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父母雙方外出工作或打工,而自己留在老家與自己的隔輩親人、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這些學生由于缺失最佳階段的家庭教育,入學后成了我們農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問題,給我們平日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在面對這些學生的教育時,我們應更加關注這些學生,做到細心、愛心、耐心,再結合教育。
一、細心了解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特點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了解這些情況,有助于教師與學生的父母溝通或者與其他監護人聯系,及時溝通,做好學生的教育。
2.及時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動態。了解學生情緒的變化,平時各科的學習動態、興趣愛好發展都要及時發現、及時地給予幫助和糾正。
二、用愛心來呵護留守兒童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對學生深沉的愛,兼有父母親的溫存和睿智的嚴厲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影響,負面情緒情感的長期積累導致缺乏安全感,依賴感強。
1.私下交談。平時注意觀察他們的言行,遇到情緒的波動,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和他們聊天,開導他們,幫助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批語交流。學生每天都要完成作業,教師看到學生的作業情況做出不同的回應。學生看到教師的話就會有一些反應,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教師的愛。
3.電話與學生父母溝通,讓父母成為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接通學生父母的電話,告訴他們學生的表現,讓他們多鼓勵學生,稱贊學生的在校表現,告訴學生有困難找教師,也讓父母定期給學生打電話,隨時關心學生的成長、心理需求,也可以用書信的形式,通過文字表達對學生的牽掛、想念,鼓勵學生勤奮學習。
4.通過走訪、交流、談心等,找到科學的應對措施,不怕花時間、精力,不怕遭遇挫折失敗,對于那些缺乏關愛的學生,更多地奉獻愛心,施以耐心的教育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心態,必要的時候還要開展心理輔導等。
三、耐心地幫助留守兒童成長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性格形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道德修養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他們的學習和性格個性的表現都明顯有別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學生。我們教師應本著“人無完人”的態度,耐心幫助他們走出困擾,對癥下藥。
耐心和每個學生交流,說說話,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了解這位學生,說不定還能有意外收獲,知道其他學生的性格特點。如,我們班的張治文同學,父母離異,長期與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時上課無精打采,沉默寡言,作業潦草、拖拉,但一下課就在操場瘋跑、瘋玩,很是調皮,這種判若兩人的態度讓教師無法理解,在與他多次交流后,才了解到他缺乏自信,上課不敢表現自己,自覺性差,一堂課對他來說,很漫長,不自由,平日在家瘋跑習慣了,不喜歡上課,覺得太拘束,我就耐心地引導他,上課多鼓勵他。他勞動積極,就號召全班學生學習他,給他講小學生應遵守的規則。當然,這些教育不可能立竿見影,需要教師多說、多指正,慢慢等待良好效果的出現。
教育是一個瑣碎復雜的工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更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面對留守兒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當的教育方法。我們只要多一份愛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細心,多一份留心,多一份責任心,這些學生將會和其他學生一樣快樂健康地成長。
(作者單位 陜西省銅川市宜君縣城關第一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