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新
摘 要: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特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施,使學習的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充滿情趣。由此,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也逐漸多了起來,那么,這些活動的實效性如何呢?通過分析發現,學生的許多活動還存在著浮而不實、高耗低效的現象。
關鍵詞:閱讀教學;課堂活動;實效性
課程改革的實施切實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新面貌:學生的思維活了,教師的組織新了,課堂中研討的氣氛濃了。隨之而來的活動也多了,隨文即興表演、小組合作討論、師生互動交流……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上,師生、生生活動頻繁,層出不窮。那么,這些活動的實效性究竟如何呢?筆者認為,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輕實質重形式、浮而不實的高耗低效現象。
一、課堂表演只重形式
課堂表演,作為理解、感悟語言的一種有效方式,逐漸贏得了教師的青睞,并以蓬勃之勢走進了語文課堂。實踐表明,適時適度的情節表演,確實能夠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形象化,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有位教師執教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第二教時,復習回顧后問:“同學們,你們想把這個故事演出來嗎?”“想!”學生頓時來了興趣,精神振奮。于是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排演話劇,之后上臺表演,其余學生做評委。每演完一組教師問:“好不好?像不像?”學生答好(像)或不好(不像),然后讓評委打分。最后評出“優勝獎”“組織獎”“道德風尚獎”若干名,總之皆大歡喜。
乍一看,本節課學生動手實踐、情緒高漲、思維活躍,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諧的發展,也落實了課后作業中“排演課本劇”的教學要求。細思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感悟、品味、欣賞能力增強了多少,內化、運用語言的水平提高了多少?是否只重視了表演的形式而忽視了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內化和運用?其實,課堂表演是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語言文字服務的,是一種學習語言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那位教師能利用學生活潑好動、樂于表演的天性,使課堂表演從重形式轉變為重視品味語言、感悟內化語言的正確軌道上來,讓表演始終為學習文本語言服務。那么,表演就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二、小組合作有名無實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成為語文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可有的教師未領會其實質,動輒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而不管學情是否需要,問題討論是否必要,認為只有小組合作才能體現課改新理念。如,在教學《小鎮的早晨》(蘇教版第九冊)一文時,教師問:課文寫了小鎮早晨的哪些特點?你最喜歡小鎮早晨的哪個特點?根據學生的喜好分為“恬靜”“熱鬧”“緊張”三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于是,學生挪桌子搬凳子,分成三團后,各組成員便開始“合作學習”。然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匯報并釋疑。當一生問:“恬靜”什么意思?師:“恬靜”什么意思呢?小組討論討論。生答曰:安靜;幽靜。師:到底哪一個對呢?小組討論討論……讓學生從合作到合作再合作,一節課竟然合作了20多分鐘,教師該講處不講,該導處不導,結果學生在表面熱熱鬧鬧之后仍然未能品出文本的語言內涵,領悟出合作學習的方法。此種教學活動造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又一種“高耗低效”現象的發生。
三、實踐探究偏離實質
某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讓學生準備瓶子、水、石子,在課堂中動手實踐,意在使學生感知水“慢慢地上升,最后喝著水”的語言內容,體會烏鴉愛動腦、善思考的語言內涵。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學生水裝少了,瓶子里石子裝滿了水還未上升多少;有的學生水裝多了,剛投幾塊水就溢了出來,弄得課桌上全是水,書本也濕了;有的學生投到最后,水都被石子“喝”光了。結果,教室里吵吵嚷嚷亂作一團,導致課堂失控,時間白白流失。
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在課前準備好一套實驗器具,讓一學生到講臺上操作或教師自己演示,讓學生親眼觀看文本語言所描述的內容,之后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想象烏鴉當時的心情,感受它善于思考、聰明勤勞的精神品質。然后引向課外,引導學生課后動手實踐嘗試,想一想在當時的情況下還能有哪些辦法也可以喝到水。這樣把實踐探究與理解品味文本語言結合起來,使實踐探究始終為學生感悟、內化語言服務,為學生發展思維、提升精神品質服務。
四、拓展延伸華而不實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者,針對課文特點進行適當生發,整合課程資源,對文本以外的課程資源進行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本也無可厚非,但是有的課堂拓展延伸的活動太多,擠占了學生潛心會文、涵泳品味文本語言的時間,沖淡了文本的主體地位。一位教師執教《找秋天》,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秋天的各種資料,接著映示關于秋天的多媒體課件。忽而金黃的稻浪,學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紅的蘋果,學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黃澄澄的梨子,學生大呼:“哇!秋天太美啦!”最后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對秋天的贊美。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繪畫匯報……整節課學生活動頻頻,唱、舞、演、畫充斥課堂,關于語文的活動多了,而針對語言的活動少了,語文的主體被大大地淹沒了,語文課堂中的活動成了華而不實的“空中樓閣”。
豪華落盡見真淳,形散神聚味更長。優質的閱讀教學課堂當如一篇形質兼美的散文,課堂上學生活動的目標應指向文本語言,為理解、感悟、品味和內化文本語言,不斷增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神”而“動”。唯有如此,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作者單位 江蘇省漣水安東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