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3月7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在友誼賓館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Ian Johnson的采訪。早在1984年就來到北京工作和生活的Ian Johnson受中國文化熏陶已久,他有一個地道的中文名字—張彥。此前,他就曾留意關注過學誠法師的多語種微博,對傳統的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傳播懷有濃厚興趣。近一個小時的交流時間里,學誠法師談笑風生,記者專注聆聽,氣氛非常融洽。
新形勢下的宗教發展與國際文化交流
Q:最近十到二十年,各大宗教在中國發展得都比較快。您認為社會對于宗教有什么需要?有些人認為是信仰的危機,人們缺乏信仰,您怎么看?
A: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全面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到現在三十幾年的時間,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在宗教領域也是如此。
尤其是最近的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比較迅猛。物質生活滿足了,人們對精神生活乃至宗教信仰的需求就越來越大,這是社會發展產生的新現象。人的生活不僅僅是物質生活,同樣也有精神生活。宗教也就吸引了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人,這就是信仰的需求。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不同程度地得到發展。
Q:你用的新媒體比較多一點?
A:對,八種語言。這本書(指新出版的《和尚微博—北京龍泉寺的365天》)一頁就八種文字。
Q:這個計劃是怎么發展起來的?
A:現在中國佛教跟世界各地佛教的聯系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但是了解中國佛教、了解中國佛教出家僧侶生活狀況以及出家人的想法的人并不是很多,其原因就是語言的障礙。我開了多語種微博,一共八種:中、英、日、韓、俄、德、法、西班牙語。這樣,大家要了解到中國佛教寺廟的點點滴滴,就能夠更加直觀,知道我們廟里每天發生些什么事情,實現大家溝通交流的便利。現在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個就是語言翻譯問題。語言能夠架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
Q:我聽說您在政協有個提案(題為《從媒體傳播看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能不能講一講?
A:我這里面主要的意思是說,現在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互動已經成為常態,西方的東西到東方來,東方的文化也傳播到西方去,差不多每天都在發生。在這種常態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如何能吸收不同領域文化里比較好的成分來豐富、發展、壯大自己的文化,就變得非常重要。佛教也是如此。我覺得佛教要吸收現在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乃至其他文化中優秀的成分,才能發揚光大。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國家、其他的文化也是如此。我覺得這是目前全球范圍內的一個問題。
Q:具體來說,您認為政府該做什么?
A:現在我們國家政府也非常鼓勵、支持傳播與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佛教過去有很多志愿者,他們把古印度的梵文、巴利文翻譯成中文。現在我們要把中文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這樣不懂中文的人才能夠看得懂。
所以我覺得政府除了辦孔子學院、培養人才,以及翻譯介紹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籍以外,還需要有更多的人才。
在中國,可以說對西方的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小學生都開始學英語,你到書店去看,非常多的國外書籍翻譯過來。但在外國,懂中文的人很少。這樣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差異性很大。如果外國人有很多人懂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就不會有很多的偏見、誤解。我覺得這個跟文化有關。
但是在把我們的東西翻譯出去讓外國人了解這方面,我們做得很不夠。所以我就想在這方面多做一點努力。要讓人家喜歡看,能夠傳播出去的佛教才是好的佛教。
中國佛教信眾的信仰層次
Q:通常來說,在中國什么類型的人比較容易信仰佛教?
A:現在各個層次的人都有,信仰的層次也不一樣。可能剛剛開始,燒香、跪拜或是做一些供養;到第二個層次,他可能會去研究佛教的經典,研究佛教的理論;再深一點可能就會去念經、做早晚功課、吃素念佛,當居士;再深一個層次,他可能就出家。所以我覺得還是有不同程度的差別。
這跟過去可能不太一樣。過去農民比較多,現在中國農民不少也都變成城里人了。城里的人已經比農民多,情況在發生變化。
Q:對,是2013年年底,城里人的數目歷史上第一次超過農村人。這個也是您發展微博的一個原因嗎?
A:我開微博,目的就是給大家提供便利來接觸、了解佛教。否則現在人很忙,沒有那么多時間天天往廟里面跑。往廟里跑也要花銷,要花錢和時間。此外,一個人一天往往也沒有那么多時間來學很多東西。所以我每天給他一點點,慢慢就會潛移默化,就會產生影響與作用。
寺廟學修功能與旅游功能的協調管理
Q:很多寺廟旅游的人太多,就跟真正的信仰有了沖突。您的寺廟沒有這個問題?
A:我覺得這涉及到寺廟管理的問題。因為過去我們很多的寺廟都是宮殿式的結構。天王殿、大殿、觀音殿、齋堂、禪堂等,就像小故宮一樣。這樣出家人修行生活區與公共活動區不容易區分。那么,我提倡現在的廟參觀的區域和出家人修行、生活的區域應該嚴格分開。這樣,既能夠發揮寺廟參觀游覽體驗方面的功能,又能夠保證寺廟的出家人不受到游客的影響。
全球化與新時期的宗教信仰特征,中國有多少佛教徒?
Q:中國信仰佛教的有多少人?
A:這個我們沒統計過,答案不容易很確切。但是我總的感覺這個數目至少是用億來計的,肯定不是用萬來計的。
因為不好統計,比如上廟里去磕頭、燒香、跪拜,算不算?這個不好說。有宗教行為,算不算宗教信徒?
要都算進去,這個數目就很大。如果不算進去,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數目—至少對佛教有好感的人是非常多的。中國的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民俗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宗教面臨的情況跟之前已經不一樣了。兩三百年前,科學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是很單純的。20世紀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后,大家對于和平的愿望都非常強烈。世界大戰的發生,對人的毀滅、傷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覺得,過去的宗教考慮的可能只是它自己一個宗教,那么它現在要同時面對很多的宗教與教派。
其次,現在許多個人有宗教信仰,但是他跟宗教組織沒有關系,他不在哪一個宗教組織的管轄之下,但是他也有宗教方面的情感。有些人可能各種宗教都接觸,這個教學一點,那個教也學一點。還有,現在世界上所出現的這些新興的教派,有的最后甚至演變成邪教,這些問題都是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