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文
摘 要:針對小學數學中部分教師在教學“找規律填數”時出現的一些錯誤認識加以分析,從“規律”的本質含義和“找規律填數”的真正用意兩方面闡明了錯誤認識的根源,并提出了在教學“找規律填數”時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關鍵詞:找規律;填數;重復
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和一些教師討論“找規律填數”的問題。如,這樣一道題:“1,2,4,( ),( )。”括號里填什么?一些教師認為兩個括號里既可填8和16,又可以填7和11。填8和16的理由是從第一項開始依次乘2,填7和11的理由是從第一項開始依次加1,2,3……看起來都非常有道理,都是按照規律在填數。又如,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教學110——小學數學主流話題、疑難問題透析》的第195頁《突破思維定式看規律》一文中,也認為“找規律:1,2,3,( )”這道題的括號里要突破思維定式,不要只想到4,還可以填2.5、3、5、6等很多種填法,并各自說明了理由,最后通過種種分析,甚至認為有無數種填法。
粗看起來以上的兩種情況都沒有什么問題,但只要我們想想以下兩個問題就能看出以上兩種情況都源自對“找規律填數”的錯誤認識:(1)“規律”的本質含義是什么?(2)“找規律填數”這類題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先來看看“規律”的本質含義。詞典里的解釋是:自然界和社會諸現象之間必然、本質、穩定和反復出現的關系。在百度百科里也有對規律的哲學定義,其中有一句話:“其實,規律,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那種適用范圍在兩處或兩處以上的結論,或曰判斷,或曰命題。”我覺得說得通俗易懂。
綜合起來我認為,“找規律填數”就是先要從數列里已經給出的部分找出規律,而這個“規律”必須至少出現兩次,然后根據已經重復出現的“規律”去填出后續的數,而不能用只出現過一次的所謂“規律”或是用后續填的數與前面的數構成的“規律”來進行填數。
回過頭來分析一下本文開始部分說到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的第一種填法,也就是填8和16,我認為是準確無誤的,原因是第一項“1”乘上2等于每二項“2”,第二項“2”乘上2等于第三項“4”。此時,“依次乘上2”這個規律已經重復出現2次,已經成其為“規律”,然后按照“依次乘上2”這個規律填出8和16。第一種情況的第二種填法,也就是填7和11我認為是錯誤的,原因是第一項“1”加上1等于第二項,第二項“2”加上2等于第三項,此時不要認為所謂的規律“逐項多加1”出現了,殊不知此時這個所謂的規律才出現了一次(第一項加1成為第二項,第二項加2成為第三項,“加2”比“加1”多加了1,但這個“多加1”只出現了一次),還不能成其為“規律”。所以,我認為后續兩個括號里按照所謂的“逐項多加1”分別填7和11是錯誤的。
第二種情況填“4”是正確的,我覺得不用多說。而關于其他幾種填法,我們先來看看《突破思維定式看規律》一文中提到的理由:
為敘述方便,本文提到的前項、后項指相鄰兩項,且從第二項開始;提到前項、中項、后項指相鄰三項,且從第三項開始。
按照常規思維,我們首先會想到4,突破思維定式,我們還可以有很多填法。部分填法及理由如下:(1)填2.5,中項÷前項+1=后項;(2)填3,后項依次是前項的2倍、1.5倍、1倍……(3)填3.5,中項÷前項+前項=后項;(4)填5,前項+中項=后項;(5)填6,從第三項開始,每項等于前面所有項的和。
該文中已經提到的5種所謂的規律在“1,2,3”中只出現了一次,還不能成其為真正的規律,也可以說那5種所謂的規律并非在“找規律”,而是在人為地“杜撰規律”。那么按照這些杜撰的規律填的數就無疑是錯誤的,或者說是連規律都還沒找到就開始填數。
那么,我們在教學“找規律”時要注意些什么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一是教師本身要理解“規律”的本質含義;二是首先要讓學生在數列已經給出的部分“找規律”,體驗“找規律”的過程,特別是要讓學生體驗到重復出現的“規律”才是真正的規律,然后才是根據找到的規律去填數;三是在命題時要讓“老師設計的規律”在數列已經給出的部分至少重復兩次。
寫到此處,我與幾位老師進行了討論,他們對我的觀點并不完全支持。一是有一位老師認為像“1,2,3,( )”這樣的數列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的確可能有其他的規律;二是認為像“1,2,3,( )”這樣的數列太過簡單,要想填的數唯一,最好再多給出一些數,或是在后面加上一些用于驗證規律的數。我對他們的觀點也不反對,但我始終認為:在小學數學的范圍內,只要“找規律填數”的真正含義是“從數列已經給出的部分找出規律后再根據找到的規律填數”,我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當然,因為數學海洋寬無邊、深無底,本人又才疏學淺,有不對的地方還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易同祥.有趣的找規律填數[J].數學小靈通:1~2年級版,2009(05).
(作者單位 重慶市璧山縣河邊小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