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黃石成功創建成為國家園林城市。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中央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黃石市委、市政府積極貫徹中央精神,高度重視園林建設工作,從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后,向更高的目標——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邁進。在“創園”和“創森”過程中,黃石市園林局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
利用自然資源——山水融合
黃石境地自然山水資源極其豐富。但是百年礦山開采,資源枯竭,生態修復給我市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黃石作為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武漢城市圈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要屏障。建設生態城市必須遵循在保護的狀況下利用,在修復的基礎上開發的原則。堅持敬畏山水、環境優先的原則。建設和維護完整的、連續的、暢通的、多樣性的園林生態景觀系統。疏通水系、連通山系,園林景觀斑塊、生態廊道等有機連接,實現城市園林生態景觀格局的連續性和通達性。
首先,市境融入武漢城市圈生態系統格局,構建滬蓉高速公路、武九鐵路等東西向綠軸。城市間建設多組天然與人工相結合的生態綠楔,起到生態系統隔離和保護作用。重點保護以森林和草地為主構成的“綠脈”和水體與濕地組成的“藍脈”地帶。保護具有江南鄉村特色的綠色村莊、歷史建筑。
其次,市域內建設生態系統框架;構筑綠心(利用黃金山、磁湖、大冶湖共同構成中心城區生態綠心)——綠廊(河流、道路等生態隔離帶)——綠楔(小雷山、天臺山、黃坪山自然山體)。
另外,市區以東方山、黃荊山、西塞山、大眾山等生態保護屏障。實施以山為屏的山地公園建設工程,著力豐富青山綠林,修建游步道和基礎設施,讓市民上山踏青。以環磁湖景觀建設,青山湖截污、清淤建設為重點,實施以水為景綠化工程,精心打造濱水景觀,讓市民親水游暢。
協調統籌資源——城鄉結合
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城市,必須樹立生態優先理念,統籌城鄉發展。讓市民能夠真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統籌鄉村資源,相地合宜,因循環境。結合新農村建設,實施美麗鄉村、生態富民工程。房前屋后栽樹種果,既美化鄉村又生態富民。實施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工程。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既關停了礦山又有效保護了生態。實施綠色村莊保護工程,原貌保護適度開發,既保護了傳統,又傳承了文化。
統籌城市資源,全民動手,廣泛布綠。結合城市建設,新建一批以植物園、遺址公園為特色的專類公園建設工程。實施以市民出行慢行系統需求的城市綠道工程。以觀花、觀葉、觀景為特色適地適樹、一路一品的道路綠化改造工程。實施以生態造景為主的湖泊、濕地理水工程。通過建城區見縫插綠、垂直建綠、屋頂布綠,山水入城、公園環繞,讓城市擁抱森林。
統籌“園博”資源,通過第十屆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湖北省黃石市首屆園林博覽會,黃石市陽新第二屆園林博覽會三級園林博覽會的參與和承辦、主辦,促進園藝交流。從而為推進黃石的生態立市、產業強市作出園林綠化事業新的貢獻。
發掘創新資源——社會聯合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充分調動全市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只有全市大合唱,單位齊上陣、市民緊配合,才能贏得社會的融合,自然的和諧。
以綠為骨,強化各具特色的小區綠化生態園林建設。以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為抓手,通過房地產綜合開發營造居住小區景觀特色。極力提倡開發商居住區綠化與道路景觀結合實施,建設小游園,讓市民出門見綠、抬頭見景。
以點帶面,突出配套協調的庭院綠化建設。廣泛動員全市各廠礦、企業、機關、學校充分利用自身單位的庭院建設林蔭停車場,生態景觀區。
以資促建。大力弘揚勁牌企業捐資建園的奉獻精神。廣泛動員市民捐資認建認養,通過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經營權、冠名權,大力吸納民間資本,切實解決園林綠化建設資金短缺問題,充分利用市場的方法和手段激發市場活力。
激發人力資源——人我和合
建設生態城市離不開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離不開全市人民的智力支持。作為城市建設一員,號召大家主動融入到熱情洋溢的建設大軍之中。立足新起點,謀求新突破,建立新機制,擴大新成果,堅持“理山水、琢園林、建精品”的生態理念,依托獨厚的自然優勢,依靠團結、務實的人力資源,發動和動員社會各界、企業參與生態保護和建設。
從園林綠化的廣角視度,如何建設好我們賴以休養生息的城市,需要每個人的付出,需要一代人一代人不懈的努力。堅持是一種品質,專業是一種能力,創新是一種勇氣,責任是一種擔當,只要每個人多出一點力、獻出一點愛,我們的城市會像春天一樣變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