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就是宗教和槍火的代名詞。我知道猶太人在許多領域創造了出色的成就,但在這個國家旅行的見聞和感受仍然超乎想象。它被稱為Startup Nation創業之國,不少人嗤之以鼻。而我對這個稱謂已完全沒有疑慮,甚至相信沒有第二個國家能配得上這個名字。
首先分享一些來自以色列知名專利公司Reinhold Cohn Group的一些數據:
·以色列人均初創公司第一(平均每1800以色列人中就有一個創業公司);
·以色列創業公司總數第二(美國第一);
·以色列納斯達克上市交易的公司總數第三(在美國和加拿大之后);
·以色列人均創業投資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倍。創業投資總額是德國和法國的總數和;
·以色列人均專利保有量世界第一,它同時也是人均研發投入第一的國家。
或許你不了解,一些十分驚艷的科技和產品的發明地是以色列:手機技術、英特爾頂級處理器、U盤、ICQ即時通信系統、滴灌技術、防火墻技術、可吞服藥丸的微型攝像機(藥丸攝像機)、IP語音、電動車網絡系統、基于社區的導航技術和鐵穹防御系統。
猶太人在世界人口占比0.2%,卻擁有世界54%的國際象棋冠軍,27%的諾貝爾物理學獎,31%的諾貝爾醫學獎,最近幾年獲得的6個諾貝爾獎中4個是化學獎,兩個是經濟學獎。
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以色列建立主要的研發中心,如IBM、思科、微軟、谷歌、閃迪。因此我們無須驚訝于以色列成為世界IP出口第一的國家,而這也正是以色列對于全球產業最大的價值。
以色列還有許多正在熱潮中的創新領域:交流通信、數字化打印、互聯網和媒體、綠色科技、廢物管理、水科技、太陽能、納米科技、生物科技、醫用設施。
以色列很小,并且缺乏資源,它被所謂敵對國和海洋包圍。“要生存并且強健的生存,就一定要創新?!币晃灰陨型馐鹿賳T對我們說。如果你曾經閱讀過耶路撒冷的歷史,并且意識到有時戰爭就發生在距離特拉維夫80公里的地方,你會相信,這個國家所建立的創業公司生態圈真的非常神奇。
沒有科技,沒有創新,以色列將一無所有。這個觀點,從創業者到政府官員,我聽到很多次。
以色列是個小國,可以說沒有國內市場,沒有什么自然資源,這個國家的周邊也從沒真正和平過。發展科技成為國家幾乎唯一的出路。以色列明白要在科技競賽中立于不敗,跟隨和復制沒有出路,創新才會最終讓國家立于不敗。
以色列對國防非??粗?,每個男性公民需要服兵役三年。別以為這是浪費青春,這個國家最好的各學科專家都在軍隊里,年輕人由此可以學到最尖端的科技、最前沿的知識,以及獲得最有價值的實際經驗。在出色的高等教育之上,軍隊就像一個龐大的研究機構。
在以色列的創業公司中,你看不到一家公司是在復制。更多的,是不可思議的創新。不抄襲,因為以色列人認為失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他以一個投資人朋友的身份他參與的一家公司正在研制一種傳感器,這種傳感器按我的理解可以放在布料的纖維中。用這種布料做的衣服和普通的看不出任何區別,但是卻可以監視人的體溫,肌肉運動等健康相關的信息;Better Place(需要解釋),雖然已經宣布項目失敗,帶來了產品即服務的變革理念,以及反傳統的更換汽車電池方式;而SkyTran(同上)正在努力地讓大家相信沿著高樓大廈的外墻建設輕軌更加省錢,省能源,也更能解決目前大城市交通的問題。這種創新,背后蘊藏著的是一種無畏的精神。
我有不少以色列朋友。他們中有TechCrunch法文版的主編,有Facebook移動端的負責人,有20世紀90年代Apple的副總裁,在和他們聊天時,你總會感到他們作為以色列人的那種自豪。他們常年在美國或者歐洲工作,但現在都搬回以色列居住,或者開始自己新的公司,或做創業公司的顧問,或者做天使投資人。在他們眼里,安全問題變得微乎其微,甚至于常常是一笑而過。他們帶給以色列創業者的是無價的財富:知識,經驗和創業精神。
回望中國,資源豐富,浩浩蕩蕩14億人口。但在互聯/移動互聯網領域,中國鮮有創新,市場上充斥著眾多的抄襲品。整個互聯網圈以市場主導,而不是以科技主導,業內所有人都心心念念如何變現,創新卻變得可有可無。
因為各種原因,中國和以色列的互聯網都瞄準同一個地方—美國。以色列需要更大的市場和更響亮的品牌,中國則需要更好的商業模式和更健康的市場。兩國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如交通,水資源,城市化等。那如果中國創業公司學習以色列的科技,同時以色列的創新產品也打入中國市場呢?這種互利共贏的局面可不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