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幼兒來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幼兒園里,幼兒所有的生活都是教育內容,而幼兒教育目標也終將通過生活來達成。通過預設比較適宜的幼兒教育課程方法,鍛煉和培養幼兒感興趣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打破傳統的教育計劃和手段,改革教育目標和內容,創造幼兒教育發展模式的自然形成,為此對幼兒進行目標管理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組織結構等,給予有效的比較明顯教育課程的改革,并及時對幼兒教學模式方法步驟進行調整,做好最佳預成課程設計。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課程設計;預成課程;教育觀念
一、幼兒園課程傳統教育模式分析
幼兒所有的生活都是教育的內容,那么幼兒園該為幼兒創造怎樣的生活?什么樣的課程對幼兒是積極有效的?這幾年,我們提出了“有效課程”的概念,希望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多地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而不是他人的,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認知態度與方式。對幼兒教師而言,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大部分成年人總是喜歡孩子按成人的意愿、想法和節奏做事……
在一年來的實習實踐過程中,在對大、中、小各班進行《拜訪大樹》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預設了一些兒童發展的目標。如,希望幼兒認識大樹外形、生長規律并能夠運用藝術形式表現對樹的認識等。但在進行過程中,教師卻發現幼兒更愿意分享自己“想成為什么地方的什么樹”的心愿。教師接納了幼兒的想法,開始耐心傾聽他們的表達并將其記錄了下來。
我想成為小區花園里的檸檬樹,這樣我就可以每天看媽媽回家了。
我想去南極當一棵樹,因為那里沒有樹。
我想成為幼兒園里的柳樹,因為柳樹有長長的枝條,小朋友都很喜歡。
我想成為公園里的松樹,因為松樹不怕冷,一年四季都不掉葉。
我想成為胡楊樹,因為它可以一千年不死。
我想成為恐龍時代的銀杏樹,因為我想去看看真的恐龍。
……
幼兒在成長中只有依靠自主心理活動才能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智慧,成為自己!當幼兒憑借自己對樹的認識與了解展開想象的翅膀,積極地表達自己心愿時,臉上綻放著光彩,其中的豐富與飽滿讓人贊嘆。他們有的關注個人感受,有的關注他人,還有的將目光投向了歷史和未來。在表達過程中,幼兒教師與同伴的贊賞也讓他們有了更積極的心理體驗。教師需要靜下心,暫時放下那些預設過程與結論,方能發現和了解幼兒的思維與想法。
幼兒作為接受學習者的根本原則,是課程創設強調幼兒教育學習的過程,也是理解和轉化自己想法的過程。作為課程設計者,教師要為兒童學習及成長提供良好學習氛圍和環境,創造機會讓他們自我闡述,自我思維、體驗、思想與觀念,告之怎樣解決學習活動中所發現問題的方法,規范普通話授課,做幼兒學習的榜樣,給幼兒在物質與精神世界提供交流學習條件。這是幼兒與教師互動交流的過程,也是幼兒教師保持教學警覺性,不斷對幼兒需要的和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判斷與抉擇的過程。在這樣的課程中,幼兒教師必須將幼兒視為完整的人來看待。這是一個用生命見證生命成長的過程,幼兒教師也能夠從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滿足。
二、新課程、設計課程、完成課程的創造研究
當我們站在幼兒角度思考課程、設計課程、完成課程時,一切似乎都慢了下來,幼兒有了更多自由思考和表達的機會。讓幼兒嘗試著順應自己節奏生活和學習,才算得上真正成長!在如此情況下,對幼兒教育比較有效的方法是:(1)積極學習了解最佳設計課程目標是什么,搞清楚設計和組織這樣兒童教育課程的原因、意義、價值收益是什么?與創造新課程設計教育模式有何區別。(2)以自己原有教育課程的設計和創造預成教學課程的基本經驗為根本,創造設計生成新課程的方法和理念,使幼兒教學頭腦中長期構思的設計、創新教育課程的舊思維與生成課程的新方法聯系起來,找出矛盾、沖突和障礙所在,創新原有教學經驗,整合新的教學經驗和計劃,這也是設計理解新課程教育的根本點所在。
所以說,幼兒新教育是在理解和生成新課程價值理念后,按照預成幼兒課程的教學方法那樣設計新的科學教育課程預成計劃,積極地引進并吸納生成課程的思想辦法和觀念:(1)在創造學習活動方案時,預備各類假設,各類課程進行的教育結果,以便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幼兒的各種學習狀態和反應與辦法措施相對應,及時解決和處理新發現的不良問題。(2)當發現兒童有感興趣、有價值的情景表達時,即可打破原來的設計方案,調整課程教育活動的內容。(3)如發現原計劃活動的時間、進程、目標不符合現在新情況時,不要死搬硬套原計劃方案,要靈活運用新問題、新方法,讓新的事情順其自然而進行。對正在進行的教學課程活動內容、目標、結構進行創造和反思,拋棄缺陷和不足,及時對新預課程進行調整。
三、預成課程設計的理念和目標
第一,通過對我國幼兒學前教育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創造適合我國的幼兒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歷史及可能,在中外幼兒課程教育理論上尋找共同點和有利教學課程的原則,在融合國內外幼兒教育觀念的基本問題上,把我們需要吸收的和利用的積極的東西消化并應用起來,創造新的幼兒教育為主體的最佳預成課程理念。
第二,對于外國好的教育方式、先進教育理念,我們要將它們整合到幼兒園課程新的理論體系中來,在我國新時期幼兒園教育規劃良好教育的環境下,為幼教師資力量進行積極課程教育“中國化特色”改革,保持教師良好心態和堅定的信念。
第三,我國的幼兒園新課程教育理論創新,既需要對我國現在幼兒園教學的實際情況與家庭教育傳統有共同的認知性,也要對國外的幼兒教育觀念、教育理論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過程。
幼兒園課程教育傳統模式是用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和組織手段把預成課程設計成基本教育目標,改革并創造新兒童教育方法模式,改造一切舊經驗教育,在經驗同化、經驗應用的過程上,設計成自己新教育課程,在理解新經驗基礎上,創造出以幼兒為主體的最佳預成教育方法的課程設計。所以,在創設幼兒新課程教育目標時,一要以自己感受心態去創造和吸納各種知識教育信息,利用不同文化教育背景和時代要求、歷史環境的差別等方法;二是預成課程設計要認識并創造新時代環境下兒童教育的獨特性和共同性,繼承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創造自我文化教育認同感和科學性。
總之,對幼兒園教育課程設計是整個兒童教育的基礎階段,是幼兒教育的首要組成部分,認識和了解我國幼兒教育發展之路,不能完全照搬經驗模式,一勞永逸,而要創造利用,繼承優秀文化教育,獲取新經驗和新信息的科學教育模式,走新時期兒童發展教育之路。在當前兒童教育基礎上,向外國幼兒教育學習,實現國際幼教科學化、外來幼教課程的“中國化”教育模式,將是我國兒童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程方生.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實踐批判[J].江西教育科研,2006(5):58-62.
[2]石中英.本土知識與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13-18.
[3]王春燕.百年中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回顧及反思[J].幼兒教育,2004(5):6-7.
[4]張愛華,曉黛.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文化訴求[J].教育導刊,2007(2):7-11.
[5]周兢.幼兒園課程發展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走向(上)[J].幼兒教育,2003(3):26-27.
[6]龔孟偉.當代課程理論中國化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3):50-53.
作者簡介:李娜,女,1987年4月出生,山東臨沂人;大學本科畢業,臨沂市蘭山區工業園中心幼兒園教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和幼兒園管理工作。
(作者單位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工業園中心幼兒園)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