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
城鎮化已經被看作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最大的動力,城鎮化寄托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種種期待—經濟增長的動力、百姓民生的改善、提高消費改善結構等等,可以說,當今中國經濟把增長結構和效益的改善都放在城鎮化上。但是,在這一備受矚目的重大課題上,有一大批沉默的、不能參與討論的利益相關者,他們就是我們的子孫后代。
城鎮化是改變中國經濟面貌的大事,是改變中國經濟地理和國土面貌的大事,更是不可逆轉的大事。今天走出什么樣的城鎮化道路,將會不可逆轉地改變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未來,因此,從好的方面講,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千載難逢的機遇,如果城鎮化可以謀劃得好、推進到位,它將使中國的經濟結構變得相對合理,乃至領先于當前的發達國家;相反,如果城鎮化進行得不好,則將使中國經濟和社會永遠背上沉重的包袱,給后代子孫戴上沉重的枷鎖,難以翻身。
城鎮化決策必須著眼子孫后代利益
即使當今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各國,在城鎮化問題上也不一定走出了最佳的道路。
在美國,西海岸的大型城市舊金山以及特大型城市洛杉磯,在美國人自己的眼中并不是最優的城市形態,其占地面積過大,人口過多,耗水量極大,交通成本高昂,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也飽受空氣污染的痛苦。這一切都表明,美國很多大城市發展的模式并非最優。
在歐洲,過去500年以來,城市的發展格局基本上沒有改變,500年前的小城鎮今天大部分依然是城鎮。以歐洲人口密度相對較高的自然稟賦而言,這種格局不一定是最優的。這導致人口居住相對比較分散,而城市外部供市民遠足、探險、探尋大自然的空間比較有限,土地的開發力度顯得相對比較高。
對于中國而言,雖然整體國土面積較大,但是大量的國土并不適合居住,甚至也不適合從事農林牧等經濟活動。
在諸多復雜的條件下,今天的城鎮化與人口政策也許是中國整個現代化進程中影響最為長遠的重大戰略決策。在城鎮化和人口問題上,我們必須站在幾百年后的子孫后代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眼光必須長遠,不能局限于當今社會,更不能把城鎮化當成緩解短期經濟、社會矛盾的工具。
城鎮規模宜相對集中,
布局應重在沿海與華南
那么,站在幾百年后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立場上來看待今天的城鎮化進程,有哪些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重大課題呢?
第一個重大課題,毫無疑問,是城鎮化的相對集中度問題。
從生活在今天的中國百姓的角度看,一般是希望居住得寬松一點,由此也會導致城市的占地面積增加。但是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應該越小越好,只有這樣,整個環境對人類的支撐度與和諧度才能提高。因此,如果從最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城市的規模應該集中一點,城市內部的人口密度也應該相對提高一點,這才會使得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少一點。與此同時,隨著未來勞動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會有越來越多的閑暇時間,他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時間更多地走出城市,到郊外包括遙遠的荒野去更親密地接觸大自然。
按照這個原則,香港的整體城鎮化發展模式是有借鑒意義的。在香港,僅僅有15-20%的土地是開發的,余下80%的土地都未開發,基本處于自然狀態。與此模式相比較,歐洲大陸模式也未必是符合人類長期發展的最佳城鎮化選擇。
美國國土面積超大,人口數量極低,自然條件總體非常優越。因此,城市發散型發展、面積無限制地膨脹,盡管往往給城市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但總體來看,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長期的環境質量。其模式在地少人多的中國不見得適用。
第二個重要問題,是城鎮化的布局問題。
按照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較小、城市密度相對較大的原則,城鎮化的布局應該集中在比較適合于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地區。
過去200多年來,在工業化時期,尤其是后工業化時期,人類社會生活的格局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工業革命前,由于科技和技術的限制,以及對居住環境、溫度調節能力的不足,世界主要的城市都集中在溫帶和寒帶。因為在這些地區,夏天傳染病相對比較少,而由于人類早已掌握保暖御寒的種種技術,冬天也可以很好地生存。
后工業化時代,人類已經掌握了控制大多數傳染病的醫學知識和技術,也完全掌握了空調技術,因此,現代社會的基本趨勢是人口朝著亞熱帶甚至熱帶地區聚集。在這些地區,人均壽命也比較高。這是因為,寒冷的冬天對于人類情緒往往有負面影響,對高血壓、糖尿病等現代病的康復十分不利,從而會直接降低人均壽命。
具體到中國的城鎮化大規劃,應該更多考慮在沿海和南方地區發展大城市。沿海和南方,相對于西北部和東北部更加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在這一帶適當增加城鎮化的規模和力度,能夠減少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從國家整體布局上講是符合經濟和環保基本規律的。傳統的觀念是全國人口布局要平均,這種看法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理念的。現代戰爭條件下的國防依賴的是高等科技,與人口布局的關系日益疏遠。
在長遠規劃的基礎上柔性地推進城鎮化
如果同意以上城鎮化的分析,那么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應當如何推進呢?
第一,要從整體上規劃,成立國家層面的城鎮化發展戰略委員會,類似于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它具有超越部門、超越地區的高度權威性,保證一個規劃執行到底,堅持幾十年不變。
第二,要盡量采取柔性的市場化方法,而避免以簡單粗暴的行政干預手段來影響城鎮化進程。當今中國社會已呈現利益多元化的格局,百姓日益崇尚經濟自由、遷徙自由和言論自由,因此也不可能再以傳統的強制辦法來壓迫人口的遷移和城鎮的發展,而應當采取市場機制進行引導,比如說不同地區的水價、電價、能源價格可以不一樣,再比如若干生態環境不適合于長期發展,同時已經過于擁堵的地區,應該容忍其房價較高。這些地區較高的房價,實際上就是一種限制人口繼續過度涌入的機制。
第三個原則就是要用產業的發展規劃來引導人口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機制告訴我們,影響城鎮化發展的因素有兩個,除了氣候因素、生活條件之外,另一因素就是就業。而就業又跟產業密切相關。在一些資源、環境不支撐其持續發展的地區,應當通過市場的辦法,如電價、水價來控制其產業規模,從而限制城鎮的規模。
總之,今天在城鎮化問題上,應當站在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立場上謀劃,在最高層面規劃,盡量采用市場化的方法來柔性地推進整體規劃的執行。如果中國能走出一條經得住歷史考驗的城鎮化之路,將是中國對世界現代化的重大貢獻。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掃描版權頁二維碼,下載并登錄“新財富酷魚”和我們互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