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
【關鍵詞】思想品德 網絡時代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09-02
網絡時代的到來,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教學網絡化的發展已是當今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目前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網絡化乃至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熱點問題。思想品德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把握網絡環境下思想品德教學的一般規律,把思想品德教學與網絡技術有機結合,科學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養當代中學生的高尚情操與優良品德。那么,在網絡時代中,教師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思想品德教學呢?在此,筆者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教師應利用網絡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同學科的教師們協同備課已成為大勢所趨,而網絡恰恰能夠為教師協同備課創造條件。網絡可以存儲和傳輸學校日常教學所需的各種數據庫和多媒體教學軟件庫。網上資源的共享,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備課水平和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教師在備課時既可以有選擇性地選取網上的名師教案,也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些其他教師上傳的課件作為參考和借鑒。
例如,筆者教學人教版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第十五課第一框“見義勇為,積極同違法犯罪做斗爭”時,從網上下載課件作為參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案。筆者還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穿插從網絡上收集到的教學素材,如在講解“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違法犯罪做斗爭”的知識點時,筆者播放了從網絡上下載的電影《小鬼當家》中主人公機智地同兩個罪犯做斗爭的幾個片段,使得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二、教師應利用網絡拓寬學生的視野
教師利用網絡開展教學,集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內容于一體,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增加學生的可選擇性,又能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原則。網絡具有能夠提供超大容量信息的特點,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利用網絡教學可以使一些抽象、難懂、枯燥的理論變得具體、形象、生動、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為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增強了思想品德課堂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例如,在講授“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筆者從互聯網上搜集了諸多相關的視頻資料,并對這些視頻資料進行篩選、整合,在此基礎上制作了一段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視頻,利用視頻形象、直觀地反映了我國在環境污染上存在的嚴重問題,也展示了我國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就。這樣,既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又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三、教師應利用網絡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學習能力。思想品德課程因其固有的特點(即理論性、現實性、開放性)更適合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網絡資源庫中各取所需,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網上自主學習、討論、分析、解決,并撰些小論文,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目的。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下載相關資料,并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可用于自主學習的網站。例如,為了使學生感受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上網收集反映環境問題的實例(如水土流失、野生動物滅絕、大氣污染、水污染、沙塵暴等),并在課堂上與全班同學分享,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通過討論和分析,學生們達成共識:保護環境必須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這樣教學,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既堅持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又增強了教育效果。同時,讓全體學生平等地享有教育資源,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四、教師應利用網絡創設教學情境
思想品德課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論聯系實際。傳統教學手段難以把大量鮮活的正在發生的事件或現象呈現給學生,而網絡教學則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利用網絡及時收集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時事熱點材料,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達到理論與現實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統一,既提高思想品德課堂的時效性,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教師可在網絡上下載“十八大三中全會召開”“廣州恒大俱樂部奪得亞洲足球俱樂部冠軍聯賽的冠軍”等熱點新聞視頻或圖片,將學生置于特定的情境當中,再采用“頭腦風暴法”,引導學生圍繞這些社會熱點,發散自己的思維、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學生正確地分析、評價、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五、教師應利用網絡強化思想品德課程的德育功能
盡管思想品德教材時常更新,其可讀性大大增強,也縮小了理論與現實的差距,但是,要求教材始終跟上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節奏是不現實的。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是動搖學生信念的主要原因,也是致使學生抗拒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因素,會導致思想品德課程德育功能的弱化。若教師將網絡技術與思想品德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網絡的教育教學優勢,能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和育人作用。
例如,筆者每周都會安排特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上網閱讀,查找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當學生因理論與現實發生沖突而產生困惑時,可以提出問題,與同學和老師共同探討。筆者借此機會,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糾正其錯誤的思想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六、網絡時代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師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角色定位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學的過程以“教”為基礎和中心,“學”圍繞著“教”轉。而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是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設計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思想品德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知識與方法,及時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角色定位。endprint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不等于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然而,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過度弱化了教師的作用。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減少甚至取消了,但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大大增強,教師教學前的準備工作、組織工作難度更大,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教師應該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好地開發學生的主體潛能。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創設學習情境,增強教學的針對性,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的評價,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
在基于網絡環境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建設專題學習網站或網絡課件,需要教師搜集、處理、整合來自各方面的信息資源,并將其制作成專題網站或網絡課件。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
教師不斷提高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掌握網絡環境下教學平臺和多媒體教學系統的使用方法,具備開發、制作網絡教學軟件的能力和解決常見問題(排除常見故障)的能力,能為網絡環境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提供技術支持與保障。此外,教師還應該能夠有效地組織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交流匯報,能夠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活動進行適當的評價等。
(三)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符合課堂教學的需要
多媒體課件是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只是為了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思想品德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時,選材一定要考究,不是簡單地重復教材,而要富有創意,要能加強對課堂理性思維活動的引導,要能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為學生提供多角度的想象空間,促使學生活學活用相關知識。教師選擇思想品德多媒體課件的素材,應貴精而不貴多,材料過多反而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教師選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材料時,應盡力避免采用“曇花一現”的材料,而選擇大眾化的、家喻戶曉的、相對持久的、精當的材料。這樣,才能提高多媒體課件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四)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
思想品德教師要不斷地提高網絡運用能力,學會運用網上大量的、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教學素材,對學生開展形勢和政策教育、理想與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使思想品德教育變得生動、形象和具備強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初中階段是學生的生理、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學生的接受能力很強,而自制力較弱。網絡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不良信息,不利于青春期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思想品德教師還擔負著引導學生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責任。教師在教授課本內容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和辨別力,真正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
在網絡時代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與時俱進,掌握網絡教學的基本規律,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積極探索網絡環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學方式。這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革新,更是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學內容的拓展,是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改進。教師應該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從實際情況出發,真正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使網絡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教育教學功能,不斷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責編 雷 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