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林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動能和動能定理》的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感覺講的很成功,學生也感覺到學的比較輕松,但在課后練習中容易出現問題,因此,教師要加強作業安排布置,善于總結反饋,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物理;動能定律;演繹推理
《動能和動能定理》的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感覺講的很成功,學生也感覺到學的比較輕松,但在課后練習中卻問題百出,題目做的一塌糊涂。下面我就我在平常教學中的做法和大家交流,希大家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內容和地位:《動能和動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節,動能定理實際上是一個質點的功能關系,它貫穿于這一章教材,是這一章的重點。
(二)重點和難點。重點:動能表達式的建立及動能定理的理解。難點:動能定理的運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知道動能的表達式、單位以及符號;理解動能定理及其物理意義;理解做功的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繹推理過程,培養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通過動能定理應用的學習,領會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三、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分別學習過做功和動能的概念,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活動探究和理論推導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
四、教學方法分析
基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借助多媒體,采用了 “活動探究,精講點撥”的教學模式,以學為主,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我確立了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自學、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五、教學流程分析
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為:先是簡單導入、認定目標 ;接下來我把本部分內容分成兩個模塊進行學習:第一模塊是動能的表達式,第二模塊是動能定理。每個模塊一個小循環,每個小循環都按活動探究—小組展示—精講點撥—鞏固應用四個環節進行的;最后是達標測試,反思小結。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通過上節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了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那么物體的動能應該怎樣表達?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的動能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二)目標認定。 多媒體出示了學習目標,學生默讀。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住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明確努力方向。
(三)課堂教學。 第一模塊的學習:動能的表達式(略)。第二模塊的學習:動能定理(略)
(四)達標測試。 質量是2g的子彈,以300m/s的速度水平射入厚度為5cm的木板,射穿后的速度為100m/s,子彈在射穿木板過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五)總結歸納。本節課的內容是高中物理的一個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內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節課的內容不是十分復雜,在用牛頓定律推導動能定理時學生一般都能夠自己推導,要放開讓學生自己推導,以便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進一步認識。動能定理的應用當然是這一節課的一個關鍵,這節課不可能讓學生一下子就能夠掌握應用這個定理解決問題的全部方法,而應該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這個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據例題來逐步讓學生自己體會。
(六)課后作業。 教材74頁3、4、5題
七、教學設計說明分析
關于教學設計,我有以下兩點說明:
(一)本節課是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吸收傳統教學的精華而進行的一種設計,即為設計學生自學情景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思考,進而獲取知識來解決問題,再加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增強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好幾個學生的意見匯集在一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便于學生自己掌握的知識了。最后的鞏固練習是針對及時學習的知識設計的,能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之中,驗證知識的正確性,鞏固所學知識。
(二)本節課的重難點放在了對于動能表達式的推導和動能定理的理解及應用上,設計活動探究和鞏固練習,能讓學生當堂解決本節的重難點問題。
八、課后反思
在本節課教學結束后,我對整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進行了認真的反思,因為沒有總結就沒有提高,特別是對年輕教師。本節課后,我反思了如下4點:
(一)本節課是學生已經學習了功之后,又一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在教學中采用問題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具體化。
(二)恰當的問題導入,能使學生在開課初就有一種輕松而愉悅心情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在學習心情、態度上先贏得了本節課。
(三)本節課學生主動參與的次數較多,學習興趣較濃,課堂氣氛活躍,布置的作業第二天批改時,完成的情況及質量都較高,缺點是課時時間有限,內容又較多,學生一時難以對解題方法全部掌握。
(四)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學習需要新的教學模式。分組協助、合作交流、全體參與、共同提高是目前教學模式很難做到的,目前的教學模式盡管有了一些新的思想,卻仍然在傳統的框架內。所謂的不破不立,我想用在此處不錯。所以,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我們去創造新的更大的成效才能顯現。
以上就是我對《動能和動能定理》的教材分析及課堂設計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希望各位教師多做指正。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洮縣文峰中學, 甘肅 定西 73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