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妍
(沈陽音樂學院 音樂教育系,遼寧 沈陽 110004)
近年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以迅猛的勢頭在全國廣泛推進,并取得了相應的成就。高師音樂教育聲樂課是普通高等音樂學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培養學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能力的一門基本課程。為適應當前高等音樂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和人才發展的新需求,高師聲樂課的課程設置就要與其培養目標相適應,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教學指導綱要,應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聲樂課程設置較為單一;課程內容老化,缺乏時代性;基礎理論綜合能力培養薄弱。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扎實的音樂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有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的音樂師資。基于這一特點,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設置應改變過去存在的種種局限,建立科學的聲樂課程設置體系。
學習任何知識都要理論聯系實際,聲樂也不例外。在聲樂演唱技巧達到一定程度后,理論是指導演唱的必要手段。在教學中把基本的原理和知識傳授給學生,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真正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聲樂審美體驗,真正具有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在教學理論方面應體現以下幾點內容:
學習歌唱,首先要掌握好歌唱的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就會影響呼吸、發聲和歌唱的表現。對于學生來說,掌握正確、良好的歌唱姿勢是學習歌唱的重要課題之一。
正確的歌唱姿勢是歌唱發聲的基礎。人體是一種特殊的樂器,所有的歌唱發聲器官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只有掌握正確的姿勢才能使歌唱的各器官相互配合、協調統一,從而獲得正確的發聲。
正確的歌唱姿勢是人體自然直立。兩腳同肩寬,上身放松,腰部挺起,小腹繃緊,面部放松,只有養成好的習慣才能邁開學習聲樂的第一步。
學習歌唱還應了解簡單的發聲原理,用以掌握歌唱發聲器官的運動規律。歌唱是一種整體的、協調的運動,歌唱,首先要建立歌唱共鳴腔,喉腔、胸腔、頭腔要保持打開的狀態,也就是在打開共鳴腔的前提下,全身歌唱。聲音要在共鳴腔里震動起來,達到擴大和美化聲音的效果。
聲音音色的變化,主要是由共鳴腔不同的調節產生的。不同的作品、同一作品的不同層次都對音色有不同的要求,在演唱時就要根據作品的風格、內容等對共鳴腔進行調整,達到作品所要求的音色效果。
呼吸在歌唱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歌唱時,氣息下沉,和嘆氣的感覺相似,有一種氣息嘆到小腹的感覺,也就是戲曲中所說的氣沉丹田。胸腔處于打開狀態,吸氣時兩肋擴張,胸腔保持飽滿狀態,呼氣時,保持吸氣狀態不變,氣息慢慢呼出,小腹保持緊繃狀態。呼吸的延長、縮短、連貫、頓斷,以及呼吸強度的變化都會使聲音產生長、短、連、斷、放、收等變化。
在歌唱藝術中通常把聲音分成三種類型,即(男、女)高音、中音、低音。音樂教育系的學生即將步入藝術教育行列,因此,掌握聲樂中各聲部的特點是必要的。聲樂的聲部是根據歌唱者聲音的音域和音質來確定的。一般來說,高音比較高亢、明亮,音域在未受訓練時大致在c1-a2;中音比較結實、豐滿,音域在未受訓練時大致在bb-f2;低音則低沉、寬厚,音域在未受訓練時大致在g-d2。從歌唱學習和歌唱訓練來說,正確地識別聲音的性質十分重要,只有正確地判斷出聲音的聲部,按照聲音的特點去進行訓練,才能在歌唱學習中不斷發展、完善自己的聲音,發揮出聲音固有的特性來。
正確的呼吸是歌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是歌唱發聲的動力。
歌唱的呼吸有三種類型: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合呼吸。其中胸腹式聯合呼吸是目前聲樂界中認為最科學的呼吸方法,這種呼吸方法能全面調動歌唱的主動性,使胸、腹、橫膈膜互相配合控制氣息的強弱,使聲音的高、低、強、弱變化控制自如。
自然的擴張,呼吸器官各部分都不能僵硬,要學會無聲吸氣,使各共鳴腔保持通暢。呼氣時要保持吸氣的狀態,使橫膈膜和胸腔吸氣肌肉保持,以免氣息一下泄出,代之以有控制和有調節的呼氣,使呼氣有意識地延長。不論唱高、低、強、弱的聲音,都要有呼吸支持。唱高、中、低音時呼吸的控制和感覺是不一樣的,但都要有呼吸支點,只有細心體會加以實踐才能獲得唱高、中、低音時控制呼吸變化的能力。
在聲樂演唱技能的改革方面,應改變以往只注重聲音訓練不注重其他能力培養的教學方式,面向基礎教育,從演唱方法、作品處理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化訓練、指導。
1.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
演唱是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參與發聲的器官很多,它們運動的形式是非常復雜的。因此,要使學生在內心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并用它來指導聲音練習。學生在演唱時要在內心設計出聲音形象,自己仿佛聽到這種聲音效果,在開始演唱時要努力使自己的歌聲與預先設計的相吻合。如果預先設計的聲音概念是準確的,那么與之吻合的聲音就會美妙動聽。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要靠學生的內心感受,只有感受到了才能正確地認識聲音、辨析聲音、控制聲音。
2.建立正確的呼吸支持
歌唱是統一、協調的整體運動。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是源泉。沒有呼吸聲音就沒有生命力,可見呼吸在聲樂中的重要性。歌唱中的呼吸與生活中的呼吸不同,它比生活中的呼吸要復雜多樣。歌唱是吸氣肌肉群與呼氣肌肉群的合作,在呼氣時要保持吸氣狀態,也就是說呼氣肌肉群工作時吸氣肌肉群仍保持工作狀態,在腰部產生壓力,使呼吸相互配合形成對抗。吸氣的同時要打開身體的共鳴腔,并保持住打開狀態,使呼吸帶動腔體震動,達到理想的共鳴效果。
3.建立正確的聲音方向
有了好的呼吸還不夠,還要建立正確的聲音方向。聲音是有方向的,要想得到動聽的聲音就要保持住吸氣的方向,在支持點上換字,句首和句尾聲音位置要統一,也就是首尾相接,這樣才能保持聲音統一、協調。
4.建立正確的咬字方法
聲樂不同于樂器,它不僅要表達聲音,而且要用語言表達情感,所以,語言表達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聲音與情感的表達。咬字在歌唱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語言文化非常豐富,因此歌唱中的咬字也要體現出文化修養。中國的漢字分為字頭、字腹、字尾三個部分,歌唱時字頭要有“咬上勁”的感覺,也就是拼音中的聲母要強調去唱;字腹就是韻母,就像拼音一樣要拼著唱;字尾就是收音,要歸韻,在傳統唱法中將漢字按韻歸為十三轍,即“發花轍”“梭波轍”“乜斜轍”“一七轍”“姑蘇轍”“懷來轍”“灰堆轍”“遙條轍”“油求轍”“言前轍”“人辰轍”“江陽轍”“中東轍”。咬字吐字的過程就是咬字頭、唱字腹、收字尾的過程,只有這樣字才會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中國的漢字又分為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如果不準確就會造成吐字不準,甚至歪曲歌詞含義。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歌唱時咬字一定要有力量,而且要恰到好處,要掌握好度,不能太松又不能咬死。要在共鳴腔里咬字,真正做到字正腔圓,以字帶聲。
在練好演唱基本功的同時,還要注重作品處理和歌唱藝術表演能力的提高。
1.每一首作品除了反映在譜面上的旋律和節奏以外,還有很深的內涵。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懂得如何表現和處理作品。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就要注重該方面能力的培養。
要表現好歌曲,必須正確處理“情”和“聲”的關系。要讓學生明確聲音是為情感服務的。在演唱一首歌曲時,首先要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內容,并從歌曲的思想內容出發,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演唱手段,并通過演唱手段來表現歌曲的思想內容。如用聲音的高低、強弱、剛柔、放收、連斷等對比,語言上的語氣、語調的變化以及唱腔上的旋律、節奏、調性等變化,來表達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學生學習演唱的過程,就是根據歌曲的內容選擇演唱手段,并通過演唱手段來表現歌曲思想內容的過程。只有正確掌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反復練習,進行二度創作,才能使“情”和“聲”達到統一。
2.“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神形兼備”一直是藝術表演追求的最高目標。如何使聲音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同樣是我們課堂上應該解決的問題。
(1)要強化樂感。所謂樂感,就是演唱者或演奏者表現音樂的美感。有的人樂感很好,演唱的歌曲悅耳動聽;有的人樂感很差,聽起來沒有味道。樂感的好壞和先天條件有一定關系,但除了先天條件以外,后天的音樂教育對樂感的培養有密切關系。很多例子證明:經常受音樂的熏陶,不斷學習他人優美的樂感,有助于自身樂感的提高。
(2)要用心歌唱。要想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案袆觿e人”是藝術表演追求的目的與效果,“感動自己”是演唱者表演過程中所需要的內心感染力,他源于心的歌唱。要唱好每一首歌,都應置身于歌曲的情景當中,身臨其境,達到忘我的境界。雖然很難達到這樣的標準,但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會逐漸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3)進行二度創作。一首好的聲樂作品,除了歌詞和旋律本身能打動人心以外,還需要演唱者賦予它靈魂,這就要求演唱者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在高師的聲樂教學中對二度創作的培養是不可缺少的。每個人對作品的理解都不盡相同,除了從聲音、技巧上去完成作品以外,還要對作品進行分析、理解、透過歌詞表面的意思剖析引申的內涵,從簡單的文字到富有感情色彩的內心展示。旋律是作曲家賦予歌曲的生命,歌曲之所以動人心弦,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婉轉、時而激揚的旋律線,旋律線不外乎上行、下行、平行三種。它們互相結合出現在歌曲中,演唱時要恰到好處的處理旋律線的進行,同時掌握好歌曲的節奏,如弱起、強收等表現內在情感的節奏,分析歌曲的調式調性及曲式結構,抓住歌曲的時代特征、主要風格,深入地了解、掌握作品的內涵,進行二度創作,把作品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觀眾面前。
針對基礎教育授課中演唱、演奏不分家的基本情況,在高師聲樂課程設置中增加彈唱的課程。任課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因材施教,提高演唱和演奏結合的能力。教學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增設自彈自唱、伴奏、即興彈唱課程等。只要加強各教育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強化學生多種能力的訓練,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彈唱、伴奏水平就一定能夠提高。
自彈自唱即學生為自己的演唱進行伴奏,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的演唱和彈奏難度。既要唱好、彈好,又要彈唱互相配合好,這就需要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這里包含了聲樂、鋼琴課程內容的交叉與融合。
伴奏課程即為演唱、演奏者伴奏的課程。這里不僅融匯了聲樂、其他樂器、鋼琴課程的內容,而且伴奏者和演唱者、演奏者要有默契的配合,要達到心有靈犀的配合程度,處理好演唱、演奏和伴奏的關系,不僅僅要有嫻熟的演唱、彈奏技能,而且要掌握、運用其它相關的音樂理論知識,為伴奏服務,這也是一個長期的學習、積累的過程。
即興彈唱即在沒有任何準備的前提下為演唱即興配伴奏。這就增加了演奏、演唱的難度。學生既要有樂理、和聲、作曲的知識作為理論指導,又要有演奏、演唱的能力,要達到三者配合嫻熟,沒有專業的系統學習是很難完成的。
對于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來說,無論是提高自彈自唱、伴奏還是即興彈唱能力,對于將來的社會需求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高師聲樂課的課程設置改革應增設彈唱課程。
以上就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設置談了一些改革設想,為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音樂教育人才,就要不斷更新音樂教育觀念、探索新的課程體系,深化教育改革,把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引向深入,使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在競爭激烈的音樂教育人才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培養出高素質的音樂教育人才。
[1]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9.
[2]P.M.馬拉費迪奧迪.卡魯索的發生方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112-138.
[3]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7-31.
【責任編輯 詹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