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靜 張旭
摘要:本文針對藝術類學科中中國傳統裝飾藝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應用實踐進行研究,提出項目導入式教學法,以湖北黃梅挑花非遺文化品牌的宣傳與推廣設計分析為例,在教學內容與方法上將以往的理論教學模式轉化為實踐應用教學方式,突出將傳統裝飾藝術課程導入實踐基地的教學模式,使課程教學設置與實踐基地相結合,在教學思路上立足基地特色,可以讓學生在獲得傳統文化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主動實踐與參與能力,體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意義,以促進與傳統文化產業實踐基地合作模式的改革,達到了優化教學效果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中國傳統裝飾藝術;教學實踐;應用研究;項目導入式教學法隨著社會發展,藝術總是隨著社會變遷而滿足不斷出現的新的審美需求,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發展,不僅受到當代的社會思潮、藝術觀念、審美情趣等影響,同時也受到高新技術、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帶來的巨大沖擊,逐漸演化和創新,形成具有價值性、功能性的藝術設計學科。《中國傳統裝飾藝術》課程作為藝術高校的學科基礎課程,在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和思維方式的引進為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思想提供了更多新的思維,并且教學實踐基地的建立為我們的傳統文化開發提出了更為多樣化的可能性,對于藝術高校來說是一種新型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嘗試,讓培養更多的高校人才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對傳統文化的推廣與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1目前中國傳統裝飾藝術課程的教學現狀
近幾年來,在中國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計劃中,專業基礎教學不僅強調多種專業基礎知識的綜合性學習,也開始注重傳統文化在課程中的滲透,中國的設計教育大多重理論輕實踐、重藝術輕技術,課程設置基本上游離于經濟和市場之外,雖然我國目前有許多藝術院校都是將《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程來開設,但課程內容多停留在表面的裝潢和美化階段,教學脫離于市場,缺乏對傳統文化應用實踐技能,忽視了要通過多方位、多渠道的形式,導致課程缺乏科學性、實踐性及合理性,從而導致學生的專業知識面較窄,專業素質不高,不能全面而有效地服務于企業。而在國外,類似于傳統文化課程卻趨向與當今現代設計應用相結合,面向企業培養實用性人才。強調理論結合實際,重視課程設置和實踐技能訓練,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學生藝術修養和創新能力培養,重視程度較高,這些都給我們在課程教學改革上新的啟示。
2“項目導入式”植入傳統裝飾藝術課程的優勢
從課程改革的意義來看,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學”,把學生視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強調學生獲取知識、訓練能力的研究性角度和方式,立足于激發和引導學生有效地自主實踐學習。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使學生對中國傳統裝飾藝術有深入地了解和直觀具體的感受,將實踐基地的項目課題分階段性導入并加以訓練,通過實際教學方法策略,其優勢在于使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對傳統文化認識加深理解,培養專業技能,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讓學生進行親自實踐項目并操作,從項目課題中自我感知、領悟知識的銜接性,總結項目活動中的自我體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項目導入式”植入傳統裝飾藝術課程教學實踐
立足于本院目前教學現狀,依托建立武漢漢陽江欣苑“高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實踐基地,利用實踐基地的優勢,探索出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合作模式,使課程設置與實踐基地相結合,在教學方法改革思路上立足基地特色,以較高層次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項目課題教學中,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設計訓練,做到高校的產學研一體化,促進與非遺文化產業基地合作模式,達到校企合作的“雙贏”效果。下面以“湖北黃梅挑花非遺文化品牌的宣傳與推廣設計”項目導入分析為例,從以下兩個方面闡釋教學方法的實踐過程:
第一,突出教學環節的實踐性,強調課堂理論與實踐應用的緊密結合。通過前期與實踐基地進行嫁接,在課堂中導入“湖北黃梅挑花傳統文化品牌VI設計”項目,從項目發布到推進過程中,積極輔助開發校外第二課堂,引入非遺傳承人走進學校聯合教學,開展相關的非遺文化講座和技藝講解,學生對黃梅挑花的工藝針法產生了極大興趣,通過技藝培訓學習,將其獨一無二的藝術特色,結合針法入手,對其公司品牌LOGO進行設計,以黃梅挑花“十字針法”特色為設計元素,以“石”為主題涵蓋了中國印章與中國結的抽象形態元素加以變形,推導出最終設計方案。
第二,突出教學方法的實踐性,強調繼承傳統和實用創新的并重原則,將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相結合。在項目導入過程中,為解決黃梅挑花非遺文化品牌存在的產品開發單一性、技藝傳承的艱難性、非遺文化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等問題,組織學生多次與文化傳承人和企業進行溝通交流,加強其傳統文化品牌在VI設計應用部分的實踐創新,從傳統的應用領域向現代產品的開發過度,將現代人們的生活觀念與方式結合在一起,針對黃梅挑花設計中式風格餐桌的三件套產品的包裝設計應用,包括中式桌布、杯墊及筷子包裝等應用產品開發,對黃梅挑花藝術的實用領域帶來有效地宣傳與推廣。參考文獻:
[1] 李澤彧,趙鳳娟.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基本軌跡及未來取向[J].中國高教研究,2010(03).
[2] 肖念.中國大學教學改革邏輯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2(07).
[3] 于楊.提升教育質量意識 構建現代大學治理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2(09).
[4] 張云峰.民族藝術與文字設計的關聯與影響[J].民族藝術,2012(03).作者簡介:付靜(1982—),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武漢江漢大學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張旭(1985—),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武漢江漢大學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平面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