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 劉月玲
繞過電信運營商的業務高速發展運營商之應對
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 劉月玲
摘要:OTT(over the top)模式沖擊傳統付費電視產業,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硬件設備商以及內容生產商等都將自身定位于視頻產業的參與者并設法獲取相應價值。OTT業務對傳統通信業務的影響主要是對網絡的影響、對終端的影響和對內容的影響。OTT下電信運營商的應對主要是網絡智能化、植入OTT業務、提供OTT業務和尋求制衡共存。
關鍵詞:互聯網;運營商;業務
2014年的4月20日,是中國互聯網發展20周年。或許誰也不曾想到,20年后的今天,中國的網民規模已達6.18億人;互聯網業務不斷發展,網絡應用已經由Web、E-mail、FTP(文件傳輸協議)等傳統應用向網絡帶寬需求大、質量要求高的游戲、視頻、即時通信等新興應用類型過渡。在這場革命中,電信運營商作為傳統的信息服務提供者,在業務層面上面臨著來自互聯網的壓力。在傳統的語音業務不斷萎縮的情況下,互聯網業務層出不窮、蓬勃發展,運營商逐漸成為簡單的管道提供者,失去了提供信息服務的地位。
在眾多互聯網的業務中,對運營商產生沖擊的當屬OTT業務。OTT(over the top)本是籃球場上一個運動術語,意思是過頂傳球。在通信領域,OTT的含義特指那些繞過運營商而開展的業務。網絡視頻以及各種移動應用是典型OTT應用,其最大的特點是開放性,一些原來由基礎運營商、增值運營商提供的業務現在開始在應用商店提供,對原有的電信行業商業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給行業監管帶來了挑戰。
OTT同時也是國際互聯網運營商對互聯網電視業務的一種稱呼,全稱是OTT TV,其本質是利用統一的內容管理與分發平臺,通過開放的互聯網,向智能機頂盒提供高清的視頻、游戲和其他多媒體應用,如YouTube、樂視、PPS(網絡視頻軟件)等。
2011年我國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進入取得顯著進展,三網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產業配套能力明顯增強,三網融合試點范圍大幅擴大,融合業務穩步發展,監管體制方面的探索進程加快。產業向縱深發展必然出現融合創新產業,IPTV(網絡電視)、網絡視頻、OTT TV是最先進入大家視野的業務。
1.1 OTT業務勢不可擋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辦公廳廣辦發網字〔2011〕181號文件對互聯網視頻及相關內容進入電視終端采取了牌照式管理,國內可管可控的OTT產業發展已經有了政策保證。OTT以形式靈活、內容多樣、部署快速等特點正日益得到運營商及消費者的青睞。隨著觀看習慣的轉變,用戶要求能夠隨時隨地在任何設備上觀看視頻節目。
市場研究機構Digital TV Research的報告指出,全球OTT產業將在近幾年快速發展。中國作為最大的電視機存量市場,OTT TV用戶數發展速度將領先全球,整個OTT產業收入也會迅速增長。全球范圍內,包括電視臺、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在內的傳統廣電正面臨新媒體的強勁挑戰。在美國,以Netflix為代表的視頻網站加快了有線電視用戶的流失率,再加上Google TV、Apple TV、Hulu等正以OTT模式沖擊傳統付費電視產業。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硬件設備商以及內容生產商等都將自身定位于視頻產業的參與者并設法獲取相應價值。
1.2 OTT業務存在的缺陷
任何一種新興的技術在初期都會存在一定的缺陷,但隨著廣泛的應用,技術本身會越來越成熟,OTT也不例外。首先是OTT對直播的支持很困難,有廠商測試表明時延超過1 ms。另一個缺陷在于OTT本身是很難進行QoS(服務質量)保證的技術。由于OTT目前采用的是TCP(傳輸控制協議)80端口的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跟Internet協議和端口一樣。熱點節目時段,在核心網和承載網中就會出現擁塞情況,用戶越想看的越看不到。
OTT對于傳統運營商來說本性邪惡,因為它進一步把運營商淪為管道,也是造成全球傳統運營商利潤下滑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整個通信產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2.1 對網絡的影響
在OTT業務出現以前,大多數的移動業務都是由運營商提供,運營商可以更好地控制和影響移動互聯網的產業鏈,從而獲取更大的價值。OTT概念提出以后,大多數OTT業務僅將網絡作為傳輸通道,弱化了運營商對網絡業務的控制。網絡運營商和OTT業務提供商之間因第三方開發者而展開角逐的一個例子是蘋果的應用商店(App store)模式,成千上萬的應用開發者為全球數百萬的用戶提供OTT應用程序。蘋果繞過移動運營商的服務交付基礎設施,使用運營商的移動“管道”將應用程序直接提供給終端用戶。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微信這一類的即時通信應用,通過微信,利用運營商的移動“管道”可以向用戶提供語音、短信等許多功能,儼然已經成為一個產業,對運營商的短信業務造成了明顯的沖擊。
2.2 對終端的影響
OTT業務與智能手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推動的。OTT終端包OTT機頂盒、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以智能手機為例,由于用戶需要更好的體驗,并且希望隨時隨地享用OTT業務,這就推動了具有較大屏幕、較高計算能力的智能手機的迅速發展。同時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和網絡開發技術的廣泛應用,OTT業務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從早期的游戲,到后來的手機視頻,再到目前的移動支付,OTT業務的使用價值不斷提升。
2.3 對內容的影響
OTT業務的不斷涌現,OTT內容也相應發生著變化,由原來的圖片和文字為主,轉向視頻為主。根據思科公司的預計,在今后的幾年里,IP(網際協議)流量將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而視頻相關的流量約占總流量的80%。另一方面,OTT業務向個性化和定制化方向發展。例如,考慮到智能手機的私密性和便利性,用戶愿意將更多的個人信息設置在手機上,包括各種賬戶信息、個人喜好等,服務提供商可以通過定制化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更貼身的服務。
3.1 網絡智能化
適合于OTT業務的各類終端大量涌現,數據流量呈指數級增長。過去運營商針對網絡是采取包月的形式提供盡力而為的服務,現在運營商為了更好地看清OTT業務究竟在做些什么,需要使自己的網絡智能化,就是提供所謂的“智能管道”,從而做出網絡服務的差異性和層次性來實現對OTT收取合理服務費用。網絡智能化具體包括:
1)通過能力開放協助業務提供商迅速推出OTT業務。如果每個應用都從頭開發,費時費力,又耽誤了時機,而如果能把一些基本功能提煉出來,開放出來,比如網絡通信能力、內容處理能力等,將使OTT業務提供商把精力更集中于業務邏輯,進而加速業務的生成。
2)開放用戶行為特征數據。通過網絡能力開放,運營商能夠把更多的經過處理的用戶行為特征數據提供給OTT業務提供商,促進OTT業務的擴展。
3)通過后臺業務系統和網絡系統的優化與配合,改進傳輸技術和緩存技術,以提高視頻播放的流暢性和穩定性,從而提升OTT業務質量和增強用戶體驗。
4)帶寬對OTT業務非常重要,提高帶寬利用率既有助于改善OTT業務,又能節省成本。通過收集移動網絡中相應網元的信息,判斷網絡狀態,從而優化帶寬分配。
3.2 植入OTT業務
跟新興OTT業務商相比,運營商多年來在基本業務上已經擁有廣泛的用戶和深厚的根基,像基本的語音類、視頻類業務等,可以在這些需要專業網絡支持的業務中植入OTT業務。較之OTT業務商,運營商基于自身網絡開展的OTT業務可以得到更好的業務保障。運營商在語音業務中可以增加IP電話、對講通話等產品,使用戶在不高的資費上享受到較OTT業務更好的業務保障,還省去了登錄類似Skype、微信等OTT客戶端軟件的麻煩,增加了服務的易用性。
針對視頻類業務,運營商可以升級目前的IPTV業務,將現有IPTV升級為OTT TV,提供社區互動、好友推薦等功能。也可以新建,提供一套完整的OTT TV解決方案,包括OTT業務平臺、內容源、內容分發網絡以及OTT終端設備等。這套解決方案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快速覆蓋,構成持續性盈利模式。
3.3 提供OTT業務
運營商還可以直接面向終端用戶提供豐富的OTT業務。運營商憑借多年面向大眾消費者業務方面的豐富經驗,可以深度涉足OTT業務領域,可以跟OTT業務商合作研發,也可以自主研發。運營商提供OTT服務,在服務質量保障和售后服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例如中國移動可以通過OTT TV進入視頻類應用領域,還可以引入飛信等即時通信應用。
運營商還可以間接向OTT業務商提供OTT相關服務,例如前文提到的依靠網絡智能化的一系列措施;還可以和OTT終端廠商合作,推進OTT業務。
3.4 尋求制衡共存
長期來看,運營商和OTT業務商之間需要尋求一種制衡共存的關系。運營商可以針對提供給OTT業務商的網絡進行分類分級,針對不同的類別和級別進行收費,比如可以給語音類的OTT業務商提供通話質量一般的網絡或者通話質量很好的網絡,可以給以內容為主的OTT業務商提供不同級別的內容分發網絡等。運營商也可以對OTT業務商提供給終端用戶的服務種類進行區分,比如基本業務、廣告業務、游戲業務、盈利業務等,可以根據需要,對業務進行有效的控制。
OTT模式的興起,給傳統通信行業市場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對電信運營商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運營商需要以開放的思想、合作的態度、共贏的原則,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新模式。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電信運營商還必須加強互聯網的自身軟建設工作,盡快建立廣大網民迫切需要的內容服務中心,包括網絡游戲、手機、PC(個人計算機)互動游戲、網上音樂影院、網上教育等增值服務,注意以實用和用戶商業需要為第一要務,取得應用層特色優勢。
此外,各個電信運營商應該對自己的主營業務和主攻方向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正確理解和把握。目前電信運營商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網絡上,包括移動通信網、固定電話網、寬帶IP網等等。運營商只有緊緊把握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有可能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