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 張雪蓮 胡雪萍
摘 要:專題教學是高?!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有效途徑。 “一二三”專題教學模式是對這一途徑的深度探索。所謂“一”,即各專題總體上是一個有內在邏輯關系的有機整體,有“一根主線”貫穿教學內容始終;所謂“二”,即在專題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所謂“三”,即依托網絡平臺,將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有效結合起來。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專題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185-03
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下簡稱《原理》)課傳統教學模式以章節為教學內容,以教師講授為主要方式,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性不強,學生們學完該課程之后,無法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經過我們專題教學改革實踐證明,“一二三”專題式教學能突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使教學重點更突出、師生互動效果更好,是深化《原理》課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一條主線
這里所謂的“一條主線”,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內在的邏輯線索,專題圍繞其內在線索來進行設計,教學內容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一)專題的獨立性與整體性
專題具有相對獨立性,各專題是從某一理論、某一話題出發,深入剖析某一現象,將教學內容逐步引向深入,啟發學生對原理進行深度思考。專題教學的最大特點在于精、專、深。它對于教材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對于教材內容進行精選、加工;強調課堂教學的專題性、目標性、針對性;強調對于理論的深入理解,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深入思考。篩選和確定專題是專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專題教學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只有將專題的“精、專、深”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完整性相結合,用“一條主線”貫穿專題教學的始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有效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目標。
近幾年,加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呼聲很高。中國人民大學高放教授最早提出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1]。這一見解也得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編委的普遍認同,并把它作為教材緒論的標題。但教材在隨后章節的編寫依然采用了3個組成部分的疊加方式,因為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到底該怎么把握,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討論的問題。
(二)建構整體性的內容體系
中共中央黨校牛先鋒教授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邏輯生成和邏輯體系》一文中,較好地從邏輯的角度表述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這一表述尤其對教學內容的整理組織具有指導意義。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是指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有其邏輯起點、邏輯線索和邏輯結果。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有其始終如一的研究對象,整個理論大廈是圍繞這個對象有邏輯地建立起來的?!?[2] 這個研究對象簡而述之,即“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
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關于人的解放條件、解放進程的研究是其邏輯展開,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則是其邏輯結果。遵循這個思路設計專題體系,教學內容來源于教材并結合時代,綜合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倫理學、社會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那么,整個教學體系則成為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不但更加生動、富有時代精神,而且更加具有說服力、吸引力,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主旨“關于無產階級的解放條件的學說”,能夠極大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實效性。
二、兩個主體
教師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主體是教學論中的重要問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其總體工作方針中從政策角度明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一政策導向恰恰也是“一二三”專題教學要真正落實的兩個方面。
(一)教師主導
專題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直接表現在教學內容的自組織性、教學過程設計的創新性。
1.教學內容的自組織性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藍本,但并不意味著必須機械地照搬照抄[3]。并且要講好這門課,教師必須發揮主體能動性,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教學活動不但是育人活動,而且也是一種發現活動。
《原理》課教學具有意識形態性,無論采取專題式教學還是其他教學方式,都要注意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引導。專題教學內容要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一致,既要直面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又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倡導積極的價值觀。
教學活動還是一種發現活動,即發現真理、堅定信念的活動。這種發現基于教材,基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以及現時代。建構“人類解放”這一圖景的科學范式,既需要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經典論述,又需要密切聯系現實,研究當代世界。這個教學體系不能僅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結合現時代的理論熱點和突出的社會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角加以詮釋。在詮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展示其科學的解釋力,只有真理性的理論才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和內化,才能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2.教學設計的創新性
教師藝術并科學地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才能變成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師才不被學生看成“傳話筒”、“教書匠”。專題教學中,教學設計創新表現在優化教學方法、合理設置教學問題、強化情感因素。
優化教學方法。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再好的內容也需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達,積極吸引學生參與進課堂教學。教學是一種藝術活動,教師要根據內容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辯論式教學法等,通過優化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
合理設置教學情景。專題教學是圍繞一個話題、一個理論展開的,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要以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基礎設置教學問題。問題設置策略是,多一些平等對話的探討式問題,少一些居高臨下的教條式質問;教師要放棄以往課堂管理者的權威角色,變“指揮者”為“引導者”,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認知過程加以分解設計成若干個步驟。啟發學生,帶動學生,共同學習,造成一種情景,好像是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著知識的樂趣。
強化情感因素。在教學設計中也強調教師的情感投入,由于我國中學應試教育的弊端,當代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院的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知識儲備并不好,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熱情并不高。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愛、欣賞、贊揚和期待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身心投入狀態、智力活動的活躍度和教學過程的參與度[4] 。
(二)學生主體
大學生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具體界定為以下三點: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即自主參加教學活動;能動探索深層問題與原因;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
1.自主性,即大學生明確自己的主體地位,可以自主地認識課程材料和選擇參與課堂的學習方式。為保證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兩個平臺必不可少,一是“專題論壇”,二是教學“質疑卡”。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可以采用口頭發言的形式,課堂設置“專題論壇”,鼓勵學生討論、交流、爭辯,激發認知矛盾,創設教學情景。學生也可以采用教學“質疑卡”的方式參與課堂交流,質疑卡是學生針對本專題學習材料、問題而準備的發言提綱以及一些疑問,寫在一張卡片上。不善于發言的學生可以在課前提交“質疑卡”,這既體現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又能為教師掌握學生困惑提供了真實資料。
2.能動性,即大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探索某一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对怼氛n的教學圍繞“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一主線來設計,順應了時代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探索人類解放的規律、條件和途徑等相關問題,學生對教學材料和教學內容感興趣,是激發能動性的保證。
3.創造性,即大學生通過自身學習,創造性地將課程理論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它是個人主體性的最高境界。就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不是對外在事物的超越——改造客觀世界,進行發明創造活動,而是對自身的超越——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它表現為思維方式的重構、認知方法的改進、自我思想的超越。
三、依托網絡教學平臺 實現課堂教學“三環節”順暢銜接
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是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技術關鍵。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讓學生在課前做好準備,為此,我們利用BB網絡教學平臺,順利實現了教學“三環節”——課前準備、課堂互動與講授、課后溝通交流——的有機結合。
(一)課前:依托網絡平臺發布學習資料
要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實現有效參與,學生課前做知識準備是必要的。在這個階段,教師必須提供給學生額外的學習資料。資料可以是視頻、案例材料、多媒體課件等不同形式,但內容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征:(1)現實性,密切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2)知識性,具有可以挖掘的理論內涵。(3)前沿性,是當前理論界關注的前沿熱點問題。(4)語言通俗性,讓學生容易看懂、聽懂。
教師在提供學習資料時,要將專題教學內容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提煉出來,布置給學生自己去進行預先思考,以便于他們在“專題論壇”環節發揮主體作用。
(二)課中:專題論壇與教師精講
“專題論壇”是根據教學主題,預設問題,吸引學生思考與討論的課堂專題導入模式,這一環節一般占據課堂教學時間10%—20%比較適宜。通過學生的討論使他們自己發現認知困惑、認知沖突,教師在專題論壇環節扮演蘇格拉底的角色,引導討論走向深入,自然而然地切入到專題理論學習。
在專題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參與討論過程中提出的很多問題是不可控的,這對教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此,我們建議教師在專題教學中從3個方面下工夫:(1)保持謙虛的心態,“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2)論壇問題設計,盡量采用封閉式、選擇式的提問模式,諸如“以下物品是否屬于商品范疇,為什么?”“你同意上述觀點嗎?”等等。(3)教師平時一定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專業知識,在專業內下工夫,從基礎理論入手,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讀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師的著作、論文。
其中第(3)點,教師能否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學貫中西”、“理論功底扎實”的教學骨干,能否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當代問題,是專題教學精講能不能講“精”的關鍵所在,也是“一二三”專題教學模式能否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三)課后:網絡交流與網絡論壇
課堂教學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課后學生一定還有疑問。教師需要在網絡教學平臺開辟網絡論壇,繼續與學生交流、討論、答疑解惑,并結合學生反饋,進一步將專題領域的問題當作課題來研究。這也就是所謂的“問題專題化,專題課題化”[5]。
教師要正面回應學生提出的問題,對于現實問題,不回避不應付,不搞花架子,不用有趣的材料代替理論的升華。對于理論問題,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角度,深入研究透徹,有問題的地方、有爭議的地方往往是我們沒有搞明白的地方,也是我們大有作為的地方。網絡交流平臺要保持暢通,要建立任課教師輪流值班制度,遇到學生提出的棘手難題,盡量通過集體備課制度和集體智慧使問題得以合理的解決。
《原理》課“一二三”專題教學模式按照“一條主線、兩個主體、三個環節”的思路整合教學內容,遵循“注重基礎,彰顯整體,立足當代,著眼教育”[6]的原則設計專題,憑借馬克思主義理論魅力吸引學生學習、激發教師研究,對于提升《原理》課課堂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放.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整體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2):7.
[2] 牛先鋒.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邏輯生成和邏輯體系[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12):18-19.
[3] 高放.馬克思主義沒有三個組成部分嗎——兼談馬克思主義教研體系改革問題[J].江漢論壇,2005,(5):8.
[4] 楊小峻.教學過程中教師主體性的建構[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7,(2):108.
[5] 黃濤.自然辯證法一二三專題教學模式探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4):114.
[6] 袁銀傳.整體性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體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8):36.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