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強化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拋棄舊有僵化的教學模式,筆者在近年來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出五個相結合的高職思政課動態教學模式,取得了一些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教學模式
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進一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加強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社會實際和高職特點進行創新教學,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現代思想政治理論認為,人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外在的價值引導下借助個體主體作用的發揮,是一個努力探索、不斷構建的過程。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靜態課堂教學模式,即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讀、學生記。這種教學模式顯然不符合現代教育理論,也不能適應當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求。因此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師生互動式的動態教學模式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新模式要求學生親自探索、親身體驗,以培養他們自主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近年來筆者在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上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五個相結合的高職思政理論課動態教學模式,取得初步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和高職生特點相結合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涵蓋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民族地區還包括《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一課。內容涵蓋了人文素養、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個性發展、科學創新、民主法治、形勢政策等諸多方面。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這些內容注入鮮活的思想、知識和事實材料。
目前高職生的道德觀念呈現復雜性甚至矛盾性,價值取向功利化。他們注重個性發展,主體意識強化,開放競爭意識增強是對的,是符合當今時代發展潮流的,但同時對基礎文明和社會公德不屑一顧卻是錯誤的。他們思想開放,擁護改革是對的,但良莠不分,對外來事物全單照收卻是錯誤的。他們在競爭中表現出極端的個人主義,用具體道德標準判斷具體問題,造成相互矛盾、沖突。這就要求我們根據高職生自身特點和思想實際選擇利于他們發展和易于接受的內容和材料,以達到教育和教學的雙重效果。
筆者于2011年對內蒙古和新疆共八所高職院校的400名學生做了關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問卷調查。了解了思政教學的實施狀況和學生的思想動態,包括學生對思政課的期望,他們希望以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傳授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八成多的學生希望思政課多結合社會熱點和社會現實,多結合企業文化和職業道德等內容。
二、教學方法與專題講授、案例教學、學生講評相結合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關系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其目的是通過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適當地變換使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讓學生更有效地接受教學內容。在理論課的教學中除了運用講授法、討論法等傳統教學方法外,大量運用案例教學、專題講授、學生講評等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增強教學效果。
如今是信息化時代,競爭異常激烈,要想成為時代的強者,就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準確的判斷力、果斷的行動力。而封鎖閉塞是極其不利于個人發展的。思想政治課不僅要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要在實踐中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此,近年來在筆者擔任的《形勢與政策》課中把時事講評引入課堂教學,利用課前15分鐘讓學生就國內外時事進行講評。要求講評前以小組為單位準備材料,內容涉及課前近兩周國際國內焦點事實描述、分析,因為這門課每兩周授課一次,所以學生有大量的素材作為講評內容而且有充足的時間做準備。講評后由教師點評,也可以是學生點評,然后教師補評。點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就內容點評,即選題是否恰當,分析是否透徹,論述是否充分。二是就自身表現點評,即語言是否流暢,語調、語速是否適中,表情是否自然,是否具有感染力等。通過此項活動,一方面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多聽新聞、多關心國內外大事。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及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幫助學生提高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三、教學手段與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相結合
互聯網技術縮短了國家之間的距離,縮短了查閱文獻的時間,使每位教師能及時掌握某門課程國內外的教學和研究動態,以及正在發生的和這門課程有關的新聞熱點事件,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設計,也使學生從互連網上索取了解課程及相關情況。
多媒體技術為高職思政課提供了全新的教學環境。通過圖形、圖像、漫畫、聲音、視頻等方式把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一方面用這種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刺激去啟發誘導學生,使理論觀點變得直觀形象、有感染力,是非常適合高職學生的教學手段。另一方面海量的網絡信息和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既大大增加了課程容量和信息量,又節省了教師課堂板書時間,還主動占領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塊新陣地,滲透了對學生網絡觀念的教育和引導作用,是非常適合思政課的教學手段。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科學掌握這種教學手段,切莫把多媒體教學變成電子版的教案。
四、考試方式與主題辯論、制作作品等相結合
考試方式變革包括考試的組織形式和試卷的命題內容。我們打破單一的期末試卷考試方式,嘗試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考試比如主題辯論、制作作品等。即使采取試卷考試也打破死記硬背的閉卷方式,而是讓學生在現場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的途徑完成綜合性強、內容豐富且和社會實際密切相關的能考核到學生洞察力和分析力的考試內容。以實現培養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最終目的。
例如筆者近年來在《形勢與政策》課考核方式中采用過內容涉及教學學期國際國內時事焦點的開卷考試方式。所提供的卷面內容鮮活、信息量大,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學生可以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內查閱任何攜帶的資料包括網絡工具獨立完成考試。還采用過主題辯論的考核方式,例如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教師提前給出幾個題目,“釣魚島爭端與中日關系”,“重返亞太與中美關系”,“西亞、北非局勢分析”,“倫敦奧運會與文化軟實力”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主題,課下準備,考核課上以PPT形式演示并陳述。這樣的考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
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培養品格的重要途徑。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重視課堂教育,又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要求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但目前我院存在學生多,實踐機會少,實踐資源稀缺,實踐基地不足等現象,這樣在不能保證良好校外實踐效果的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挖掘校內實踐甚至課堂實踐機會。如果把實踐往廣義上理解并且教師運用的好的話,課堂也是很好的實踐基地。例如筆者在本文提到的課前學生講評。課堂外,在校內可利用辯論、演講、專題講座等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和各種競賽活動升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內容。在校外以調查、參觀、訪問、自愿服務等形式進行的如“頂崗實習”、“三下鄉”等貼近生活實際的活動,去體驗民生民情,感受真情實感,從而提高自覺關心國家、社會和他人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周淑敏.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創新研究報告[J].教育教學論壇,2012.10.
(作者單位: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