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紅
在賞識備受推崇的今天,許多人認為懲罰沒有了意義。但中國青少年研究會主任孫曉云卻認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各有其責。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巧妙而藝術地運用懲罰,能與賞識教育一樣,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懲罰教育絕不是體罰。懲罰教育是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改正自己的錯誤。那么,怎樣才能在對孩子不施加任何壓力的情況下,讓他們主動、積極地去接受批評呢?我在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摸索出一套懲罰的方法。我把它戲稱為溫柔“陷阱”法。溫柔,即對每一個犯了錯誤的學生都要有愛,愛心應成為懲罰的前提;“陷阱”,即懲罰要講究藝術,“陷阱”是懲罰的手段。懲罰的藝術是用愛心挖掘一個陷阱,讓學生在這個陷阱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懲罰并健康地成長起來。
溫柔“陷阱”的設置有幾種方式。
一、“自投羅網”式
有的家長一聽說孩子犯了點錯誤,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紅皂白就是一頓猛批狠打,結果不僅收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長和教師雖然不打孩子,但是采取諷刺挖苦等方式,讓孩子在心靈上受到傷害。這種“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在某種意義上并不亞于體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才是最好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擔任小學校長時,看到一位學生用泥塊砸另外的同學,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學后到辦公室去。放學后,陶先生來到辦公室時,那位學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沒有批評他,反而掏出一顆糖給他,說:“你按時到,我遲到了,獎給你。”學生驚疑不定地接過糖。接著,先生又掏出一顆糖,說:“我制止你用泥塊打人,你立即住手,我應該獎勵你。”學生疑惑萬分地接過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顆糖,說:“根據我的了解,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這說明你有正義感,這顆糖也是獎給你的。”這時,學生激動得流下眼淚,說:“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顆糖:“這顆糖獎給你,是因為你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好啦,我的糖給完了,我們的談話也完了。”
這種“懲罰”教育,是在濃濃的情感中實施的,是對孩子心靈深處的觸動,孩子不但沒有任何的抵觸情緒,還受到了很大的感動。但就是在這種溫情的“懲罰”中,孩子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心悅誠服地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二、“投其所好”式
著名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麥克勞德每次談及他的成功因素時總是對自己小時候的一次“懲罰”念念不忘。
有一次,小麥克勞德萌發了看看狗內臟的念頭。于是他和伙伴們偷殺了校長家的寵物。校長得知此事后,決定重重懲罰麥克勞德。可誰也沒有想到懲罰的內容竟是叫他畫一張狗的結構圖和一張血液循環圖。
校長的懲罰藝術之高明,在于他透過“殺狗事件”看到了麥克勞德的興趣愛好,并且投其所好,用一種意味深長的方式激勵了麥克勞德的情感因素,使他落入了校長設下的溫柔“陷阱”。使他在受罰中不僅反省了自己的行為,而且保護了他的積極性。
我在工作中也經常利用“投其所好”法“懲罰”犯了錯的學生,如罰犯錯的學生畫畫、罰寫作、罰做好事等。這類彰顯學生特長的罰,與其說是罰,不如說是一種激勵。這么富有人情味的“懲罰”,哪個學生不樂意接受呢?
三、“責人先責己”式
批評學生,貌似簡單,實則復雜,切忌“急功近利”。“以退為進”的批評表面上是給學生留一些余地,實際上是在無形中給學生一面鏡子,照出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責人先責己,教師先自我批評一番,讓學生在教師的批評中找到自己的不足,知不足方能求上進。
我班有個學生叫潘孝雄(化名)作業常常是“缺斤少兩”,我巧用“陷阱”,在他的作業后面寫上:“真是對不起,老師少給你兩個勾,我找不到地方打,怎么辦?”第二天,他把作業如數奉還,還帶上了紙條:“是我不好,您能再補我兩個勾嗎?”
每學期期末那天,我總是很真誠地在學生面前做一次深刻的“檢查”。找出自己一學期來的不足,發自內心地向學生說一聲“對不起”,并真誠地希望學生向家長轉達我深深的歉意。
責人先責己,側面點撥,引發自信,良藥不必苦口。措辭誠懇的自責,往往勝過耳提面命的說教。
四、“底下私了”式
一天早上,我班一位學生報告,她的午飯錢不見了。我經過調查,基本上確定了錢是阿峰拿的。于是,我找來阿峰,告訴他:“偷竊是一種違法行為,如果繼續下去將會走向犯罪。”可他始終不敢承認。我又告訴他:“如果是你拿的,你就悄悄放回去,我們可以把這件事私了。我保證不在同學面前說出來,絕對保密。”后來就聽到了那位丟錢的學生報告,錢找到了。同學們自今也不知道錢是誰拿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老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熱愛學生。”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犯點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每個教師都應該深知,犯了錯的學生也有尊嚴,也有人格。如果教師不顧及這些,把學生臉皮撕破,很有可能會造成在這些學生破罐子破摔,甚至會發生意外。
社會在飛速地發展,學生的變化也是多種多樣,新時代的學生渴望新時代的教師,德育追求新型的藝術。“懲罰”有法,但無定法。“懲罰”是一服苦口的良藥。只要我們從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出發,掌握“懲罰”的藝術,并將之嫻熟地應用于日常的德育之中,讓“懲罰”溫柔起來,便可一舉多得。善用“懲罰”這一教育藝術,會與賞識有異曲同工之效。
(作者單位 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長干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