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朝蘭
2013年10月18日上午,我園大一班的王潔老師給大家呈現了一堂思維領域的公開課——“感知數與量”,當天參與研討活動的來賓和我園的所有老師(共計10余人)都臨場進行了觀摩。王潔老師在活動中設計了一些有趣的游戲環節,讓孩子們按照大海中小魚的顏色、形狀、游向等來給小魚分類進行點數,以此來感知20以內的數與量。在王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都非常高,都想到黑板前去給小魚分類張貼,老師一次次的環顧、點名、引導分類操作、表揚……
但是,就在老師和大多數孩子都還在激情高漲的參與活動的時候,有一個大個子的男孩兒撅著小嘴,擺弄著右手指(直接指向王老師),滿腹委屈地朝王老師吼起來:“哼!哼!王老師根本就不公平!他都上去第二次了,我才一次!就是不公平!”他旁邊的一個男孩兒也站起來跟著起哄。頓時,整個活動現場似乎失去了控制……作為業務園長的我,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外校的領導和老師們是不是會有看法,我們的努力是不是會因此而大打折扣……但是當我冷靜下來之后,也為老師和孩子們的表現而感到自豪欣慰。原因如下:
首先,20以內數字的認識和點數,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免不了會掉以輕心,不集中精力;但我們的老師很優秀,抓住了孩子們的特點,讓他們能主動參與,獲得對20以內數理的認識和按照不同條件進行分類的知識,真正做到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要求——在游戲中快樂學習,獲得感性認識。
其次,在上述的活動中,雖然由于孩子們的參與度“過盛”,造成了上述的“失控”環節,但反過來想,這樣的活動不正是我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所要求的“以人為本”“以游戲為載體”“讓孩子主動參與活動,從而獲得感性認識”的最好體現嗎?
再次,需要提出的是我們的“師幼關系”。我們的王老師沒有對那個大個子男孩不理不睬,也沒有對他武斷訓斥,而是采取了一種表揚加商量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最終與“問題小孩”達成協議,并且以一種和諧輕松的“拉鉤鉤”的游戲方式結束了這場“突發狀況”。
如此看來,與這樣一群充滿智慧與童真、“無所不知”、“能言善辯”的“小大人”們相處,確實不是件易事,這需要我們的幼兒園老師百般的耐心與機智與孩子們“斗智斗勇”,與他們進行互動、溝通,把自己置身于孩子們的童話世界里,與他們一起去探索童年的真諦!
(作者單位 重慶市銅梁縣福果鎮中心幼兒園)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