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園林綠化,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在城市數量和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據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城市(含縣城,下同)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2.55%,綠化覆蓋率達到38.1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0.83平方米。全省先后有19個城市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縣城)稱號,有37個城市被授予省級園林城市(縣城)稱號。城市的園林綠化,在改善城市環境,美化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當前,我省的城市建設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對城市的園林綠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必須認真總結、反思和改進工作,在今后的城市園林綠化中進一步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用更新的成績、更大的成效譜寫全省城市園林綠化的新篇章,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尊重自然,提升園林綠化的生態功能。一是掘棄傳統的園林觀,將城市作為一個大園林來看待,建設城在園中、城在林中的園林城市。要使園林綠化真正從自我體系中走入城市,與城市的建(構)筑物一起共同構成城市的物質空間;要盡最大可能不搞人工的東西,多搞自然的東西,在綠化的“化”上下功夫;要根據城市的特點,積極拓展綠色空間,合理增加綠量,努力做到綠地的均衡分布。二是貫徹生態優先原則,正確處理好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休閑功能、避災功能的關系。要進一步開發和提升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效應,做到觀賞與生態有機結合,切實解決當前存在著的重視景觀、重視觀賞效果而忽視生態功能的現象。三是圍繞提升生態功能,做好園林綠化規劃和設計。如規劃建設大型的集中連片的城市綠色開敞空間,并盡可能與更為廣闊的鄉村田園相連,使其成為城市的氧源和生態支柱;規劃建設從城郊進入中心城區的楔形綠地,以調節城市的風向,交換城區與郊區的空氣;規劃建設“森林式”的綠化,做到喬、灌木和花草同時應用,注重生物多樣性,等等。
二、順應自然,遵循園林綠化的客觀規律。一是因時因地制宜。要根據所在城市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組織進行園林綠化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堅決反對違背客觀規律的“反季節植樹”“大樹進城”和不計成本、不計代價的“一日成林”;反對城市園林綠化中的“崇洋媚外”,盲目引進“外來樹種”,大力提倡選用適合本地生長的鄉土植物和樹種。二是慎用硬質鋪裝。要認真貫徹落實住建部最近發布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對于非用硬質鋪裝不可的園林綠化工程,一定要選擇具有良好透水效果的材料;對于以“防滲膜、橡膠壩”等形成的“假濕地”,要態度鮮明地予以取締。三是積極開展生態修復。對于城市內被破壞的山體、被污染的水體,要精心制訂修復和防治方案,運用現代技術進行修復和處理,使其盡早恢復城市生態本底,增強城市的生態效應,更好地造福城市人民。
三、保護自然,強化園林綠化的監督管理。一是將保護落到實處。切實加強對城市自然山體、水系、濕地、林地的保護,堅決遏止破壞既有自然生態系統和園林綠化的行為,并注重克服當前存在著的“挖了又栽、栽了又挖”的不良現象;二是踐行節約型園林綠化。要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下大力推廣更自然、低成本、易維護的園林綠化模式,從而提高城市園林綠化的效率和效益。如: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推進集雨綠地建設、提倡節地型立體綠化、應用環保建筑材料等;三是提高管養水平。要下決心克服“重建輕管、只建不管”的傾向,加強園林綠化養護隊伍建設,足額安排年度園林綠化的管養經費,切實解決好“一年綠、兩年黃、三年植、四年無”的問題。四是加大執法監督。要加強園林綠化法制建設,通過立法劃定永久性綠地和生態用地;加大園林綠化執法巡查力度,嚴肅查處擅自砍伐樹木、肆意侵占綠地等違法違規行為。
總之,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是一個大課題,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加強研究、注重實踐。必須強調的是,在園林綠化中“尊重自然”,其實質就是對園林綠化這一崇高職業的尊重;“順應自然”,并不是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要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其實質就是要科學地規劃建設城市的園林綠化系統,扎實地做好園林綠化工作;而“保護自然”,則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家園,保護城市的園林綠化成果,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從事城市園林綠化的工作者,其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和實踐更應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更應成為先導者和示范者。要通過譜寫城市園林綠化新篇的實踐,不斷彰顯生態文明的價值和魅力,體現生態文明的效應和追求,不負時代的期盼和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