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移民的中國版春節

2014-04-12 00:00:00于曉丹
全球商業經典 2014年2期

編者按

根據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個人資產超過1億元的人中,有27%已經移民,47%在考慮移民;個人資產超過1000萬的人群中,60%已經移民或者有相關考慮,他們的年齡大多在35-50歲之間。

因移民數量之龐大,不禁令人好奇一個“小問題”:中國新移民們如何在國外度過他們的春節?

20世紀90年代移居美國至今的于曉丹,親身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移民潮—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大批移民到20世紀初的下崗工人移民潮,再到如今的“富豪”移民潮,她為本刊寫下了這篇反映紐約中產階級移民現狀的文章。

從春節最重要的習俗—“吃團圓飯”這個角度來看,身在紐約的移民已經可以有多種選擇。老字號的中餐館努力復制過去的口味,或者難免照顧洋人口味,但如今在紐約新開的中餐館,幾乎與中國國內正在流行的菜品無異,理念已經變成:“只有獲得中國客人認可的中餐館,才是一個成功的中餐館。”新的餐廳不再是富麗堂皇的裝修和大圓桌,而是開放式的長桌,這是因為現在的移民家庭很少像老移民那樣拖家帶口一來一大家人,聚會也早已不再以家庭或同鄉為主。而且,隨著華裔的增加,華人超市在紐約已經進入競爭慘烈的格局,對當地的中國移民來說,要做一頓正宗而繁復的新年大餐已經是觸手可及。

于曉丹注意到,新一代移民的獨立生存能力增強了,尤其是“唐人街”已經成為洋人想象中國的舊符號,離開中國城的意識在新移民中愈發強烈。而與此同時,新移民與中國大陸的關系更密切,來往更頻繁了。

那么,春節能夠在美國成為法定節假日嗎?每年農歷新年初一,華人社區都會舉行熱鬧的大游行,但是于曉丹對此抱持悲觀態度,雖然新移民人數在不斷增加,新移民擁有比任何時候都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可在紐約的華人社區卻很少能感覺到他們的存在,更感覺不到他們的影響力,他們只是像一群隱形人生活在這個國家里,在故土和他鄉之間冷漠地漂移。

公歷元旦一過,馬年春節便不遠了。今年除夕趕上工作日周四,美國大多數上班的華裔家庭自己做年夜飯的可能性就減少了很多,出去吃,將是較為普遍的選擇。對于居住在紐約的華人來說,其實倒也不是個太難的選擇。

我初到紐約的第一頓年夜飯是在MOMA附近的老牌滬菜館“山王”吃的。據說“山王”的廚師以前是蔣中正御用,老板是老蘇州人,后來輾轉臺灣、日本,最后落腳紐約。所以“山王”一般被認為是臺灣人在紐約開的上海菜館,歷史久,有品位,也有不少傳奇。1991年,張學良和呂正操在紐約秘密會晤,給張安排的祝壽宴就擺在“山王”。席間張還向呂問及裘盛戎、杜近芳等京劇名角,并特別問道:“我回家能否聽杜近芳唱戲?”

我們吃“山王”時,其實時刻跺腳感嘆不地道,可它已經是紐約上海菜的人中龍鳳了。滬菜不放重料,對食材的新鮮度要求高,在紐約實現起來大不易。這些年,老板、廚師到侍應生也換了一撥又一撥,除了地點和環境,其他都沒能逃脫越換越差的窠臼。

于是,2000年前后,我們更經常選擇的是洛克菲勒中心附近的“五糧液”。

“五糧液”1996年開張,老板是來自四川的一個年輕人,最初的確與五糧液集團合股,六年后改獨立私營。它最愛拿出來宣傳的是,廚師全部來自四川,材料也全部由四川運來。

應該說紐約的川菜熱始自“五糧液”,饞這口的華人,特別是剛在大陸經歷過川菜熱的新移民大呼過癮,老外也趨之若鶩。川菜的先天優勢是“一辣遮百丑”,只要紅油地道,整個菜品就差不到哪兒去。加上彼時海外與大陸貿易來往已非常便利,花椒、辣椒等進料容易,這都給川菜在紐約風靡創造了條件。

那么今年我們還是會在這兩家中選一家嗎?可能不會,也有很大的可能會。

說可能不會,是因為今年可以選擇的餐館多了很多。

比如開在紐約大學附近的“麻辣東村”。這家2011年底開張的新式川菜館,被我們一位從國內來的作家朋友贊為“比北京所有川菜都好吃”—當然,也有可能是他在美東周游了一月有余,已經到了中餐吃嘛嘛香的地步。客觀講,“麻辣東村”的菜式的確比前輩“五糧液”要現代和新派,在國內川菜館能吃到的菜品,比如麻辣牛蛙、麻辣香鍋、沸騰魚、老媽蹄花等,都在它的菜譜上。“東村”的老板是21世紀更新一代的移民,每年回國兩三次,據他講,每次回去到處試吃是主要任務。以往中餐,尤其是開在唐人街以外的中餐總難免顧慮洋人口味,“東村”的理念卻是:“只有獲得中國客人認可的中餐館,才是一個成功的中餐館。”

紐約的華人餐飲,從“山王”到“五糧液”再到“麻辣東村”,表面看是不同時期移民的“胃”史,實際上卻是“心”史,是移民成分和心態變化的一個具象折射,是移民與故國及移民國家關系的交錯變化史。“山王”像一個流亡貴族,一直努力憑記憶復制過去的美味,卻難免總因差強人意而傷感。“五糧液”像一個暫別故土的游子,故土不遙遠也不陌生。“麻辣東村”則像個剛剛離開父母的孩子,總得意洋洋地叫著板,擺出一副“我也不比你差”的熊樣子。

既然“東村”這么地道,為什么又說今年的年夜飯仍有可能還選“山王”或“五糧液”呢?

因為畢竟是過農歷新年,在紐約中餐館中,有傳統過年氣氛的,還得屬老派餐館。

老派餐館的首要特征是大,最早一代的老廣東移民開的粵餐廳都規模浩大,適合大家庭聚會。“山王”和“五糧液”雖然面積比不上傳統粵菜館,但總還擺得下幾張十六到二十人的圓桌。到“麻辣東村”這一代新餐館,氣勢則小了很多。這固然有曼哈頓房租越來越貴的原因,據老板講,要想有個能擺下圓桌的面積,月租怎么也要四萬到五萬美金。不過,原因可能還在于,現在的移民家庭很少像老移民那樣拖家帶口一來一大家人了,聚會早已不再以家庭或同鄉為主;即使多人聚會,開放式的長桌拼接也更符合年輕一代的時尚。因此,新派餐館可以不必計較面積,卻一定更講究情調,這個情調一定不是非紅即金,也不再一定是已被模式化的中國式富麗堂皇。

只是,對于我們這些有點年紀的“老移民”來說,雖然明知“山王”和“五糧液”的菜并不可口,可還是會對氣氛老派的大圓桌情有獨鐘。

也許有人注意到,說了半天,我的幾個年夜飯地點選擇,沒有一個是在“中國城”里。難道華人的新年不應該在華埠里過嗎?

的確,上面提到的三家餐館都距離華埠有不小的距離,且分散在曼哈頓島上的不同社區。華埠在華人移民的心里似乎早已不是吃中餐的首選了,平時不是,過年也不是,從前新年唐人街粵餐廳里人山人海排隊喝茶的火爆場面已不多見,最有名的幾家粵餐館在“9·11”以后也都相繼倒閉了。

不同時期的移民,對曼哈頓的中國城會懷有不同的感情。對最早的一代移民來說,它是很多人的落腳點;如果后來沒能學會融入美國社會的技能,它也是很多人終身的棲身之地。紐約有各種族裔的“城”,比如小意大利、韓國城、小德國、小希臘、小愛爾蘭、小蘇聯等,都是第一代移民抱團生存的歷史遺跡。這個“城”保持得越久,跟這個族裔不斷有移民涌入有直接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這個族裔融入主流的能力越低的表現。

現在,小意大利已經縮小到只有兩三條街的規模,小德國、小希臘、小愛爾蘭等已基本完全消失,中國城是目前曼哈頓島上最大的一個少數族裔社區,而且舊形態保持得最好。因此,對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來紐約的我們這一代移民來說,有很多年它是一個有點矛盾的存在。一方面,我們離不開它,那時候它是解思鄉之饞唯一的選擇。可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愿離它太近,因為它臟亂舊,賣的CD都是幾十年前的,海報上的歌星都老掉牙了,連名字都沒聽說過,跟時尚的紐約現代的紐約好像毫無關系。

更重要的是,中國城里的思想陳舊,跟主流價值觀常常脫節。

我曾問過一位把餐館開在紐約東村的老板,為什么沒有選擇唐人街。他說東村的老外客戶多,老外成了熟客以后會讓生意更好做,而華人顧客成了熟客以后只會讓生意更難做。比如一個很簡單的事實,老外熟客聽到服務生能叫出他的名字,就會多給小費,而且一次比一次多;而華人顧客在熟了以后,通常就要向老板提出打折的要求了,而且還特別理直氣壯。所以,在華人聚居社區的中餐館里很少見到老板或伙計與客人“一家親”甚至“稱兄道弟”的場面,反倒時時感覺他們對自己人在刻意保持距離,對老外卻熱情得多。

對于更新一代的移民來說,中國城離他們就更遠了。這一代移民與中國大陸的關系更密切,來往更頻繁,對中國城的依賴就更弱。

曼哈頓的唐人街在20世紀初已經在向旅游景點轉變,由于惡劣的居住條件,華人租戶紛紛外遷,外國游客比華人居民要多。都說中國城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9·11”,不可否認,“9·11”是壓倒它的一根稻草;可事實是,如果一個社區始終有穩定的居民生活,內在的生存機制就不會那么容易被擊垮,比如紐約的蘇荷社區。說到底,中國城的重創還是因為支撐華埠經濟的不再是華人居民,而是外國旅游者了,天一黑它就成了一座死城也就不足為怪。“9·11”不過證明了,固守在中國城里其實非常脆弱,沖出來的這些餐館倒都在繼續生存著,而且生存得越來越好。

每一次移民潮,其實都是一次華人向唐人街以外世界的沖擊波。地理位置的變化反映的是思想觀念的變化,新移民這種“離開中國城”的意識表現得更為強烈。

現在在紐約已做得很有名聲的“西安名吃”便是一個好例子。

杰森當上“西安名吃”的店主時只有25歲,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新移民,卻頗有新移民情懷。父親在他上學時就在紐約另一個中國城法拉盛開了第一家“西安名吃”,像多數這類創業故事的開頭,鋪面是在一個商場的地下。杰森從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帶著商科學位畢業以后,就萌發了要讓這塊家族企業的牌子走出來、進入美國主流社會視野的宏愿。“西安名吃”帶有濃郁中國特色,可杰森不想讓它隅于 “唐人街就是整個世界”的局限,不愿把注意力放在怎樣跟唐人街那些“南方人或北方人”競爭,而是如何在美國與其他類型的餐廳競爭上。目前,“西安名吃”在紐約已經有五家分店,其中三家都在中國城以外。

雖然曼哈頓的唐人街成了旅游區,那里的餐館越來越迎合外國人口味,我們卻還有另外一個可以選擇吃年夜飯的華人社區,就是紐約的第二個中國城,位于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而且更讓我們這些來自北方的移民興奮的是,它現在已經有相當規模的北方菜系, 這在全紐約,甚至全美國都無與倫比。

法拉盛位于紐約市皇后區北部,離曼哈頓唐人街有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從前是個人口稀疏、位于都市邊緣的非西班牙裔白人住宅區,其中點綴著一個很小的日裔社區。20世紀70年代,大批亞裔移民涌入,其中以臺灣人和韓國人最多。法拉盛雖然形成了“另一個中國城”,有“小臺北”或“小臺灣”之稱,可這一時期仍是多族裔混合,除了很多臺菜館,商業中心的街道上還有不少由韓國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國人經營的餐館和商店,有各種亞裔所屬銀行,多種語言的路牌和廣告牌。

1989年前后,大批大陸移民的到來悄悄卻又相當猛烈地改變了這種多族裔并存的局面。到20個世紀末,大陸移民已超過臺灣移民,法拉盛中心街區一點一點被大陸新移民占領,臺灣人和韓國人相繼被邊緣化,遷移到離公共交通(比如地鐵和公共汽車)較遠的位置,其他少數族裔商業更是基本被“趕盡”了。從前以臺菜、粵菜和韓國餐三足鼎立的餐飲分布圖也被改寫,臺灣菜館紛紛倒閉,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大陸人口味的餐館,出現更多上海、湖南、四川、廣東、福建和浙江新風味。21世紀初,又一撥特點鮮明的大陸移民到來,即來自北方的下崗工人,法拉盛進入一個新階段。

說起來,紐約的華人餐飲歷史,總離不開中國本土社會的階段性變化。移民社區某一方面每一次歷史現象的出現,都與本土國家的歷史節點高度契合。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大陸為激活國企施行下崗分流的政策以后,國企集中的北方地區出現大批下崗工人,其中一部分很快涌至紐約法拉盛。法拉盛街頭在韓語和臺灣普通話中間開始夾雜出現東北話、天津話,出現天津餡餅、蘭州拉面、烤羊肉串車攤,北方餐館隨后也如雨后春筍般涌出,改變了過去幾十年,華人社區完全沒有北方餐館的歷史。

現在,僅在法拉盛中心幾條街的中心商業區內,東北菜館粗算起來已有10家,山東菜館5家,河南菜館3家,天津面食店5家。從前的華人餐飲多少總要“入鄉隨俗”,照顧其他族裔的飲食口味,中餐難免“淮橘成枳”之憾。可現在,即使是曼哈頓開在非華人社區的餐館都在追求純正的中國口味,讓美國人適應中國胃,華人聚居區法拉盛的中餐館,比如“老東北風味”“青島人家”“老周全羊館”“大河人家”(河南)等,就更是越被其移民老鄉盛贊“地道”“正宗”越好,越保留原鄉特色生意才越紅火。

法拉盛緬街(Main Street,意為“主街”)上有家很不起眼的“盛津美食”。它并非嚴格意義上的餐館,更像一家小吃攤,在一個幾近寒酸的鋪面里,沒有環境可言,餐具都是一次性泡沫或塑料制品,衛生條件甚差,可生意卻好得出奇。它的蔥花發面大餅四美元一張,遠近聞名。我這幾年回國也沒吃到過那么好的大餅,常有紐約州附近的外州華人專程前來購買。它還經營其他純正的天津小吃,比如炸糕、豆漿、油條、豆腐腦等,甚至還有鍋巴菜。我曾聽母親多次念叨最后這道家鄉菜,沒想到第一次品嘗竟是在法拉盛。雖然不覺得好吃,可能也不會再吃了,可終究解了一個多年之謎,不能不感嘆法拉盛如今的“中國化”。

新移民甚至還為法拉盛帶來一座“新世界美食城”,開在“新世界超市”樓下,規模和經營內容及經營方式,都與國內的“美食城”一般無二,一到周末,人潮如海,熱鬧非凡的景象也與國內一樣。

除夕沒有趕上休息日,可我們家的年夜飯估計不會徹底取消,多半會向后推遲兩天,改在周六年初二邀請朋友們過來吃。這幾年,我家的大廚列年夜飯菜譜越來越輕車熟路,六冷六熱兩道湯不在話下。雖然不能跟在國內比,可比我們20年前初到美國時,不知豐富了多少。不要說鹽水鴨,就是椒麻雞、油爆蝦、水煮魚、韭黃炒黃喉、蒜薹炒臘肉,甚至高難度的“霸王別姬”湯,都能輕松搞定。

原因當然是,現在買菜容易了。

離我們住處不算太遠,有兩個華人超市比較集中的地區,一是西邊的艾姆赫斯特,一是北面的法拉盛。

二戰之前,艾姆赫斯特是一個只有猶太人和意大利人的社區,戰后迅速發展成為紐約最多族裔混雜的社區之一。到20世紀80年代初,這個小鎮共有來自112個國家的居民,華人是其中之一,那時候只有幾條街口之間的百老匯大街上零星有些華人店鋪。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因為便利的交通和一家香港超市的存在,越來越多的華人租住進來,且一旦進來就呈不可擋之勢,艾姆赫斯特現在已經是紐約皇后區第二個中國城,華人大型超市也從原來的一家一下子變成如今的六家。六家老板,除了香港超市仍是老香港移民,也就是香港曾經的艷星葉玉卿的老公,其余都是溫州和福州新移民。

在法拉盛,與大陸新移民餐館紛紛踢走老移民的老館子同時,華人超市也頂走其他族裔的食品店,甚至是美國主流百貨店店面,在不長的一條緬街上,現在至少已開有六家大型超市,整個法拉盛地區至少有20家。

20家是什么概念?法拉盛人口總數30萬,華裔占一半,就是說,每7500個華裔居民就擁有一家大型超市,這個數字比北京的望京還高。如此供求比例,其背后的競爭有多慘烈也可想而知。常常是夏天回趟北京,再回來,某家超市就改了名字,換了老板。開張于1994年的香港超市曾經在華人超市圈一枝獨秀,現在無論是購物環境還是貨架內容都顯陳舊,價格也不斷遭到溫州超市的挑戰,已經是最冷清的華人超市了。即使是新開張的溫州超市,一個月前我們還在感嘆它的環境明亮,布局合理,貨物充足,客流紅火,一個月后突然發現人少了,蔬菜也自然大不如從前新鮮。店員不無委屈地跟我們抱怨說,附近又有一家更大的超市開張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價格比他們的更低!

有人說,無論到什么時候,無論在哪里,華人有兩樣東西不會丟,一是說中國話,二是吃中國菜。與飲食有關的商業因此永遠是華人在移民國家的首選目標。這當然不能說是壞事,可是惡性競爭便在所難免,一直是令華人商家淌血的痼疾。法拉盛市以緬街為軸心的中心市區,已經發展成為紐約市第四大中心商業區,可是這個社區內除了餐飲業和超市業,其他商業總也得不到良性發展也是不爭的事實。20年前,法拉盛主街上還有幾家美國主流零售店鋪,比如Old Navy,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甚至還有一家梅西百貨,現在統統都已關張,被中餐館或超市取代了。十幾年前,法拉盛建過一座shopping mall,與周邊任何地方的shopping mall不同,竟然沒有一家美國主流店鋪進駐。

華人社區看似紅紅火火,任何時候不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街上永遠人潮翻涌,可其實,它仍然是一個相當封閉的社區。

今年春節因為是在公歷1月底,墜在大多數學校寒假的尾巴上,很多從大陸來的留學生早早就飛回了家,而且,估計不少人將以各種名義拖延返校,要在中國過完新年才會回來了。

這樣一來,機票肯定又漲價了。

不過,即使不是因為春節,如今的新一代留學生也很少像我們當年那樣,還會在最初幾年視回家為遙不可及的夢。

中國國航開通紐約直飛北京的航班以后,最早是一周三班,后來改為每天一班,從去年夏天起已增至一日兩班,可顯然依舊無法滿足需要,機票價格還在一路攀升。這固然跟油價上漲有關,跟世界經濟中心向中國轉移、來往中國的人數大幅增加有關,可我們也經常開玩笑地說,紐約新一代留學生也應對此負有責任。

與我們那一代新移民留學生比,最新的一代留學生“富貴”了許多,很多帶著錢來,再也不用有寒暑假“刷盤子洗碗”拼命打工賺學費的經歷。很多新留學生一來,家長已經給他們買好了房子,不用住學校宿舍;有時在餐館或茶室碰到的他們,大多穿戴各種名牌,談論的是出入各種賣場的消息。往返中國對他們來說更是家常便飯,不要說寒暑假,有的連短暫的一周春假也要飛回國。他們的父母也更經常地往返看望和陪伴他們。國航的機票價格就是隨著這樣的節奏而越飆越高。四五年前,暑假期間紐約北京往返機票大約在八百到九百美金左右,現在,二千美元起價已是常態,去年甚至漲過三千。許多老移民突然發現,如果是一家四口,他們已經回不起國了。

孩子跟故鄉父母親近,當然是好事。不過,我也常常覺得,這些學生在得到很多的同時,好像也失去了一些。

有個朋友的兒子在波士頓讀書,去年4月馬拉松爆炸案發后,在國內的母親立刻將兒子召喚回家。雖然非常理解母親的心情,可是也不免為孩子失去了一個成長的“時刻”感到可惜。回想我們自己,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9·11”的前前后后,我們對這座城市的認識會少多少。無法逃離,有時便只能做歷史見證者。所有的歷史事件在發生之時,特別是發生之后,都會裹挾起一股強大的積極能量,把一個單薄的人變得厚實,把一個膽小的人變得勇敢,把一個沒心沒肺的人變得懂得流淚,懂得什么是社會責任感。“I am part of the city”,這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而是,當你最后發現你是一座城市的一部分血肉時,你所體會到的幸福比你是父母的一個孩子要濃烈很多。

可現在大多數最新一代的移民的現實是,他們除了把孩子放在這個國家上學,或者在這個國家購買了房產,就幾乎不跟這片土地發生任何關系了,也不準備發生任何其他關系。

這是這部分新移民跟上一代新移民最為不同之處。

我周圍這樣的新移民著實不少,有國內知名音樂人一家,國內建筑師一家,或是國內生意人一家,等等。這些新移民辦理移民身份大多是為孩子在美國求學,他們自己每年只進出一兩次以保證護照上的出入境記錄,其余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中國。他們無論本人生活在這里,還是只有太太與孩子生活在這里,全家的經濟收入完全來自中國,夫妻都不在這里工作,靠國內以前或仍然持續的收入完全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開支及子女的上學費用。因此,這是一代不跟美國社會發生任何有血肉關系的移民,他們大部分人利用在中國的獲益換取美國雖然經濟放緩但仍然擁有的陽光、空氣和優質生活、優質教育。

我不能“白頭宮女在,閑坐話玄宗”地評價這樣生活的好壞,可是卻不能無視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雖然新移民人數在不斷增加,新移民擁有比任何時候都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可紐約的華人社區卻很少能感覺到他們的存在,更感覺不到他們的影響力。他們只是像一群隱形人生活在這個國家里。

每年農歷新年初一,華人社區都會舉行熱鬧的大游行。游行已存在幾十年了,可是越來越成為社會事件是最近幾年的事。最早游行隊伍舉青天白日旗,現在早已換成了五星紅旗;地點也從曼哈頓的唐人街,蔓延到法拉盛的中國城。2013年差不多有四千人參加了法拉盛的游行,圍觀人數達十幾或數十萬。

然而,春節常常不能湊巧趕在周末,學生上課,大人上班,因此將中國春節設立為聯邦法定假日(federal holiday)已被在美華人呼吁多年。紐約的亞裔政治領袖在近幾年競選議員期間和當選后都在積極推動這一法案,2013年1月15日白宮“我們人民”網站還登出一份就此向美國政府發出的民間請愿書,很快得到近4萬份簽名。按照白宮的承諾,任何一份請愿書只要簽名超過2.5萬份,白宮就將做出回應。白宮果然守諾,回應的言辭間卻也充滿曲折的外交口氣:“盡管需要國會的一項法令才能使中國新年成為聯邦假日,我們卻愿意毫無保留地說出,以確保這個重要的節日被廣泛認可,并得到尊重:就像猶太新年、復活節和古爾邦節一樣,它(指中國新年)是一個作為文化讓我們富有、作為人讓我們強壯的節日—盡管它不是一個聯邦假日。”

帝國大廈倒是自2000年起每年都為中國新年亮起紅色和黃色喜燈,可是比起法定假日,此舉實在像順水人情。

能否將某一族裔的傳統節日設定為法定假日,也就是能成為學校假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馬丁·路德·金日”也是爭取了十幾年才成功。一個假日背后總是暗藏某種色彩,要么是政治的,要么是經濟的,但歸根結底,總要靠這個族裔自己爭取。這與這個族裔在美國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有關,與政治地位更有關。比如,許多猶太人的節日在美國早已是法定假日,除去全國公假(public holiday),猶太人還可以在他們眾多的節日合法休假,猶太公司里的其他族裔也可以跟著沾光。即使學校考試,假如趕上猶太人的“齋戒日”,猶太學生也可合法缺課。

一般認為,中國人和猶太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家庭觀念強,重視教育,兩個民族都不容易融于外族。不過,也有明顯的不同,猶太人堅持文化獨立卻積極爭取社會地位;中國人雖更傾向于西化,比如喜歡西式婚禮、穿西裝,卻怯于參與社會事務。

少數族裔參政通常需要三個條件:英語過關,足以順暢表達政見;融入美國社會,有能力和意愿改變本族裔在美國社會中的形象,團結其他族群的選民爭取足夠的票數;有雄厚的經濟實力。

以此三個條件衡量,中國現在國力強盛,最新一代移民也的確有著敦實的經濟背景,在美國居住的“富豪”“大款”不少。可華人的參政議政能力似乎并未因此而加強多少,這些“富豪”新移民除了購買地皮等不動產,似乎并沒有像其他有著強大經濟背景的移民族裔那樣,對社會基礎生活產生顯著影響,甚至比上幾代華人移民的影響還要微弱。究其原因,一是華人富豪仍是滄海一粟,另一問題則在于其他兩個條件。

一百五十多年前,曼哈頓下城東曾經有個“小德國”,大約有六萬德裔移民聚居在那里。當時有人這樣描述它:“在小德國區的生活幾乎就和在老家差不多……基本上每個店鋪都是德國人開的。住在小德國區的居民,連英語都不用學。”Ottendorfer是當年其中的一個難民,他很快創辦了《紐約客周報》并以此發家,發家后立即回饋社區,捐獻圖書館,希望用書籍的力量幫助他那些從德國來的同胞更快地融入美國文化,脫離“小德國”孤立的區域。來自德國的另一位千萬富翁奧斯塔死后留下40萬美元,要為紐約建造一座公共圖書館,就是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一部分前身,館前那座名為“忍耐”的大理石獅從前其實叫“奧斯塔”。

在紐約,華人有80萬之眾,約占全市人口的10%,比例遠高于全美國的平均數1%。但有幾十萬扎堆于華埠,固守幾個中國城內;也正因為有中國城這種地方存在,現在城里的生活跟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小德國”仍然很像,每個店鋪都是中國人開的,住在里面的居民仍然用不著學習英語或其他跟華人以外世界打交道、融入美國社會的能力。能活著,能賺錢好像就是全部生活目標;即使成功取得合法移民身份,很多人也不投票,即使投,也只能做個投票機器。

而最新一代有經濟實力甚至很有文化甚至社會背景的知名移民,似乎更加沒興趣參與社會生活,他們在富人區買了房子以后就隱居在家,連義工都不做,也沒有學習英語的動力。

對于生根還是歸根,華人也有著特別的文化。

如果經常在紐約的韓國餐館和華人餐館吃飯,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曼哈頓中城有個面積不大的韓國城,那里也聚集了幾百家韓國餐館,家家裝飾講究、用心,跟華埠唐人街的中餐館形成鮮明對照。而中餐館似乎只有開在非華人聚居區,比如前面說過的“山王”“五糧液”等,好像才有動力把自己的門面做得漂亮一些;而只要開在華人街里面,很多就“湊合”了事,衛生狀況更令人憂慮。散布美國各地的中餐外賣店,無論開在多么好的街區里,也總是透著一副“快賺錢賺快錢”的潦草。

我曾經與多位韓裔共事,發現他們大多在成功取得移民身份后便安居樂業,以此地為家。似乎正是這種心態釋然,他們的餐館無論大小,都舍得在裝修上大筆投入,木頭是實打實的木頭,陶罐是實打實的陶罐。而華人好像一向沒有落地為家的文化,賺的錢是要寄回家的,自己早晚也是要回家的。即使是幾十年老華僑,內心也仍然在為是生根還是歸根而掙扎。這種掙扎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新移民中間還存在,到了最近五六年的新移民那里,連掙扎都不用,毋庸置疑,這里當然不是他們的家,不過是一個“備份”而已。對于是否應為移民國家貢獻一己之力,或者是否應該遵守美國的主流價值觀,似乎都無所謂。有些華人在購買了漂亮的聯體別墅后,把原先房前存在了幾十上百年的草坪統統鋪上磚頭,為的是節省草坪所需付出的財力和人力,完全不顧鄰里已有的景觀。說好聽點,這是故土難離;可是說難聽點,這樣的人即使回歸故土又能有什么胸懷也很讓人懷疑。

這些年,眼看華人社區餐館和超市多了很多,規模也越來越大,可整體形象還一如既往地陳舊和混亂,甚至更亂。法拉盛的主街和羅斯福大道交匯口,已經是紐約市第三繁忙的街口,僅次于四十二街時代廣場和三十四街赫勒爾德廣場。可是走在法拉盛人頭攢動的街頭,總讓人恍惚,這是在紐約嗎?難道不是在中國一個雜亂無章的縣城,而且還是幾十年前的縣城?我的一位剛從北京移民來的朋友,不明就里地租住在法拉盛附近,每次說起這個地方都滿臉痛恨不已。

在這個人口密布、空氣混濁的社區中,傳統的華人同鄉會和商會仍在發揮重要作用。其帶頭人一般是當地有實力的商人,他們的支持對政治代表能否登上舞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這些人大多是年紀偏大的老移民,思想陳舊封閉,雖然愛國,對于太平洋那邊的祖國發生了什么卻常常脫軌,做出的判斷常讓人啼笑皆非。

去年10月,華人社團就美國電視節目主持人錯誤應對兒童“殺光中國人”言論的行為做出的反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恰巧在理發店碰到某華僑社團領袖,她鼓動我們上街所使用的語言讓我驚愕,中心思想不外乎“這是白人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我們總是受欺負”,讓人懷疑她是否還活在舊社會。由這樣的人做領袖,我們的反應怎么可能不是過激,就是不夠呢?

總而言之,無論是吃住行,今天的華人移民都跟祖國大陸有著更為密不可分的關系。全球化讓所有的距離都縮短了,應該也包括心的距離。因此更加希望在新的一年,春節能成為美國的法定假日,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同一時刻,同時鑒于12小時的時差,要么吃著早點油條豆漿,要么吃著猶太人的百吉餅,夾著阿拉斯加煙熏三文魚、西班牙的火腿、長島的綠色沙拉、 丹麥的果醬,最后端著一杯希臘的酸奶,看馮小剛調制出來的春晚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国产欧美网站| 欧美日本中文|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综合亚洲网| 久久综合婷婷| 一级片免费网站| 自拍偷拍欧美|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 偷拍久久网|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操国产美女| 本亚洲精品网站| 色婷婷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欧美日本在线| 99热精品久久|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毛片| 亚洲精品麻豆|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欧美伦理一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有专无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午夜看片|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午夜天堂|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国产18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成a人片7777|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浓毛av| a级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AV色爱天堂网|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欧美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亚洲激情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亚洲人在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