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吟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三年級的作文教學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愿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目標看似簡單,其實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還是極具挑戰性的。三年級學生剛剛邁入寫作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法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在初期的新鮮感過后,往往感覺無從下手。這就如小馬過河,其實河水不深,卻由于未知而茫然不知所措。如何改變這種窘境呢?我認為關鍵取決于教師,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只要好好用點心思,必能引領學生邁上作文之旅。
一、以興趣搭石,避免懼怕的心理
興趣是獲得知識進行創造性創作的一種自覺動機,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創作的內在動力,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這條長河中,第一塊搭石就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每次揭示習作題目,我總是變樣地以謎語、故事、圖畫出現,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進行人物外貌描寫小練筆時,我首先出示一個描寫班上有顯著外貌特征的學生的片段:“他只有1.30米的個子,卻足足有50公斤重。臉胖乎乎的,硬生生地把眼睛擠成了一條縫,一笑起來臉上的肉抖動得特別厲害,好像一塊彈性十足的水果凍。”當學生哄堂大笑后齊聲說出那個學生的名字后,教師相機問:“誰能再寫這么好的片段讓我猜一猜呢?”同學們紛紛舉起自己的小手。
二、以生活搭石,尋找習作的素材
作文來源于生活,教師必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去觀察、去尋找寫作的素材。有了生活這個取之不盡的搭石,學生就有用之不竭的豐富的習作素材,學生的習作自然具體又有感染力。
我的做法是,在習作課前給學生明確的習作要求,放手讓他們到生活中去搜集習作素材,進行構思。學生所寫的習作大多是他們眼中的世界與生活。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內容是:寫一寫自己的課余生活。在作文指導課前,教師就可以結合“綜合性學習”布置學生注意觀察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留意自己最喜歡的一項課余活動。通過活動,既愉悅了學生的身心,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力,又豐富了他們的習作素材,讓學生真切地意識到習作是和生活緊密相連的,為習作教學做好準備。
三、以想象搭石,增添習作的樂趣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激發想象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這絕對是指導學生寫好作文中最有趣味的一塊搭石,對于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教師不妨常用。例如,五冊習作七用動物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可愛的動物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動物確立關系、編故事情節、編對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是快樂的。他們充分表現自我、自由想象,不僅思維得到引發和鍛煉,寫作興趣也提高了,寫出的作文更是充滿童真童趣。
四、以方法搭石,踩穩習作的腳步
“三年級作文要側重訓練寫好一段完整、連貫、通順的話……”這就要求我們指導學生踏踏實實地練好這個基本功。在學生尚未掌握寫一段話的技能時,教師要“扶”他們一把:降低寫作深度,以方法架設“搭石”,讓學生能穩穩“趟”過去,順利到達河的彼岸。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往往明白了作文要寫的是什么,可該怎么寫呢?依然是一個謎。所以,面對剛剛接觸作文的三年級學生,教師很有必要在作文教學時,引用教材上的一篇類似的文章或同年級學生優秀的作文為范文,與學生一起品賞范文的精彩。在此基礎上,教師便可以著手引入習作的主題,結合范文步步為營,層層推進,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開頭、過程、結尾是怎樣寫的,學生對寫作文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后,讓學生把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事或物與范文結合起來進行模仿與借鑒,學以致用。
當然,“扶”是為了更好地“放”,當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時,教師要逐步放手,讓他們自由而盡情地發揮。否則,學生的作文就像工廠生產出來的商品,缺少許多靈性與創新。
總之,小學三年級學生才剛剛步入寫作之門,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愛作文的情感,引導學生從“要我作文”轉變成“我要作文”。只要有了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知識的儲備,學生寫作難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相信他們也會在習作中收獲快樂!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呂塘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