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巖
互聯網金融潮攪動一池春水
文/馬巖
不久前,央視某評論員論及余額寶時冠以“吸血鬼”、“金融寄生蟲”之名并呼吁對其取締,使余額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此,在隨后不久召開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明確表示不會取締余額寶,這在為廣大余額寶用戶吃下定心丸之余不禁引發人們思索,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未來該如何前行,在其沖擊下的傳統金融業又會發生哪些改變呢?
近一年的金融界風云涌動。余額寶、零錢寶、理財通,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橫空出世,使人們觸摸到了互聯網金融的脈搏。2014年2月27日,天弘基金高調宣布,截至2月26日,余額寶最新用戶數量已經突破8100萬。這意味著距其上線不過數月時間,余額寶的用戶數已超過中國股民數量。
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與盈利方式,以余額寶為代表新興的互聯網金融讓傳統金融業看到不一樣的未來。而互聯網金融的加入,正如沙丁魚群中突然出現的那條鯰魚,攪動并促進著魚群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是大勢所趨。”和訊網副總經理王煒藍說,“但最近2到3年,互聯網金融將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只有那些專業性強、有著獨特商業模式的企業才能夠存活下來。”
這也吻合了參加2014年全國“兩會”的某些代表委員們的觀點。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挑戰和沖擊,它絕不會全是負面的,一定會帶來創新的因素,要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在歷史上起到的革命性的作用。不過,互聯網金融要權衡好發展和規范,總體來說需要在發展中規范,對創新點要特別審慎處理。它一定會有毛病,但不是說看到毛病就把它掐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認為,要支持容忍余額寶等金融產品創新,同時將適當采取措施對其可能產生的流動性、價格波動等風險加以引導和防范。投資者首先應對其投資產品性質進行了解,然后再進行投資。

雖然當前互聯網金融雖然已經觸動到中國的傳統金融行業,但卻并不能完全代替金融業。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總經理丁化美認為,互聯網不可以顛覆傳統的金融,它是對現在金融業的一個有效補充和發展。
在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看來,互聯網金融的崛起正將中國金融業推向新的改革之路。“互聯網金融在宏觀上可促進金融改革,向著市場化方向發展,在微觀上還可改善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有利于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
好貸網創始人李明順表示,任何人在網絡的幫助下,都能得到很好的金融服務。未來如果有人要貸款,可能只需要給貸款機構一個授權,貸款機構就能了解到客戶的信息,快速地通過網絡發放貸款。
在大數據背景下,數據分析被看作是當下最有潛力的行業。李明順認為,雖然互聯網企業掌握的數據并不多于銀行,但這些更偏向于客戶平時生活的數據能夠更好地為互聯網公司所利用,數據分析能力則將成為互聯網公司競爭力的核心。“未來誰擁有數據變得并不重要,而數據加工者才最為重要,誰能真正用好這些數據,誰就能得到更廣闊的市場。”
實際上,互聯網企業也正在朝著這樣的方向不斷進發。接近阿里金融的人士透露,阿里金融后續也要尋求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分享其對數據的分析能力,與金融業共享大數據時代的數據紅利。
盡管整體規模還小,互聯網金融的迅猛勢頭還是著實讓銀行緊張。央行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月份人民幣存款大幅下滑,減少9402億元。這與余額寶的快速增長恰好形成對照。但易寶支付CEO唐彬認為,即便是超過9000億元的存款都搬家去了互聯網金融,也不足以撼動銀行這個龐然大物,“最重要的是心理沖擊”。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易歡歡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互聯網金融未來至少在兩個方面對銀行構成相當威脅:一是行業準入的打破;二是導致銀行凈息差的空間縮減。
壓力使一貫行動緩慢的傳統金融機構也行動起來。他們一方面籌建新型互聯網平臺,另一方面推出針對性的產品——交行的“實時提現”、工行的“天天益”、招行的T+0貨基等現金管理工具陸續出籠。招商銀行T+0最快1秒鐘贖回,7×24小時節假日無休,有市場人士指出,這在速度和時間上已完勝余額寶。
但銀行真的能應對得了互聯網金融嗎?一位專門負責與互聯網機構合作的銀行管理層對此表示沒有信心。“互聯網企業的組織形式和效率是我們銀行無法比擬的。”他說,互聯網企業可以由一個很小的項目團隊提出設想并快速投入資源,銀行則需要一層一層審批。最關鍵的是,一個為自己的想法努力爭取的銀行員工,在設想通過層層審批之后,自己又能獲得什么?“憑銀行的現有體制無法勝任。”
也許這就是問題的癥結,銀行今天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組織形式和體制。只有徹底的改革,銀行才可能有取勝之機。這或許可以算作互聯網金融送給金融改革的一份意外驚喜!
而針對目前有關方釋放出的強化監管的信號,互聯網企業存在普遍擔憂。研究機構和互聯網企業普遍認為,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只要劃清底線即可,不必太細。
其實,這已經不是互聯網企業第一次面臨這樣的挑戰。十幾年前,電商剛剛興起的時候就曾經面臨過電商廣告的監管問題。2005年,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也曾經面臨過類似挑戰。這次恐怕也不是最后一次。
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將挑戰決策層的智慧,即如何在監管與創新中把握好平衡——監管不力則出現行業泡沫和社會秩序混亂,監管過度則扼殺底層創新。而失去創新,金融改革或將永遠在紅頭文件上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