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要:綠色工作的理念促使未來工作崗位需要大量的“綠領”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艱巨任務,因此,高職院校加強“綠領”人才的培養責無旁貸。本文從問題背景、課程保障機制、實訓基地保障機制、師資保障機制、評價保障機制等方面對高職院校“綠領”人才培養保障機制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職院校;“綠領”人才;培養;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009-04
問題提出的背景
(一)綠色工作
綠色工作倡議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國際勞工組織(ILO)以及國際工會聯盟(ITUC)于2007年聯合開展的一個合作項目。2008年,國際雇主組織(IOE)加入了該倡議。在UNEP、ILO、ITUC和IOE聯合發表的《綠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實現體面勞動》報告中將綠色工作定義為在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管理等領域有助于保護或者恢復環境質量的工作。
綠色工作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基礎工業、農業和林業六類經濟部門,可以減少企業和經濟部門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并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它們通過推行高效節能策略來減少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的消耗,實現經濟無碳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或避免所有形式的廢物和污染,保護和重建生態系統并保持生物多樣性。其中建筑內以及建筑過程中的能源效率,是最有可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并且帶來就業機會的領域之一,在未來將會創造出大量的直接與間接性綠色工作。綠色工作與中國倡導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二)“綠領”人才
“綠領”(Green Collar)一詞最早由美國佛蒙特法學院教授在1976年向美國國會提交的一份題為《為環境就業:即將到來的“綠領”革命》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事實證明,過去30多年里,“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必然選擇和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為之服務的“綠領”階層日益走俏。
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綠領”階層指的是從事農業、制造業、研發、管理和服務活動的勞動者,他們的工作能對維護和恢復環境質量起到重要作用。“綠領”人才存在于各種各樣的綠色工作中,綠色工作離不開大量的高技術技能“綠領”人才的支持與保障。
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發展低碳經濟與綠色工作。其中,打造國際水平的綠色建筑成為加強綠色生態城市建設和推進綠色工作進程的重要部分。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艱巨任務,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綠領”人才培養保障機制的研究有利于綠色建筑領域“綠領”人才的培養,能夠促進綠色工作倡議與理念在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實施,最終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
課程保障機制
高職院校課程是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實施途徑,主要包括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實踐課三大類。綠色經濟要求更新職業教育課程,將綠色經濟的元素整合到課程中。綠色經濟需要技術發展,技術發展必然會產生新的技能,新的技能要求職業教育課程不斷更新。課程保障機制是實現高職院校“綠領”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基礎。
(一)文化基礎課
目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文化基礎課一般包括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與鄧小平理論、形勢與政策、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體育等。
綠色工作需要的技能包括通用技能與特殊技能,其中通用技能培養應通過文化基礎課程的實施來完成。通用技能一般包括良好的溝通、交流、管理技能與水平,對相關環境立法、環保材料的深度了解、具有提高一定資源利用率的能力等。因此,要保障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綠領”人才的培養,必須首先在文化基礎課程上融入綠色元素。如法律基礎課程不僅要包含所有公民應了解的法律基礎,還應包含政府制定的主要環境法律、方案、規劃,如《環境法》、《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英語課程不僅要包含培養學生一般的閱讀、寫作能力的內容,還應融入并加大對綠色工作、綠色能源、綠色材料和綠色經濟等英文材料的介紹,讓學生及時了解全球范圍綠色工作的進展狀況,并為以后獲得國外綠色工作方面的一手資料提供方便與可能。
(二)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是培養學生形成特殊專業能力的重要保障與途徑。目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一般包括建筑材料、建筑識圖與構造、建筑力學、建筑結構、建筑施工技術、地基與基礎、高層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組織等。建筑業存在著巨大綠色潛能,包括節能的照明設備、家電和辦公設備、太陽能加熱和冷卻及太陽能集熱板、建筑物改造、綠色建筑(節能窗戶、隔離設施、建筑材料、暖氣、通風和空氣調節設備)、被動式太陽能房屋以及零排放建筑物等。因此,高職院校應在原有專業基礎課程中添加新建筑材料、技術、能源效率等內容,保障學生綠色建筑領域所需知識與技能的獲得,如新材料知識、能源效率技術解決、跨部門能源問題的認識、了解其他與建筑裝修有關的職業等。此外,還可以增設一些專門針對綠色建筑的專業課程,如“國內外綠色建筑概覽”、“美國LEED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簡介”、“中國綠色建筑案例剖析”等。
(三)專業實踐課
技能差距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綠色經濟的一個制約因素。在巴西的生物能源產業,孟加拉、德國和美國的可再生能源和環境產業,以及澳大利亞、中國、歐洲和南非的建筑行業,技能差距都有所體現。世界各地大多數的建筑師和設計師們還不清楚哪些材料、什么樣的設計和建筑技術可以用于低能耗建筑,因此也就無法將其應用到他們的項目中去。
專業實踐課是培養學生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徑。當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實踐課主要有建筑工程測量實習、土建實訓、建筑施工圖識讀、結構施工圖識讀、施工管理實務模擬等。
為了加強學生對綠色建筑的了解以及對相關技能的掌握,順利實現“綠領”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可以增設一些針對綠色建筑的專業實踐課,如帶領學生參觀國內一些代表性的綠色建筑,并盡可能參與一些綠色建筑的建設過程,了解其建筑材料的選擇、節能設備的安裝、太陽能的利用等。
實訓基地保障機制
實訓基地是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重要媒介,是學生養成相應專業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一般包括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一)校內實訓基地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主體是高職院校。高職院校應根據專業的特點、行業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校內實訓基地。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內實訓基地一般包括力學實驗室、測量實驗室、建材實驗室、土工實驗室、節能材料試驗室、新型建筑材料試驗室、施工技術中心等。其中,在綠色工作與綠色經濟發展的趨勢下,應加大綠色節能材料試驗室與新型建筑材料試驗室的開放與利用率。通過校內實訓,讓學生更形象具體地了解綠色建筑理念、綠色建筑節能材料,促進其綠色建筑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此外,高職院校要保證校內實訓基地的資金投入,對校內實訓基地及時進行維護與更新。
(二)校外實訓基地
實踐教學僅僅依靠校內實訓基地是不能完成的,還要得到校外實訓基地的保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可以把學生放到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中去,在真實的職業氛圍中培養學生從事和勝任某一職業崗位的能力,使他們的理論知識、技術技能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與成長。
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可以聯合建筑企業、行業共同建設,保證一定數量的建筑建設單位供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以后建筑都將會朝著綠色建筑發展,應保證一定數量的綠色建筑校外實訓基地供學生參觀、實習,讓學生了解綠色建筑理念及技術等融入到建筑產品的過程與方法、綠色建筑特征、綠色建筑效益、綠色維修、低碳節能、綠色品質、綠色運營管理服務等,保障“綠領”人才目標的順利實現。
師資保障機制
高職課程的實施、培養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高質量師資隊伍的保障。高職院校師資隊伍要保證有一定數量與質量的“雙師型”教師與兼職教師。師資隊伍的合理與否對順利實現“綠領”人才培養目標有重要影響。
(一)“雙師型”教師
《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建設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又有較強技術應用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職院校一方面要通過支持教師參與產學研結合、專業實踐能力培訓等措施,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另一方面要重視從企事業單位引進既有工作實踐經驗、又有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應努力構建與維持與專業規模比例相協調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從數量和質量上要滿足專業對“雙師型”教師的需求。高職院校一方面要注意不定時地派送教師去企事業單位參觀、學習,鞏固自身的理論知識,同時加強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要適當引進企事業內部理論知識扎實、高技術技能人員充當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在綠色工作的背景下,“雙師型”教師僅僅具有以往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已不能滿足要求,教師應加強對綠色經濟、綠色工作理念的認識,不斷學習與了解可再生資源、綠色節能材料,并要知道該如何運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雙師型”教師同時還要了解并會應用綠色建筑理念、綠色建筑功能、綠色建筑的LEED評價標準、太陽能系統、建筑節能材料等。
(二)兼職教師
《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建設一支實踐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兼職教師隊伍。聘任兼職教師是改善學校師資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要結合所在地實際,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工作。
兼職教師是指能夠獨立承擔某一門專業課教學或實踐教學任務、具有較強實踐能力或較高教學水平的校外專家。兼職教師主要應從企業及社會上的專家、高級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中聘請。
“綠領”人才的培養僅僅靠高職院校遠遠不夠,還需要行業、企業的共同支持與配合。發展綠色就業必須在政府、雇主和職工之間達成共識。雇主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承擔綠色發展的社會責任,要盡可能將綠色就業與經濟效益統一起來。在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中突出綠色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綠色就業發展。企業雇主在促進自身企業綠色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起和高職院校共同培養“綠領”人才的責任。企業可以派送部分了解綠色工作理念并有高技術技能的人員到高職院校擔任兼職教師,教授學生掌握綠色生產的新技能、新方法,提高學生節約資源的能力、運用綠色工作理念的能力。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兼職教師可以從當地從事綠色建筑的企事業單位中聘請,把綠色建筑的理念傳授給學生。
評價保障機制
高職院校“綠領”人才培養的質量高低、合格與否需要一定的評價機制進行判斷與保障。評價可以從兩個方面同時進行:一是形成性評價,二是總結性評價。
(一)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指高職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為加強學生對自身階段性學習的清楚認識,并不斷對自身不足之處進行改善,根據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各種表現、所取得的成績,對學生進行的一種過程性、發展性的評價。形成性評價可以使學生及時了解自身學習情況,明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
形成性評價需要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完成。一方面,高職院校根據學生在學校內對綠色工作理念的了解、運用,對相關節能材料與技術的掌握程度給予口頭或書面評價;另一方面,企業要根據學生在單位的實踐情況,判斷其對綠色工作理念的態度以及對具體節能減排技術技能的運用水平給予過程性的評價。比如,要實現“綠領”人才的培養,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形成性評價可以從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是否有環保意識與態度、是否對綠色建筑的特點與評價標準有應有的認識、能否合理運用綠色建筑材料、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有無明顯進步與退步等方面進行判斷與評價。
(二)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為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與學生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而進行的整體評價。總結性評價重視學習的結果,能夠判斷學生在一段學習后達到預期教學與培養目標的程度,包括學期末的各種考試、專業技能考核以及國家職業技能證書的取得等。
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每學期都會對各門課程進行考核,對學生的常用建筑材料性能的檢驗和評定能力、土建施工圖基本繪制能力、土建施工圖識讀及翻樣能力、施工質量管理控制能力等進行評價,學生畢業時應取得施工員、質檢員、監理員、繪圖員資格證書、土木工程工種中級工等證書中的兩種。
如今多數國家都意識到了綠色工作的重要性,并創造出許多綠色工作,或加強對傳統工作的改造,使之符合綠色工作的要求。對此,開展綠色職業從業資格認證和綠色技能鑒定考核工作有著重要意義。國家應逐步完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開發綠色職業技能標準,鼓勵勞動者參加綠色職業資格認證,提高綠色工作中勞動者的技能與素質。高職院校要根據相應的綠色職業技能標準,制定“綠領”人才評估考核標準,對學生綠色技能進行鑒定與考核。如對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可以出臺綠色施工員、綠色建筑評審員、建筑自然采光設計員等證書。
參考文獻:
[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Green Jobs:Towards decent work in a sustainable,low-carbon world[R].2008:5-19.
[2]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Skills for Green Jobs:A Global View[R].2011:118-121.
[3]劉曉.低碳經濟時代的職業教育變革[J].職教通訊,2011(5):31.
[4]徐峰.綠色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回應與變革——丹麥、德國的經驗與啟示[J].職教通訊,2011(17):36.
[5]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調研組.中國綠色就業研究[R].2010.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