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遲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閱讀;總結;發現;思考;質疑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5—0052—01
思想品德課程是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除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外,還必須指導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夯實基礎,為學生終身學習提供條件。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呢?
一、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教材
1.依綱閱讀法。即教師依據本節課所要學習內容的要點先列出簡明易懂的自學提綱,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因為目的明確,所以學生容易抓住重點,理解概念,熟悉教材,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粗讀教材法。即粗略地通讀一遍教材,這是一種較快速度的翻閱法。它要求學生提綱式地把握每一課的主要內容和整體框架,因為是泛讀,所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知識印象不深,他們對問題理解的深度還不夠。這能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聽課,并為下一步細讀奠定基礎。
3.細讀教材法。細讀教材即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用點、線、三角等記號標出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及關鍵詞,理清基本知識結構,能夠比較、分析本課中新的概念、觀點與所學過知識的區別和聯系,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體系中。
二、指導學生學會總結方法
即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直觀教具、結構圖表或比較圖表概括學習內容,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使“點”的記憶變成“線”的記憶,“線”的記憶變成“面”的記憶。這種方法可以運用于一節課、單元或全書小結。如,在教學“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做如下總結:初級階段的含義,我國為什么將長期處于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為什么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等。
三、指導學生學會發現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置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去發現。如,在講“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表現”時,筆者向學生提問:“衡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什么?”當學生回答“生產工具”后,接著問道:“生產工具既然是衡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那么,原始社會都使用什么樣的生產工具?”學生馬上回答:“石器、木器,還有金屬工具。”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過渡設問:“原始社會使用這樣的生產工具,其生產力水平如何?”學生異口同聲回答:“生產力水平低下。”最后順勢引導:“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但是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到了奴隸社會,金屬工具普遍使用,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說明了什么?”學生通過探討、發現,深入總結出“金屬工具的普遍使用是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表現,也是奴隸社會比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樣由淺入深,由舊知識到新知識,層層設問,引導學生不斷去探究、去發現,學生的發現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
四、指導學生學會思考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很重要的表現就是思維的主動性,而思維的主動性又表現在主動探究和遵循學習規律,由形象思維活動向抽象思維活動過渡。教師在教學中要避免一味地把教學內容、要點全盤托出,完全替代學生的思考,而應盡可能地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思考時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思考,逐步形成創新思維。首先,教師可讓學生討論并提出本節課應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其次,向學生指出本節課要掌握的內容,以及進行思考的方向。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如何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本節課自己所提出的思考題進行探討和解答。最后,在以上基礎上,組織學生再深入探討。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引導學生明理。
五、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存在和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其表現為新舊知識間的沖突或知識與實際的沖突,其實質是一種認知沖突或知行沖突。如果不及時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疑點,就不可能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更不可能實現知行統一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各種疑點的解析,指導學生學會質疑,使他們獲得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編輯:孟 剛endprint