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霞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文自知。”朗讀,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朗讀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讀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讀,大者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匯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現就小學語文朗讀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見。
一、朗讀激情情文并顯
朗讀是引導學生還原語言情境、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含的重要方法。因此,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高漲的朗讀興趣,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在讀中理解、感悟。
1.以情激情
小學生的情感發展最容易受老師言語表情感染,有一定的模仿性。老師可以通過融情地范讀,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情感的形象感染學生,引發學生的朗讀激情。老師朗讀時最好能做到脫胎換骨,通過自己的動作、神態充分地把感情表達出來,鼓舞學生的情緒,喚起學生的內心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老師范讀時最好讓學生閉上眼睛,欣賞文字,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描述畫面,發展獨立語言,通過體驗情境,扮演角色,強化感受,發展局面語言。這樣能把真實的情感活動與具體的語言環境自然地融合起來,讓師生在真切生動而優美的情境之中,通過朗讀和欣賞真切地感悟。
2.氣氛渲染
朗讀體會情感,感悟內容,是憑借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經常進行情感啟發,采取氣氛渲染。在范讀或學生朗讀時,放上相配的音樂,有時播放相關的動畫或影片。通過氣氛渲染,把學生引入情境中,讓學生去想象、去感受、去體會,之后進行朗讀,就達到語言和語境的融合。
二、朗讀品味,文字感悟,個性培養,主體成長
對文章進行斟酌細品是領悟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注重讓學生邊讀邊畫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邊讀邊品味語言的美感。朗讀,讓學生感悟文章豐富的人文內涵,提高閱讀的能力。在指導朗讀時,采取個別讀、小組讀、角色讀、集體讀。自我表演性的朗讀,朗讀效果不強調統一,不求一格化。只要朗讀,就激發、表揚,即使讀得很糟,他也努力了,說明他正在進步。求同存異,鼓勵朗讀創新,激發朗讀情趣,同時,“讀”就是一個深入體會、身心投入的過程,能把一篇文章讀得流暢自然,徐疾有度,輕重適宜,情感到位,足以表明你不但能欣賞文章的語言,也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內容與思想。
聽、說、讀、寫本是一體,語文教師牢牢樹立這個觀念,切不可厚此薄彼,以至于最后顧此失彼。朗讀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行為過程,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內化為豐富的內心想象。有意義的朗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個性,而且發展了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
(作者單位 四川省萬源市太平鎮第二小學校)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