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燕 覃建新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導學案的設計”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好導、學、講、練、輔五個基本環節。導是一堂課的開始,主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導學案中,設計得好,學生目的也自然明確,學習積極性高,學得也輕松,教得也自如。
關鍵詞:小學導學;教學實驗;環節
導學案是在導學中的實際教學上讓學生根據教師課堂設計進行的一個環節。要根據課文內容,充分展示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中簡潔生動。如,在教學《長城》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導學案的:先讓學生說說長城在哪里,你看到的和收集到的長城有哪些特點。這樣從導學中學生自言討論,初步了解了長城,先有長、高、堅的特點,也知道了長城現在是旅游勝地。正是這種導讓學生對課文學習有一種求知的渴望,然后帶著這些好奇心,走進課文學習,從學生自主學習中,很快了解課文中的長城。像長龍、高大、堅固、寬等找出相關詞語。在這種導學案中設計出學生收集和討論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有了學習興趣。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也教得非常輕松。
學是學生主體活動的具體體現,也是完成導學案設計中的自主實驗最重要的部分。在新課改中,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已成為課改新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新形式。我們在教學中,要抓住課文重點、難點,設計好導學案作業,讓學生從教師的設計中帶著問題去讀書。學生在分組學習討論中弄清問題來源,了解課文重點和難點,這樣的導也為教學營造出一種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其實導學案是教學中一堂課的重點指南。如,教師在設計中多鉆研教材,設計有關課文中的導學案練習題,讓教師在教學中少講,讓學生自主發現,這樣不就使課堂更活躍了嗎?
導學案是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是培養學生獨立能力的又一表現。課堂中設計導學案更有梯度,要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前后聯系。在學習中學生根據教師所設計的案題中,從討論中發現學生的難點,教師教學也自然有的放矢。教師教學的環節中,要多巡視了解學生的難易度,進行引導學生學習,走出老一套灌輸教育的舊課堂形式,使課改進一步得到落實。
講這個環節,要以集體討論為思考題,通過教師對學生自學結果檢驗后,可以針對自學中的難點,解決問題的線索,或把問題分解成幾個部分,由學生自己找答案,逐個解決。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提綱挈領式的板書,以強化學生討論的結果。
課堂教學則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主,并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如,語文八冊七單元中我的發現“小棟和小東的話”,在閱讀中細讀,聯系文中的上下文了解詞語,從教學生引回憶,學生學習討論學習方法,了解文中詞意,從而了解文中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在寫作中的目的。通過學生的反復練讀,就完成學生獨立運用了,也對課文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教師在講的環節中也會自然減少廢言。
練是教學實踐的最重要環節,也是鞏固知識、訓練技能的教學過程。導學案中,要注重有層次的安排好練習題。練習時,不僅要引導學生檢驗疑難問題是否解決,探討是否達到了導學目標,還需要注意總結所學的學習方法,如,學習了古詩《紅雪》,我從學生初讀、品詞、解句、會意、背誦幾個練習環節中讓學生對這首古詩完全自主掌握,收效良好。
輔也是我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學生能力參差不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里,了解學生,有效地進行輔導。輔導分為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幾種形式,對重點難點,教師要多舉例、多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從書中找出答案,這樣才會使學生真的自主受益,這樣的輔導也才能解決教學中的根本問題。
總之,導學案的設計是把握教學形式而設計的,要充分體現出學生自主學習形式,要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環環相扣,以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作者單位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子埡完小)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