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芳
摘 要: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d小調(暴風雨)》OP.31 NO.2是貝多芬鋼琴代表作之一,本文將通過對該曲的樂譜版本和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的音響版本進行分析比較,為以后的鋼琴教學起一些幫助。
關鍵詞:貝多芬;《暴風雨》;鋼琴奏鳴曲;版本;教學
幾年來,在學生高考前仔細聽他們的彈奏,發現很多問題,他們在彈奏中很少注意曲目本身需要投入的感情,而是只管自己想怎么彈就怎么彈,對曲子的作者、創作背景、風格、樂譜版本了解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就開始彈奏。種種原因,導致高考分數普遍比較低。所以,作為一名專業鋼琴教師,有必要對這些方面進行研究,以便在今后教學中吸取教訓,讓學生能在充分理解曲目的情況下,進行彈奏,從而取得理想的成績。
考慮到近年學生參加高考,選擇曲目中貝多芬的曲子比較多,所以就以貝多芬的一首《暴風雨》作為切入點,進行樂譜版本和音響版本的分析,從而來判斷不同的學生更適合哪個版本的學習。
1 對貝多芬《暴風雨》樂譜版本的分析
我將通過從不同樂譜中樂曲的表情術語、力度標記、連線標記、踏板技法、指法進行比較,來看不同版本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差異。以下分析的版本均為貝多芬去世后出版的版本。(以下汕頭大學出版社版本簡稱“S”版,人民音樂出版社版本簡稱“R”版,中國青年出版社(維也納原版)版本簡稱“Z”版)
(1)表情記號、力度標記和連線標記比較。
表情記號和力度標記,將會更好的幫助演奏者把握住演奏分寸,連線是決定音和音之間是連奏還是斷奏的關鍵。三個版本,在這幾方面并沒有太大沖突。
(2)踏板的技法比較。
貝多芬是使用踏板方面的先驅者,手稿中踏板標記同音符有同樣重要的意義。貝多芬的手稿中有的曲子有踏板標記,有的則沒有。“S”版比“R”版和“Z”版在踏板的標注上更為詳細一些,有較大差別。“R”版和“Z”更接近原版。
(3)指法標記比較。
三個版本都有一定的差異。貝多芬本人喜歡在黑鍵上大量采用拇指,或讓幾個長的手指互相跨越,但這種指法并不適合所有的人。所以在演奏中,經常是根據每個人的手的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自己的指法。中國青年出版社(維也納原版)版本的指法是根據貝多芬手稿來編輯的。東方人普遍都手小,所以學生在彈奏中,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手大小,來適當調整指法,讓學生更好地完成曲目。
2 對貝多芬《暴風雨》音響版本的分析
《d小調(暴風雨)》鋼琴奏鳴曲現已成為鋼琴家成長過程中必彈的曲目和優秀鋼琴演奏家的音樂會保留曲目之一。我將選擇以下具有代表性的3位演奏家錄制的作品進行分析比較:
施納貝爾具有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被譽為“貝多芬專家”。從施納貝爾所制的貝多芬《d小調(暴風雨)》鋼琴奏鳴曲的演奏錄音中可以感受到,他強化了對比,增強了樂曲的戲劇性。全樂章音樂材料的對比性不強,只是運用調性的轉換在各個不同音域中表現思潮的奔騰和在流動中追求生命的欲望。
李赫特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詮釋極為熱情奔放并且別具一格,被人們認為是“21世紀最富有浪漫色彩的鋼琴大師”。李赫特所錄制的貝多芬《d小調(暴風雨)》鋼琴奏鳴自成一家,他的演奏將速度大膽地變動,極端地夸張強弱力度,描繪出一幅暴風驟雨的畫面。李赫特的表演藝術創造是在即時感情沖動的作用下進行的,這是一種感情傾瀉式的演奏。
肯普夫所錄制的貝多芬《d小調(暴風雨)》鋼琴奏鳴曲處理的與眾不同,極為出色;特別是第三樂章像是涌動一種歡暢的流水一樣自信。他的演奏特點:含蓄、細膩、織體清晰,親切高貴;音色優美如歌,樂曲的分句和速度自然而合理,絲毫沒有矯揉造作,追求外在效果的傾向。
3 不同類型學生對貝多芬《暴風雨》版本的選擇
在幾年的鋼琴教學中,我初步歸納出了以下幾類學生:(1)平時彈琴非常努力認真,但是平時反應比較慢,在鋼琴的彈奏中學生既要視譜,還要雙手協調合作,同時還要注意踏板的使用,多方面的協作導致了反應慢的學生通常在彈奏中出現很拘謹的一面,越彈越僵,最后出現死彈琴的局面。(2)平時的演奏曲目都有比較好的把握,規規矩矩,在技巧上已經不存在難度,但是情感上比較欠缺。(3)對于曲目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平時主觀能動性較強,彈奏中,非常自由,但是又缺少對曲目很好的駕馭性,在個人感情得到充分發揮的時候,往往出現了節奏不準確,出現錯音等情況。針對以上三類學生,我做了如下思考和選擇:
對于第一類學生,在樂譜版本的選擇上,我給學生選擇了各方面標注都更加細致的“S”版,這樣,在彈奏中需要學生額外思考的時間就會減少,可以將更多的思想放在如何彈出美妙聲音這方向來。在音響版本的學習上我讓學生多去聽聽施納貝爾的演奏,相比之下,施納貝爾的演奏不以自己一時的感情沖動左右自己的演奏藝術創造,因此在他的演奏藝術創造中,演奏家本人的感情色彩是最少的。我認為在學生最初的學習階段,遵守作曲家的原意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學生彈奏中可以引導學生多學習這個版本,深入分析,在技術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嚴格按照作曲家的本意來彈奏。不需要太多的情感上的投入,對演奏會更加得心應手,在意識上使曲子簡單化從而使演奏水平能最好地發揮出來。
對于第二類學生,平時在選擇樂譜版本上我仍然選擇了各方面標注都更加細致的“S”版,這樣能讓學生在彈奏中更好地發揮出技巧,曲目沒有那么呆板。在音響版本上,對于該類學生,我選擇李赫特的作品讓他們進行學習,事實上,最自由的是李赫特,他的演奏主觀性很強,他的演奏個人感情色彩最濃,即興性最大。他在不同時間或不同場合的演奏中就會發現,兩者之間的差別很大,真正是最浪漫的。多聽聽,可以培養學生彈奏的感情。在對曲目的基本技巧已經不在話下的情況下,更該讓學生接觸一些情感方面的東西,使曲子更加吸引人,從而發揮出學生最好的演奏水平,增強學琴中的自信心。
對于第三類學生,在選擇樂譜版本的時候我選擇了“R”版和“Z”,更接近原版,這樣可以適當的壓住學生自身過強的主觀能動性,使曲子得到更好的處理。在音響版本上肯普夫的作品是個不錯的選擇,在音樂風格上,他的貝多芬少了一些沖動,突出的是溫暖,嚴謹而不刻板,抒情而不造作。講求客觀主義和自我表現相平衡的音樂表演美學觀念它能積極引導學生更加含蓄、細膩的去演奏。把對音樂的追求放在彈奏音色優美如歌,樂曲的分句和速度自然而合理上,而不是去矯揉造作,追求外在的效果上。使學生能最好發揮自身的彈奏水平。
4 正確選擇貝多芬《暴風雨》版本后出現的效果
在平時教學中,我通常會去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特征以及掌握的技術來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的版本來演奏,也得到了一些比較喜人的成績,去年的高考中,鋼琴上線率達到了100%。但是在教學中,也出現了問題,比如一些學生在老師說了去聽一聽名家演奏的曲目后,過多地去模仿,而失去了自己的音樂也有學生過度模仿從而造成了形似而神不似的局面。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再仔細研究,然后去改進。
一首樂曲的正確演繹,來源于對作品的理解,完全依靠細致正確的讀譜,研究作曲家的音樂語言,領會其作品的音樂含義。再經過演奏,賦予音樂作品以活的生命。一名學生要正確演繹曲目,通常又是依靠于教師的指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是任重而道遠的,需要對作品和學生都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才能讓學生彈奏出既不違背作曲家本意又具有自己風格特色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2] 林逸聰.音樂圣經(增訂本)[M].華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