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美術教育的主要目標,并不是單純地教授課本知識,而是要發掘學生的內心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孩子的每一幅畫都記錄了他們的童真,利用他們的想象力給大家一個意想不到的世界。每一次作業練習,要精心地設計新穎的作業形式,將多種智慧的作業設計融入美術課堂,讓學生在不同的作業中找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感,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情感。
關鍵詞:個體;作業形式;鑰匙
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都有讓你驚喜的創造力。小學階段,美術教育的主要目標,并不是單純地教授課本知識,而是要發掘學生的內心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小學美術的教學對技法的要求并不是很嚴格,如果教師過度地關注學生運用技法的效果,容易導致學生對美術教育產生反感或喪失信心,這反而會適得其反,與小學美術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在低年級的孩子眼里繪畫就是一種沒有負擔的游戲,他們的作品往往是他們個性的體驗。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每一次作業練習,要用心設計每一次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作業訓練中大膽、自信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將多種智慧的作業設計融入美術課堂,讓學生在不同的作業中找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感,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情感。
一、讓孩子作品失去個性的不良因素
1.對技法運用的嚴格要求
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審美孩子的畫,沒有深入去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去用自己的方式批判孩子的不熟練,單一的評價標準只會禁錮自己和孩子的發展,讓孩子的想象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逐漸讓孩子失去對繪畫的興趣。
2.盲目的鼓勵
一味地鼓勵,學生便會不再有更高的自我要求,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3.作業本上不太負責任的等第
久而久之,孩子會喪失作畫的信心,懷疑自己的作畫能力。
二、作業設計的藝術
1.給學生足夠自由發揮的空間,分層作業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直接輕松地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特征,也有不同的認知能力,我們應該尊重個體的發展,關注不同孩子的作畫能力的差異,為不同的孩子制訂不同的作業題目。在四年級《提袋的設計》一課作業要求中,我設計了這樣三條:制作一個簡單的長方形提袋,對它的外包裝進行設計;有興趣的學生也可以嘗試制作一組不同造型或彩紙的提袋,注意提袋造型的美觀性和實用性;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制作一個系列的宣傳產品。
分層作業照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非常有效的發展,學生的作業質量在整體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對美術的學習更感興趣了,更多的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作業創作的樂趣。
2.合作的力量
合作能夠彌補孩子個體差異的不足,更能讓每個孩子得到發展的目標,當孩子在創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就會喜歡上美術課。在我上《卡通畫》一課時,就采取了小組合作的作業方式并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先請幾位善于表演的學生上來分別表演喜、怒、哀、哭、愁,大家被逗得捧腹大笑,我隨即用卡通畫的形式畫出了他們不同的表情,孩子們看了很是欣喜,都想來嘗試一下。在合作的過程中,孩子們拿出了各自收集的材料,交換著、共享著,一個個小組在歡快的氛圍下開始創作起來,你剪、我畫、他粘。合作意識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就算平時不太積極的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也會被帶動起來。每一組作業都匯集了整組同學的才能和創意,處處綻放著孩子們智慧的火花,這樣的作業也是他們快樂的體現。
3.鼓勵孩子擁有探索的勇氣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這是所有孩子的天性。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教學思維不能局限,而更應該挖掘孩子探索的欲望,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去發現美,再用自己的方式把這樣的美表現出來。創作前的觀察很重要,是知識積累的過程,大自然的美無窮無盡的,形狀怪異的昆蟲、顏色豐富的花朵等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都是我們創作的材料,世界的萬物在不同的孩子眼里是不同的,所創作的作品也是多樣的。
4.給學生盡情展示的平臺
作業的形式可以多樣、新穎,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融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將自己滿意的一幅作品制作成一張賀卡,相互贈送;剪一張精美的窗花,裝飾我們的教室;設計一個美麗的紋樣美化服飾等,讓我們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所學的知識能夠跟生活結合,不僅能調動學生的作業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各種形式的作業展就是校園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能激發學生的繪畫熱情,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盡可能地想辦法喚醒孩子的內在潛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給予每個幼小心靈深處的影響,讓他們擁有健康、智慧的美術學習過程。畫畫是孩子快樂的游戲,每一個孩童天生就是畫家,每一幅畫作都記錄孩子純真美好的童年,表達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展現了他們的內在潛能,伴隨每個孩子的成長。
參考文獻:
孫傳云.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探究.林區教學,2012(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