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
摘 要: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和風俗習慣。因此,其思想和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引導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必須認真分析并準確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特點,不斷探索思想教育的新途徑,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
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包括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深入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意識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的放矢地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努力實踐“以德治國、科教興國”的基本方略,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少數民族大學大學生是民族地區人才后備力量,是國家建設的后備力量,毛澤東就指出:“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從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不可能的”[1]因此,要解決民族問題必須有一批獻身于少數民族地區各項事業,具有正確的民族觀,了解民族風俗習慣,熟悉民族工作規律的人才。今天的民族大學生就是明天的少數民族干部,他們與本民族人民群眾有著密不可分的天然聯系,他們是未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及各項事業的骨干力量。
1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等教育受到社會大環境變化的影響,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要不斷推陳出新,要靈活多變,才能適應時代的特點和需要,否則就事倍功半,欲速則不達。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結合書本知識、專業知識。同時又要強調思想性與政治性,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是厭惡心理。知識性的教育必不可少,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之一,成才的前提。但是,知識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融為一體,把教育作為政治的仆人,使得教育缺少自主性和自由性,是不可取的。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學校教育有時所關注的僅僅是工作本身,往往把上級的一些帶有評估性質的任務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目標,而較少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體驗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命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內在感受主觀經驗和深刻情感,生命通過體驗感知自我,認知他人和解讀生活)與內在精神的發展和社會要求看學校的德育工作。更多地受外在功利(物質主義如分數、功能主義如馴服)的制約,于是,導致極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動蛻變為對規范與守則的盲目遵從與機械的行為操練,即德育與生活的疏離。
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對德育的疏離,即物質主義(分數)、功能主義(馴服)的高漲和個人自由的張揚對德育的排斥;另一方面是德育對生活的疏離,即德育過分強調外在功能(過多規范與限制——削足適履)、強調結果。同時,德育過分強調即時效果。在德育的過程中,有的內容確實需要灌輸,但是,單靠灌輸肯定是不行的。那些“你們應該怎么樣”“你們必須怎么樣”,只是讓學生追趕德育的終點,不讓他們感悟教育的真諦,在強烈、明顯的德育目的下,學生成了一群被不時驅趕的羊。
2 以體驗感悟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充滿生活體驗與生活關懷,感悟生活意義,富于生命活力的人本教育。而以高校大學生為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體現對學生成長的深度關切。它的宗旨在于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生活要素,通過人際互動、主動參與、體驗感悟等方式,促進高校大學生“成為生活世界中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有愛心的人、善于合作的人、意志堅強的人、一個誠實寬容、是非分明的人,既具有健全發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發展的社會性” 思想道德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思想道德踐履的土壤。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說:從本質上來講,思想道德教育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質量的教育,不能把思想政治從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離出來,否則就是形而上學。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把大學生群體看成是人,而不是工具,不是一個被動的筐,什么都能往里裝。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走進生活,貼近社會。提高技能,而不是滿腦子的“仁義禮智信”“馬恩列斯毛”,要具備基本的技能,要懂得學習和生活,要學會生存與發展。只有走出大學校園,走進社會,走進生活,才能真正學會自我身心健康成長。否則這種強壓下的學習只能是“轉瞬即逝”。
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教育工作中至關重要,事關整個國家的發展建設,更事關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對各民族自身的建設和發展舉足輕重;對每一個少數民族大學生本身的成長也不容小視。但是時代變化,社會變化,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因時而變,把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到實處,體現出成效。
少數民族大學生大都“關心民族發展,關注民族事務”,他們有著強烈的民族情感。隨著文化層次、個人素質的提高,這種民族意識有了更明顯的增強,他們對民族問題較為敏感,對本民族的政治地位非常關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開發大學生智力的強大動力。必須抓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項“基礎工程”,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導,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鼓舞和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不斷探索追求,把所從事的專業學習同遠大的目標聯系起來。西部大開發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提高少數民族自身的綜合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激勵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喚起他們擔負起實現民族振興以及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歷史使命感,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氣迎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民族地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為國家發展、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