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偉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23300
高等教育的規模化發展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共同造就了當今的“社會化”大學生社區。大學生社區在形式和本質上都已具備居民社區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要素,是居民社區的一種現代形式和特殊表現。“居住環境對學術成功影響至深……世界上許多大學都將其住宿系統看作大學教學環境的延伸,以及學生體驗的一個重要環節。居住社區中同學間的相互學習對于他們學術及社交能力的培養和成功至關重要。”[1]因此,研究和探索大學生社區營造問題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同時也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社區營造一詞是舶來品,日語中的含義是生命共同體,其概念源自于日本“造町運動”、英國“社區建筑”和美國“社區設計”的實踐。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得到蓬勃開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際上形成了較大的影響。而“‘社區’是被‘營造’出來的,并不會因為‘毗鄰而居’即自然形成”,“經‘營’與創‘造’正是我們使用‘營造’一詞的本意,而不是傳統的‘工程營造’的意思。”[2]可見,社區營造的基本含義是對人們聚居地域的經營與創造活動,是將生活于一定地域空間內的人群聚合成富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的建設活動。這里的“營造”比物質上的“建造”、“規劃”等活動增加了更多的人文關懷、社區精神和文化氛圍等意識層面建設的內涵。這是一個新的理念和創新機制,也是一種有效方法和獨特行動。因此,從本質上來講,社區營造“不只是在營造一個社區,實際上它已經是在營造一個新社會,營造一個新文化,營造一個新的‘人’。”[3]
社區營造的核心理念是立足于建造、規劃活動,在重視物質環境建設的基礎上,更強調社區自治、文化建設和社區成員的自主參與、公共意識培育、歸屬感創立等,其中的關鍵考量是成員參與度和歸屬感。營造活動的終極目標是在意識和交往層面上協調好社區居民的矛盾,凝聚共同意識和歸屬感,使人們在社區中安全、舒適、和諧地群居生活,形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和諧共存的生活共同體。社區營造的根本路徑是公眾參與,主要機制是在官方的組織引導下,多方協調,形成官方、非官方組織和社區成員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作伙伴關系,依靠社區居民自下而上的自主參與,充分發揮非官方機構的積極作用,形成公私合力的營造機制。其重要意義在于營造居民成員“具有健全的生活態度、生活價值觀以及生活藝術的涵養。換言之,在改善生活環境品質的同時,也提升了人的品質。”[4]
社區的根本屬性是共同體,其本質是人的群居和資源的共享。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社區與社會》一書中就著重闡述了“獨立和自由選擇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的觀點。當今,無論人們如何界定社區的概念和內涵,“但人們普遍承認,‘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紐帶’、 ‘社會交往’以及‘共同意識’是一個社區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5]概括地說,社區是特定群體所賴以存在的空間環境及其群體文化。因此,作為一個人群共同生活的社會區域,社區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最有效的群體存在階段,其建設和發展都應尊重和服從這一共同體本性,從而把社區營造成為由具有共同體價值觀的人共同自治的聚居空間。
作為一個空間、意識、交往的共同體,大學生社區是一個包含了以下幾個重要特性的共同體系統。一是生活共同體。社區學生的生活需求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主要涵蓋了衣、食、住、行和共同的文化活動與精神需求,其基本追求是在完善區域組團、配套功能服務、彰顯個性特色等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互助、和諧共處的生活共同體樣態。二是規則共同體。公共規則是共同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與保障。社區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行為和需求需要規范和制度的普遍約束力,它包括共知共為的行為準則、參與規則、溝通規則、分享規則、矛盾協調規則等,是保證學生社區行為符合社區共同體的要求、標準、尺度并增加學生“參照他人如何行動”、“相信規則和秩序”、“遵從規則內在的精神和內容”的內在動力。三是交往共同體。作為一種組織方式和聯系紐帶,社區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自組織機制下通過人際交往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環境的交往實踐中進行人際交往、信息交流、物質改造、事務合作等。四是文化共同體。社區文化是共同體成員思想與行動的價值觀,能夠把社區學生引領到共同體主流文化系統中來。大學生社區文化的主體主要由學校文化、社區文化、學生文化共同構成,其共同體特性是在學校—社區—學生互動發展中不斷蘊育彰顯的,既是作為客觀存在的文化與作為主體存在的社區互動的結果,也是學校、學生憑借文化手段順應學校社區營造目標要求積極互動的結果。五是精神共同體。共同的社區精神生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學生之間精神和情感的強烈依存關系構成了社區精神共同體的基本表征, 其內核是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共同體的精神內容是社區的核心要素和引領力量,是構成社區的靈魂和判別社區特色的內在標準。
基于對這一共同體系統特性的分析,可以認為,大學生社區營造是以社區建設為出發點,社區學生持續主動地參與社區事務為路徑,創造優良的生活環境和特色鮮明的社區文化為支撐,最終實現增強社區歸屬感目標的過程。這一過程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自組織行為,社區學生將在社區發展中共擔社區建設責任、共享社區發展成果。因此,首先要將管理、服務、教育等活動融于生活平臺建設中,使社區公共基礎設施、生活服務設施、文化醫療設施等建設規劃工作實現規模、結構、效率的高度統一和非物質性與人文性的自然表達。其次是要建立使道德的和法律的、公民的和學生的、有形的和無形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規則體系及其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使規則成為所有學生共同的基本遵循。再次是充分發揮社區文化主體、營造手段和發展環境的共同作用,支持學生通過對社區文化建設的投入、參與和創造活動,形成自我認同的、富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共同體文化。在此基礎上,深入經營社區共同體的靈魂——社區歸屬感,充分發揮社區歸屬感的粘合作用和凝聚作用,使社區成員真正形成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和休戚與共的依賴關系。
學生參與為社區營造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價值導向。單純的空間營造或文化活動,只是自主參與營造工作的起點,其落腳點應是在自主參與中累積學生公共生活領域的問題意識和參與經驗。“就‘社區共同體’的構建而言,更為重要的是社區成員的身份認同以及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共同體意識的培育。”[5]
在自主參與過程中,大學生的角色轉變過程包括:無關—旁觀—協同—參與,即隨著營造活動從無到有開展起來,大學生的角色也從無關者和旁觀者依次逐步轉變為協同者和參與者。在營造活動開始前,學校是營造活動的發起者、設計者、組織者,學校應著重于營造活動的頂層設計和啟發學生的營造意識。在營造活動初期,學生社區營造專業知識、參與意識、組織程度相對不足,學生主要以協同者身份出現,幫助校方和社區營造專業人士開展一些咨詢、宣傳、組織等活動,在這一階段,學生一方面能夠增進自己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能夠逐步塑造較強的社區意識和社區關系。營造活動中后期,社區建設的組織者責任將由學生承擔,此后學生將發揮主人的角色,直接參與各項營造活動。學生在與校方接觸、溝通、討論和完善方案的過程中,會逐步增強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獲得主動的、自覺的、認同的空間體驗,進而構建起社區意識和共同體意識,為建立社區歸屬感打牢心理基礎。此時,學校也將由以往的主導者轉變為協助者而退居幕后,通過“無形的手”來宏觀引導、協助支持社區營造工作,而學生則走上臺前以“有形的手”進入深度自主參與、自行組織社區營造活動。
從學生行動的角度講,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通過承擔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參與公共治理與服務,將自身個性化的需求融入到社區環境中,促成了涵括個體印記的、獨特的社區文化,加強了學生與環境、學生與社區的交往和情感,強化了尊重、服從公共意志的主體自覺,逐步加深了學生對社區的認同感,進而建立起主動參與學校社區營造活動的思維慣性甚至是永久記憶。“一種強調‘自主’與‘參與’的社區事務工作模式似乎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世界中認知的一部分,部分自覺的民眾正努力地從中學習公共生活的知識與技能。而在此過程中,一般人對于環境質量與地方文化的追求,其實隱含著對于‘家園’/‘社區(共同體)’形成的期待。”[7]例如,在參與社區美化、綠化工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為工作本身建言獻策、增加新意,還能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形成建設“家園”、愛護“家園”的精神。
從學校組織的角度講,社區營造這一概念應進入學校組織管理和服務育人的話語體系,成為一種全員的自覺意識和全程的自主實踐。社區營造政策應強調自下而上的自發性運作,要在政策和制度上激發和回應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學校政策的推動,應借助學生的力量,樹立社區向心力引領下的共同愿景和價值導向。學校更應發揮行動介體的作用,著力建立一種以社區為中心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和參與機制,充分發揮校方發起、調控、輔助的作用,讓自主參與成為學生有意識的持續追求和大學生自身的認同與驕傲,實現學生與學校、參與與引導、自治性與行政性的有效銜接,進而使社區自發地永續經營,實現社區營造的可持續發展。例如,以庭院、樓棟、單元、樓層為單位建立各種社團、協會、團體及其他學習交往組織,使學生突破專業、年級、學院、群體的物理隔離,搭建交往互動的現實平臺。學校還應提供各種引導、表征和示范計劃,通過理念內化和人才培育鼓勵學生參與,重視非官方組織參與的積極作用,將志趣愛好性主動參與和動員強制性被動參與緊密結合起來。
“所謂社區歸屬感,就是指社區居民對本社區的地域和人群的認同、喜愛和依戀的一種心理感覺。”[8]這里的認同、喜愛、依戀,既是行動過程,也是情感結果;既是一種居民對于社區物質環境的體驗,也是居民對于良好的人際環境和心理氛圍的向往;既是一種居民彼此間給予整個群體休戚相關的感情,也是一種居民認同共同生活的共同信念。這種心理感覺是建立在關聯基礎上的認同和親密關系基礎上的依賴。然而,現代社區的建筑形式、行政化管理、規模化發展以及大學生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學習方式、學業制度的改變共同造成了大學生社區歸屬感的缺失。作為學生群體基本的情感動力和精神需要,歸屬感對于改善因固定班級消解而導致的松散化集體和學分制形成的疏離感、孤獨感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彼此鄰居又彼此陌生的學生要靠社區營造來促進社區交往,建立社區的親切感和向心力,形成普遍的社區認同,進而使所有學生成為彼此喜愛又對社區環境依戀的“一家人”。
單菁菁研究認為,社區歸屬感的形成與其居民在社區內居住時間的長短、居民在社區內社會關系的好壞、居民對社區活動的參與程度、居民的社區滿意度等因素呈正相關關系[9]。依此可以推演出的是,社區歸屬感主要包括安全感、生活滿足感、責任感、認同感、主人翁感、親切感、幸福感、依戀感等要素。因此,在社區管理中,應盡量減少學生住所變動,以保證有效居住時間。注重創新交往形式,挖掘交往內容,促進學生自發主動地進行宿舍交往、樓層交往、樓棟交往、庭院交往、片區交往等,使學生深切體驗到自己作為社區中重要的一員而被他人接受、尊重、認同及與他人成為一個整體的一種狀態。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頻度和深度,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各種社區公共事務的實踐活動,以喚醒其公共意識和共同體意識,使他們在情感和價值層面上有積極的動機參與社區基層組織的活動。提供全面、便捷、人性化的日常生活服務,以提高社區生活滿足感。如此,才能凝聚學生的社區認同感,培養出學生愛宿舍、愛社區的情感認同。
建造有效的邊界空間,以增進人際交往和社區公共意識。在個體利益的驅動下,群居生活總是存在諸多矛盾,這需要學校在其中發揮協調和制衡的作用,協調好對個體利益的控制與支持的張力。在科學營造邊界空間的同時,使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轉化為私密性走向公共性的橋梁和紐帶。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種融合發展的基礎上,私有生活空間和公共空間才能實現有效滲透和共同增長,才能在保持個性的基礎上使個人訴求與社區文化發展保持方向的一致。
塑造特色社區文化,以增強學生的自我存在感和社區從屬感。社區文化是校園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其本身也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體。“伴隨學生社區管理的社會化,同濟大學研究生社區的文化建設也逐步走向以對人的綜合培養為主,嵌入多元的體系化的文化建設.許多文化活動直接在社區空間中進行。”[10]因此,要將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納入到社區總體營造、校園文化建設體系中,提煉符合學生社區文化建設實際的主題,著力打造富有輻射力、滲透力、影響力和感召力的社區品牌文化。學生社區如同一種“容器”,不同學生的性向特征和交往方式等特定需求賦予了社區“容器”以社區屬性和學生個性訴求,這種屬性和訴求在更多的意義上是以社區的特色環境、文化氛圍、群體習慣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體現出來的。
大學生社區營造是一個學校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社區建設的合作過程,只有以建設共同體作為大學生社區營造的價值起點,將自主參與視為大學生社區營造的必由路徑,將歸屬感確立為大學生社區營造的核心目標,才能切實發揮社區營造理念在大學生社區建設中的指導作用,進而取得大學生社區建設的現實成效。
[1]S. Michael Evans.居學社區:具有凝聚力的學生居住社區之機遇[J]. 田陽,譯.住區,2011(6):29-37
[2]曾旭正.臺灣的社區營造[M].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14-15
[3]陳其南.造人的永續工程——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R].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8:23
[4]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994-2010[M].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28
[5]龔世俊,李寧.公共服務視域下的新農村社區建設及其模式創新[J].南京社會科學,2010(11):82-112
[6]丁康樂,黃麗玲,鄭衛.臺灣地區社區營造探析[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13(6):716-725
[7]黃瑞茂.社區營造在臺灣[J].建筑學報,2013(4):13-17
[8]吳廣慶.社區歸屬感的自發與自覺[J].社會工作,2011(11):24-26
[9]單菁菁.從社區歸屬感看中國城市社區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6):125-131
[10]戴春,劉紅.同濟大學研究生公寓空間設計[J].時代建筑,2010(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