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川
今天,我上五年級的科學,內容是“健身手電筒的探究”。
我把預先準備好的六個健身手電筒帶到課堂上,學生的興趣大增,有幾個學生說:“這節課要做實驗了!”大家都很興奮。我隨即在黑板上寫下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健身手電筒的特點:不用電池,手搖其手柄,電珠就能夠發光。學生好奇心強,說要我親自試試看,我抓住手柄,開始慢慢搖起來,起初燈泡不會發光,學生有一些失望,隨后我加快了搖手柄的速度,學生一陣“哎呀”的聲音,燈泡亮起來了,教室里一片掌聲,我示意讓大家安靜下來,讓學生觀察后回答健身手電筒的組成,學生回答不完整,我向大家作了補充和指導。
它由外殼、手柄、齒輪、磁鐵、線圈、導線、燈泡主要部件組成,然后讓學生分組,研究健身手電筒的發光情況,在探究過程中,發現改變用力大小,燈泡明暗程度會改變,用力越大,小燈泡越亮,然后學生用螺絲刀拆下手電筒,把電磁鐵中間的圓形磁鐵拿下,換上厚度一樣、大小相同的鐵塊,搖動手柄,燈泡不會發光,叫學生記下這一實驗現象。
我再叫學生將原來的磁鐵放上,搖動手柄,燈泡發光,將線圈間的導線斷開,學生怎樣搖手柄,小燈泡都不亮,學生分組討論,得出了實驗結論。
從這一節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來看,都是很成功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實科學這門課程,如果有實驗,就應該讓學生去操作實驗,通過實驗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同時能看到實驗現象,討論得出實驗結論,學生記憶深刻,容易掌握和牢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只要對這一門功課產生了興趣,教學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作者單位 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新民鄉馬坪地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