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烈
【關鍵詞】有效提問 準確性 趣味性 思考性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46-01
問題教學法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手段,通過提問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尤其在數學教學中,問題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有效設計問題是高效課堂的重要保證。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探究,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培養。
一、緊扣重點——提問要有準確性
新課改以來,傳統的“滿堂灌”現象少了,教師們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提問作為激發學生自主意識的方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然而,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出現了另外一種不正常的課堂現象:大量的師問生答的“滿堂問”現象。學生根本沒有深入思考的時間,回答問題也只能是張嘴附和,學生的思維游離于課堂之外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其實,提問在于“精”而不在“多”,有效的問題才能達成高效的課堂。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梯形的面積》時,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教學的重點。有的教師設計大量的問題,從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再到梯形面積如何轉化、轉化后與原圖形的關系等。這樣的提問,充其量也只是教師思維的展現,而非學生的探究。其實在三角形的面積一課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圖形的轉化和推導。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同學們,利用前面學過的轉化方式,我們可以將梯形轉化為哪種已知的圖形呢?根據轉化后圖形與梯形的關系,你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嗎?
這樣的提問,能有效引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遷移,學生通過動手剪拼的方法,將梯形轉化為已知的圖形,再通過觀察思考兩種圖形之間的關系,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學生獲得了充分的操作和思考時間,有利于思維的發展。
二、調動熱情——提問要有趣味性
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才能激發自身潛能,集中精力于學習上,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快樂的基礎上產生問題意識,在自主探究中解決問題,提高問題探究的效率。
(一)在故事情境中提問。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0的認識》時,筆者改編了《小貓釣魚》的童話故事,引導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探究數學問題。有一天,天氣晴朗,小貓和媽媽帶著漁具來到小溪邊釣魚。溪邊的環境真好啊,淘氣的小貓哪里還有心思釣魚呢?只見它放下魚竿,一會兒跑進草叢中抓小青蛙,一會兒又跑到花叢邊抓蝴蝶,一會兒又追趕飛過的小鳥。很快,一個上午的時間過去了,小貓連一條魚兒也沒釣到,再看看貓媽媽,已經釣到了6條大魚。接著,筆者問道:“小朋友,貓媽媽釣到了多少條魚啊?你能用數字寫出來嗎?”學生寫出6。然后,筆者又問道:“那么小貓釣到了多少條魚呢?”學生:“沒有魚。”筆者追問到:“沒有應該用什么數字表示呢?”這樣,自然地引出了“0”的概念。
(二)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引思。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數學現象。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情境,將抽象的知識以具體、形象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產生問題意識,進行數學思考。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人民幣的認識》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設計:(1)星期六早上,我和媽媽到菜市場買菜,要買些什么菜呢?(2)以多媒體展示多種面值的人民幣。根據剛才我們買的菜,該怎么付錢呢?這樣的問題,具有真實感和親切感,引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通過思考,實現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構建了人民幣的概念。
三、關注思維——提問要有思考性
數學是一門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科,教師的提問不能以獲得結果為唯一目標,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設計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升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軸對稱圖形》時,筆者首先使用多媒體呈現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如大寫字母Z、正方形、京劇臉譜、平行四邊形、圓形,然后提問:“以上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學生通過觀察和畫對稱軸的方式,判斷出正方形、京劇臉譜、圓形是軸對稱,其他不是。接著,筆者又追問:“以上三個同樣是軸對稱圖形,從它們對稱的角度看有沒有區別呢?”這樣的問題,是學生事先沒有料到的,但卻非常有意義,于是引發了他們進一步深入的思考。經過探究,最后學生發現同為對稱圖形,有些有多條對稱軸,有些只有一條,而有些可以有無數條,使學生深入地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總之,提問是數學課堂的重要環節,提問設計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圍繞學生設計問題,以有效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