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花
摘 要:數學課堂中,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動手;動口;動腦
筆者依據新課程標準以及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了解到“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再把思考的內容轉化為口頭語言,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這就是說教師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學生的素質教育體現在對他們思維能力的培養上。在教學中只有留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和時間,學生才有可能去思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思維能力才會逐步發展,素質教育才會落實。我們的做法是: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操作中觀察、分析、比較、綜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和概括,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
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啟發學生在知識形成、鞏固和運用過程中進行分析、綜合、比較。
三、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讓學生自己動口總結,啟發學生對觀察、分析、比較的結果進行概括歸納,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讓學生事先準備好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個,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1個長7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教學時,先讓學生擺一擺,看一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擺好后可以直觀地看到長方形的面積為15平方厘米。此時讓學生仔細觀察,討論一下,你發現了什么?通過討論,學生很快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可以用5×3來進行計算。這時,再引導學生說一說:為什么用5×3來計算?5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讓學生歸納總結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歸納總結后讓學生試一試用長×寬算出長7厘米、寬5厘米長方形的面積。然后用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一擺,來驗證一下是不是正確。
這本是一節枯燥乏味的概念數學,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不知不覺中也就提高了素質教育。
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也就是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可以給學生一個充分的空間去發現和總結事物的規律。在發現、總結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消化數學知識,達到在“動手、動腦、動口”中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 河南省虞城縣界溝鎮趙樓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