁狂無法配合患者, 在進行內鏡治療過程中需仔細操作, 輕柔操作, 避免患者發生誤吸, 如果患者發生誤吸, 搶救工作非常困難。患者在進行內鏡止血治療前必須完善心電圖及凝血實驗檢查, 確保患者心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 除此之外, 還應該進行病毒全套檢查。為了確保患者安全性應將乙肝陽性或者傳染病患者安排到每日最后, 治療結束后應該充分消毒器械。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5.56%,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66.67%,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較止血藥物治療, 臨床效果確切, 止血迅速。
綜上所述, 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需要嚴格掌握其使用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依據出血病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療措施。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性高、操作簡單、創傷小, 同時進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抑制胃粘膜表面的H+-K+-ATP酶, 減少胃酸的分泌, 有利于血小板凝聚發揮止血作用。因此, 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迅速、有效、安全, 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鐘亞莉,李健,王修齊,等.無痛消化內鏡在高齡老年患者中的應用.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1, 25(12): 1194-1196.
[2] 朱人敏,張曉華.消化內鏡新技術的臨床應用進展.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1, 5(4): 1-4.
[3] 張東偉,許樹長,王志榮,等.內鏡下金屬鈦夾與注射止血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觀察.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3, 27(9): 931-932.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觀察。方法 選擇90例上消化道出血進行研究, 隨機分為兩組, 標記為實驗組、對照組, 各4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去甲腎上腺素及云南白藥治療, 實驗組患者給予消化內鏡下局部藥物注射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5.56%,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66.67%, 兩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安全性高, 創傷小, 恢復快,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消化內鏡;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療效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來勢洶洶, 其致死率較高, 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臨床上傳統采用藥物治療, 但是療效欠佳[1]。近年來, 消化內鏡逐漸被用于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采用內鏡局部注射無水酒精、電凝等措施, 大大提高了止血效果。本文研究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 取得滿意效果,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消化內科收治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該項研究。所有患者均經由胃鏡檢查確診, 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黑便現象, 嚴重者可出現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將90例患者完全隨機分為兩組, 分別標記為實驗組、對照組, 各45例。實驗組45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齡28~55歲, 平均年齡為(35.5±5.6)歲;對照組45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齡30~58歲, 平均年齡為(36.5±6.7)歲, 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完善檢查, 給予常規治療, 如吸氧、禁食、洗胃, 病情嚴重時可輸血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去甲腎上腺素及云南白藥治療, 具體方案如:10 mg去甲腎上腺素及6 mg云南白藥加上200 ml溫水送服, 1 h/次。實驗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消化內鏡下局部藥物注射治療, 內鏡到達出血病灶后選用腎上腺素鹽水進行局部注射, 在出血血管周圍0.5 cm左右進行多點注射, 出血停止后拔針。
1. 3 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 患者在治療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心率等體征情況。患者在治療前后均要進行血常規、糞常規及大便潛血實驗、肝腎功能等。出血停止指標:患者嘔血停止, 黑便顏色逐漸錢, 逐漸轉變為黃色, 大便潛血陰性, 血壓穩定, 腸鳴音正常。
顯效:患者大便潛血實驗陰性, 嘔血停止, 胃管內引流液清亮透明, 血壓穩定。有效:黑便顏色減輕, 嘔血停止, 胃管內引流液顏色變淡, 低血壓癥狀改善。無效:患者繼續嘔血, 黑便癥狀無改善, 甚至發生血液循環衰竭。
1. 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率比較, 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具體見表1。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5.56%,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66.67%, 兩組患者比較, χ2=7.68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發病突然, 病情發展迅速, 內科醫生多采用止血藥物進行治療, 但是藥物起效緩慢, 部分患者因為止血效果不佳而進行外科手術止血[2]。近年來, 內鏡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技術逐漸成熟。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可以直接觀察到出血病灶, 根據出血病灶的具體情況進行止血治療, 如局部藥物注射、無水酒精、電凝及曲張靜脈套扎等措施。消化內鏡治療主要的適應癥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上消化道手術治療后局部再次出血、血液系統疾病、血管畸形等。但是對于大量出血及失血性休克患者不應該采用消化內鏡治療, 因為內鏡插管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另外, 消化內鏡治療無效的上消化道出血或者經過內鏡治療后再次出血患者不適用采用內鏡治療[3]。
消化內鏡治療原則為在盡快糾正休克、穩定生命體征后爭取在24 h內控制出血。對于大量失血患者, 首先建立靜脈通道, 補充血容量。對于嚴重貧血患者, 首先進行抗貧血治療, 將血紅蛋白補足至70 g/L后進行內鏡止血治療。對于躁狂無法配合患者, 在進行內鏡治療過程中需仔細操作, 輕柔操作, 避免患者發生誤吸, 如果患者發生誤吸, 搶救工作非常困難。患者在進行內鏡止血治療前必須完善心電圖及凝血實驗檢查, 確保患者心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 除此之外, 還應該進行病毒全套檢查。為了確保患者安全性應將乙肝陽性或者傳染病患者安排到每日最后, 治療結束后應該充分消毒器械。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5.56%,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66.67%,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較止血藥物治療, 臨床效果確切, 止血迅速。
綜上所述, 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需要嚴格掌握其使用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依據出血病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療措施。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性高、操作簡單、創傷小, 同時進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抑制胃粘膜表面的H+-K+-ATP酶, 減少胃酸的分泌, 有利于血小板凝聚發揮止血作用。因此, 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迅速、有效、安全, 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鐘亞莉,李健,王修齊,等.無痛消化內鏡在高齡老年患者中的應用.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1, 25(12): 1194-1196.
[2] 朱人敏,張曉華.消化內鏡新技術的臨床應用進展.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1, 5(4): 1-4.
[3] 張東偉,許樹長,王志榮,等.內鏡下金屬鈦夾與注射止血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觀察.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3, 27(9): 931-932.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觀察。方法 選擇90例上消化道出血進行研究, 隨機分為兩組, 標記為實驗組、對照組, 各4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去甲腎上腺素及云南白藥治療, 實驗組患者給予消化內鏡下局部藥物注射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5.56%,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66.67%, 兩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安全性高, 創傷小, 恢復快,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消化內鏡;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療效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來勢洶洶, 其致死率較高, 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臨床上傳統采用藥物治療, 但是療效欠佳[1]。近年來, 消化內鏡逐漸被用于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采用內鏡局部注射無水酒精、電凝等措施, 大大提高了止血效果。本文研究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 取得滿意效果,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消化內科收治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該項研究。所有患者均經由胃鏡檢查確診, 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黑便現象, 嚴重者可出現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將90例患者完全隨機分為兩組, 分別標記為實驗組、對照組, 各45例。實驗組45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齡28~55歲, 平均年齡為(35.5±5.6)歲;對照組45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齡30~58歲, 平均年齡為(36.5±6.7)歲, 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完善檢查, 給予常規治療, 如吸氧、禁食、洗胃, 病情嚴重時可輸血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去甲腎上腺素及云南白藥治療, 具體方案如:10 mg去甲腎上腺素及6 mg云南白藥加上200 ml溫水送服, 1 h/次。實驗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消化內鏡下局部藥物注射治療, 內鏡到達出血病灶后選用腎上腺素鹽水進行局部注射, 在出血血管周圍0.5 cm左右進行多點注射, 出血停止后拔針。
1. 3 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 患者在治療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心率等體征情況。患者在治療前后均要進行血常規、糞常規及大便潛血實驗、肝腎功能等。出血停止指標:患者嘔血停止, 黑便顏色逐漸錢, 逐漸轉變為黃色, 大便潛血陰性, 血壓穩定, 腸鳴音正常。
顯效:患者大便潛血實驗陰性, 嘔血停止, 胃管內引流液清亮透明, 血壓穩定。有效:黑便顏色減輕, 嘔血停止, 胃管內引流液顏色變淡, 低血壓癥狀改善。無效:患者繼續嘔血, 黑便癥狀無改善, 甚至發生血液循環衰竭。
1. 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率比較, 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具體見表1。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5.56%,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66.67%, 兩組患者比較, χ2=7.68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發病突然, 病情發展迅速, 內科醫生多采用止血藥物進行治療, 但是藥物起效緩慢, 部分患者因為止血效果不佳而進行外科手術止血[2]。近年來, 內鏡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技術逐漸成熟。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可以直接觀察到出血病灶, 根據出血病灶的具體情況進行止血治療, 如局部藥物注射、無水酒精、電凝及曲張靜脈套扎等措施。消化內鏡治療主要的適應癥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上消化道手術治療后局部再次出血、血液系統疾病、血管畸形等。但是對于大量出血及失血性休克患者不應該采用消化內鏡治療, 因為內鏡插管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另外, 消化內鏡治療無效的上消化道出血或者經過內鏡治療后再次出血患者不適用采用內鏡治療[3]。
消化內鏡治療原則為在盡快糾正休克、穩定生命體征后爭取在24 h內控制出血。對于大量失血患者, 首先建立靜脈通道, 補充血容量。對于嚴重貧血患者, 首先進行抗貧血治療, 將血紅蛋白補足至70 g/L后進行內鏡止血治療。對于躁狂無法配合患者, 在進行內鏡治療過程中需仔細操作, 輕柔操作, 避免患者發生誤吸, 如果患者發生誤吸, 搶救工作非常困難。患者在進行內鏡止血治療前必須完善心電圖及凝血實驗檢查, 確保患者心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 除此之外, 還應該進行病毒全套檢查。為了確保患者安全性應將乙肝陽性或者傳染病患者安排到每日最后, 治療結束后應該充分消毒器械。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5.56%,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66.67%,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較止血藥物治療, 臨床效果確切, 止血迅速。
綜上所述, 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需要嚴格掌握其使用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依據出血病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療措施。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性高、操作簡單、創傷小, 同時進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抑制胃粘膜表面的H+-K+-ATP酶, 減少胃酸的分泌, 有利于血小板凝聚發揮止血作用。因此, 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迅速、有效、安全, 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鐘亞莉,李健,王修齊,等.無痛消化內鏡在高齡老年患者中的應用.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1, 25(12): 1194-1196.
[2] 朱人敏,張曉華.消化內鏡新技術的臨床應用進展.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1, 5(4): 1-4.
[3] 張東偉,許樹長,王志榮,等.內鏡下金屬鈦夾與注射止血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觀察.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3, 27(9): 931-9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