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海江
【摘 要】新聞必須客觀、真實、理性,但從傳播學上來講,要想達到好的傳播效果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感元素,好的新聞報道背后一定有記者編輯濃烈的情感。那么如何在電視新聞中表現記者的情感呢,表現不當又會出現哪些問題呢,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并對如何避免出現情感傷害提出了一些解決途徑。
【關鍵詞】新聞事件 情感表現 傳播 侵權
傳播學四位奠基人之一盧因在研究群體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了“新聞把關人”的概念。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傳播媒介形成一道道關口,通過這些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或信息只是少數。新聞的選擇過程,它體現的應是“把關人”的思想情感。目前,我們媒體人常講的宣傳導向、近期宣傳報道重點、主題宣傳活動等等就是把關人思想情感觀點的具體體現。新聞是客觀的,但是新聞背后卻體現不同的情感傾向。
一、電視新聞節目需要情感元素
新聞必須客觀、真實、理性,但從傳播學上來講,要想達到好的傳播效果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感元素。新聞缺少情感的力量,對受眾而言,枯燥無味。電視新聞報道中用的“情感傳播”手法,對于擺脫電視新聞的“說教”形象,增強電視新聞的感染力和貼近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采制電視新聞時,不但要將新聞事實交代清楚,更要令新聞事實有“情”,這樣才能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只有這樣,電視新聞才有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傳媒競爭中,闖出自己的天地。
對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電視新聞報道可以說非常多,但是,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讓我們心靈至今仍感到震撼的那些電視新聞節目,無不蘊涵著濃郁的情感力量。從用生命作支撐,舍身護學生的人民教師譚千秋那我們感受到了老師這一稱號的含義;從為地震災區捐款105元的乞討老人那我們感受到了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可以說,這些電視新聞喚起了觀眾對不幸者的同情和對無私者的敬重。而事實上,正是對于可貴情感的真實展現和對于新聞故事的真摯表達,使電視新聞多了一絲感性色彩,才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視記者李小萌從災區返回途中,遇到一個返家拿東西的老人,應該說是一次很平淡的采訪,但是,當老人說感謝你們的操心離開后,李小萌掩面而泣的剎那間,觀眾卻震撼了,我們從中感到了記者的真摯情感,也感到了災區群眾的質樸……
二、電視新聞節目情感的表現方式及手段
與平面媒體相比,電視是由多種藝術形式和多種技術手段共同構成,因而電視新聞節目的情感表現手段更為豐富。除文字外,主持人表情、語態、服裝化妝、配音解說、背景音樂選擇、燈光照明、切換剪輯、編輯合成等電視語言都可以作為電視新聞節目情感表現的一種手段。而表現方式上大體分為直抒胸臆、寓情于敘事、寄情于他人言論等幾種方式。
1、直抒胸臆
記者、編輯對新聞作品中所述人物、事件等直接發表見解。感情色彩豐富濃厚,愛憎好惡之情流溢在字里行間,旗幟鮮明地表現了他們的政治觀、倫理觀、世界觀。這種情感表現方式常出現在新聞評論中。在《焦點訪談》《新聞調查》這類新聞評論類節目中一旦事實論據充分,最后論點常常極具有感情色彩。
2、寓情于敘事
記者、編輯對新聞事件不直接發表見解,但是,通過選取的事件我們可以了解他們愛憎好惡的情感傾向,更易受到感染。這種寓情于事的表現方式常用于新聞專題、新聞紀錄片中。《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已進行好幾屆了,大山深處孤身支教的徐本禹、當代孝子——捐腎救母的田世國、愛心大使——叢飛、深山信使——王順友等等,這些人物讓我們感動不是因為頒獎詞的華麗,而是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讓我們震撼。通過一個又一個真實而鮮活的事例,詮釋著一個人對國家、對社會應該擔當的責任,解讀著人與人之間應該具有的樸素情感,從而帶給了人們感人至深的心靈沖擊。
3、寄情于他人言論
電視記者在采訪新聞事件的同時,借助特定的采訪對象如相關部門、律師、心理專家,甚至普通市民等等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借采訪對象評人論事,表明記者的好惡態度。這種表現方式在許多新聞節目中都常出現,尤其在民生新聞、情感新聞、新聞訪談節目中最常用。
三、電視新聞節目情感表現易出現的問題
1、情感冷淡,缺少人文關懷
傳統的新聞倫理學認為,為保證報道的“客觀”“公正”,強調的是“新聞媒體更多的是像攝像機一樣”需要隱匿或淡化自己的個人立場和情感傾向,但當記者追求新聞客觀性的同時與社會公德、人文關懷沖突的時候如何把握。
南非著名攝影家凱文·卡特以其攝影作品《饑餓的女孩》而獲得普利策新聞攝影大獎,但眾多讀者指責他把鏡頭對準了苦難。2006年多家新聞網轉載了一組新聞照片,一位騎車人在暴雨中遭遇路上水坑而摔倒的全過程。由此引發了網上有關記者職業道德的熱烈評議。而23歲的河南女記者曹愛文在現場采訪一起少女溺水事件時,放棄采訪任務挺身而出,對被救上岸的少女進行人工呼吸搶救。兩個事件中,前者嚴格履行了記者的職責,客觀真實地報道了發生的新聞事件,卻受到社會道德的拷問;后者在第一時間放棄了記者采訪的職責,卻受到了廣泛的贊譽,被譽為“中國最美女記者”。同是記者,為何履行記者職責的廣受批評,放棄記者職責的反而頗受表揚?這其中就涉及到作為記者的人文關懷問題。
2、過分煽情,造成情感傷害
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我們常常看到,當事人因為那不堪回首的往事而痛哭流涕、難以成言,而我們的記者拿著手絹,擦去眼角那矯情的淚花,繼續勇猛地把一個個尖刀般的問題拋出,非要殘酷地抽絲剝繭,擠出他們全部的災難經歷不可。在記者的過度關注下,他們不得不一次一次回憶可怕的經歷,揭開心靈的創傷。
3、侵犯他人的名譽權、隱私權
對于電視新聞節目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適合展示給公眾,尤其在對婦女、兒童的一些報道中。
新聞媒體為追求報道的詳細性和可觀性,往往將被害人的身份、住址、肖像、個人生活習慣、身體特征、疾病史等等公布于世,有些媒體甚至采取偷拍、偷聽等手段。這些作法都將極大地侵害當事人的隱私權,破壞當事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安寧。在某媒體披露南京“四胞胎”是人工受孕消息后,產后體虛的母親一直躺在床上痛哭:“別人知道我們不能生育就算了,但孩子們是無辜的,如今社會上都知道了他們是試管嬰兒,以后怎么成長啊。”可以說,新聞侵害隱私權不同于一般的侵權行為,因其手段和工具的不同,因此侵權造成的后果較之于一般侵權行為的后果而言,常常更為嚴重。
四、電視新聞節目情感的表現分寸
在新聞采訪中當中,我們記者到底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如何恰如其份的把握好自己的身份,在作好客觀報道的同時,把握好情感的分寸,避免出現情感傷害呢?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平等視角
在整個新聞報道戰略層面,記者應采取平等的視角與采訪對象進行交流。
平等的視角不僅是使采訪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也是對采訪對象的一種尊重。在采訪中記者始終保持平等的姿態、神態、語氣與對方坦誠交流,一是有助于被采訪對象講真話,挖掘表現出人物內心深處豐富的情感;二是使我們的新聞節目富于人性。如《貪官胡長清》中王志面對臨刑前的胡長清,采訪的語氣仍然是平和的、冷靜的,沒有刻意的貶低和責難而是力求與他平等對話,最終,很好地向觀眾展示胡長清真實的內心世界和心理狀態,而節目因為人性化的報道更為觀眾所接受。
2、客觀公正
在有些新聞節目中,特別是在一些涉及民生,情感糾紛的新聞節目中,新聞當事雙方對一些事情或糾紛的看法是有爭議的,出于種種需要,其中的一方,對一些關鍵的不利于自身的事實常常是選擇有意識的“忘記”。如果在新聞節目中大量采用其中一方的話語,偏聽偏信,剝奪了另一當事方的話語權,顯然對另一當事方有失公平。
3、人文關懷
新聞節目中的人文關懷說到底是對人的尊重,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個性、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那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怎樣才能做到人文關懷呢?筆者認為應該多多“換位思考”,即站在他人立場去思考,體驗他人的情感,把對當事人的傷害減少到最低。多想一想,這樣報道是否尊重生命、遵守了社會公德、符不符合相關的風俗習慣,是否涉及個人隱私,多想一想對一些當事人的面部打上馬賽克是否更人性一些,獵奇、血腥鏡頭是否符合大多數觀眾的審美習慣等等。
4、正面的情感導向
正如我們強調輿論的導向一樣,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我們也強調正面的情感導向。在新聞電視節目中,一定會有相當一部分涉及到人生不幸遭遇,涉及到犯罪、災難、苦難、愛情的背叛,親情的反目,友情的欺騙……等新聞題材,這是我們現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比重比較大的一部分內容,也一定會涉及到自私,狹隘、冷漠,仇恨等等回避不了的負面的情緒。但是,我們的新聞記者在報道這類題材的時候,不能僅僅單方面表現這些新聞事件的不幸,更要激發觀眾對這些負面的東西的一種正視,引起觀眾的思索,從而起到警示作用。
在對感情糾紛、災難等電視新聞報道上,不僅僅只表現其過程,細節,只表現當事人的憤慨、不滿,還要傾聽他們的情感訴求,對她們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對一些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等支持。
可以說,用眼淚來賺取同情,用暴力、獵奇、用陰暗面來吸引觀眾的電視新聞報道是無法長久地贏得觀眾的關注的。只有從中尋找積極向上的正向情感,揭露批判那些消極丑陋的負面情感,用溫暖修復受到傷害的情感,我們的社會才會更融洽,更和諧,我們的新聞報道才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①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③王晶紅,《談災難新聞中的情感因素與媒介表達》[J].《新聞記者》,2008(7)
④孫鐵精,《論新聞報道的情感因素》[J].《新聞搖籃》,2003(12)
(作者單位:徐州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