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龍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認真傾聽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110-02
當前的課堂屢屢出現這樣的現象: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學生踴躍舉手發言,但當老師請學生發言時,卻答非所問或重復其他學生的答案;小組合作交流時,只顧發言,不愿傾聽,各說各的……這些現象說明了一些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而實際收效甚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上課沒有做到“認真聽講”,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并未形成實質的雙向交流。筆者認為,教學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認真傾聽”,并與其他的學習方式一起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呢?下面筆者談兩點做法。
一、讓“認真講”成為一種教風
針對當前課堂上出現的種種“不認真聽講”的現象,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不外乎兩點: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和教師有關的因素又有著不同的表征:教師教學準備不充分、教學要求不明確、教學語言不簡潔、教學機智不足、師生關系緊張等。無論哪一種情形都足以導致學生無法做到“認真聽講”。因此,教師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為什么評優課、公開課絕大部分都是教學精品呢?原因就在于這些課都是經過多輪打磨出來的,匯聚了教學團隊和執教者個人努力的結晶。如果每一節課教師都能認真鉆研教材、教法和學法,對課堂上學生可能生成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預設,思考相應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備好教學預案,在課堂上就不會出現要求不明確、講解不得要領、突發情況手足無措等現象。如,筆者曾參與指導一節數學評優課《1000以內數的認識》(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本課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將全班分成8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各有小棒一百幾十幾根,全班共一千根。上課時先由每個小組數出小棒放在標有“個”“十”“百”的盒子里;再由小組長依次將各小組的小棒匯總到講臺前標有“個”“十”“百”三個大盒子里;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所有小棒的整理:將個位上的小棒每十根捆成一小捆,放到標“十”的盒子里,10個小捆捆成一大捆,放到標“百”的盒子里,10個大捆捆成一特大捆,怎么辦?再添一個新盒子放進去,標上“千”。從而形成“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的十進位關系,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千”。課上得還順利,但在之后學生數數過程中,從九百九十六數到一千時,拐彎處出現了卡殼。針對這一問題,第二次試上時,我們把數1000根小棒調整為數996根,在師生共同完成996根小棒的整理后,教師追問:現在老師往個位的盒子里依次添加小棒,大家一起來數一數。以下是教學片段:
生:九百九十七,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
師:再添加1根,現在盒子里一共有幾根小棒?
生:一千根。
師:現在個位上的小棒怎樣了?
生:滿十了要向前一位進一。
隨后師生共同完成從個位到千位依次滿十進一的操作過程。新方案在前方案的基礎上較成功地處理了從996到1000拐彎處的數數問題,同時豐富了學生個、十、百、千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位關系的體驗。教師在課前抓住知識“生長點”和“延伸點”進行有效預設,課上在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處點撥到位,注重對教學成敗得失的反思和調整,把每節課的教學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充分利用各種學習方式的互補和依存關系,完成新知的建構和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在課前認真備教材、備教法(學法)、備學生,在課堂上始終關注學生的表現,根據學生的實際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案和進程,才能為學生創造出“認真聽”的前提和條件,用教者的智慧和努力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因此,“認真講”應當成為每一位教師必修的功課,成為一種每一所學校都崇尚的教學風氣。
二、讓“認真聽”成為一種學風
導致學生“不認真聽講”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自身的原因。研究表明,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的有意注意力比較薄弱,即使是五、六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力也只能維持15~20分鐘,且能維持這么長時間的學生也只有50%。現在的大多數學生都以自我為中心,沒耐心聽完別人發言,喜歡插嘴,同時他們又具有好動、自控力差、容易開小差等特點,導致聽講效率較低。因此,教師應正確看待學生的年齡特征對學生“認真聽講”的影響,遵循小學生注意力分配的客觀規律,在教學流程和學習方式的安排上注意動靜結合,從小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讓“認真聽”成為一種學習風氣。
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聽課,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呢?教師應當對學生提出一個具體、可操作、明細化的要求。為了促進學生傾聽能力的提高和傾聽習慣的養成,筆者明確提出了對照“六心”認真聽,開展爭“六星”比賽(見下表)。每個星期小組成員互評一次,做到一“心”獎一個“★”,獲得六個★即為周冠軍,獲得四個周冠軍被評為月冠軍。
積極的評價能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傾聽時的積極表現給予肯定和表揚無疑是良好習慣養成的催化劑。如,一位教師執教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圓的認識》一課中,在認識了半徑和直徑的概念后,教師讓學生猜想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么關系,為什么?現將該教學片段采擷如下:
生1:我認為直徑是半徑的2倍。我通過測量圓的直徑是4厘米,半徑是2厘米,所以我想圓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
師:你的發現很有道理,你很用心思考。
生2:我認為圓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我任意拿一個圓形紙片,通過對折,再對折就知道圓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
師:你能用對折的方法證明任意圓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非常有說服力。
生3:我認為還可以說圓的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
師:這個學生能換個角度來表達,思路更開闊了。
生4:老師,我認為應該說清楚在同一個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像大圓的直徑就不止是小圓的半徑的2倍。
師:你真棒,很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所以你發現了他們結論中的漏洞,并用嚴謹的語言表達出來。老師發現你做起事來像一個科學家。
……
這種建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基礎上的交流,在老師的引導和鼓勵下,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小手高高舉起,豎起耳朵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并能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中,在不斷完善認知的過程中,養成相互尊重發言,彼此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而當這種習慣成為全班的習慣時,一種良好的學風就形成了。
在平時的課堂上,“認真傾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但卻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習慣,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要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還需要教師放下“架子”,把自己看成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認真傾聽所有學生的發言,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發言。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捕捉他們的進步,讓學生們享受成功的喜悅,促使他們更快的進步。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